专栏名称: 单读
《单读》出版物(前《单向街》杂志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春节档最受期待的国产大片,为何没能再次“封神”? ·  17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轻盈的胜利 ·  17 小时前  
新周刊  ·  全网争议,封神故事为什么这么难拍? ·  昨天  
新周刊  ·  全世界会玩的人,都来广东过年了 ·  2 天前  
新周刊  ·  网红理发师晓华:30元剪发不低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单读

电影(节)没那么重要啊,生活比它大多了

单读  · 公众号  · 杂志  · 2021-09-02 08:30

正文

“神秘”的策展人
“另类”的电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FIRST 青年电影展、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国内的电影节展越来越多,我们习惯了关注它们的动态,下载排片表,上闹铃抢票,甚至飞到另一个城市,度过一个属于电影的周末。


电影(节)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但这些电影节展究竟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


在第 15 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结束整整一个月之后,我们再次与在那里工作了 8 年的策展人段炼聊起了它,聊起一个电影节到底是如何炼成的,以及它的意义何在。他用一个故事给出了回答。


“露天放映《两个星球》的时候,真的有一个观众是从映秀赶过来看的。他经历过一样的事情,他的亲友也在那场地震(汶川地震)当中丧生。他想他要不要来看,不知道会不会再次把那个伤疤揭开。他最后到现场了,就是他做出的决定。他想要去疗愈自己,想要去面对崭新的生活吧。这是电影之外,它的价值和意义,是电影节应该发生的事情。”段炼说。


“FIRST 青年电影展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这期「螺丝在拧紧」里,吴琦对段炼说,“我理解这种另类并不完全在于它自身的定位或者宣称,而是它事实上和整体的行业、文化环境构成的这样一组独特的关系:反常中的正常,正常中的反常。”在特殊的舆论环境里,它强调回归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策展,而在商业化的大潮之中,它又聚集了富有艺术性和作者性的作品,受到专业电影人和年轻观众的欢迎。

在这个“另类”的电影节里,段炼已经主持了八年的选片、策展工作。作为一个在西宁长大的人,他参与这个电影展的建构,也见证了它对一座城市的影响。从一个人均观影消费不高的城市,到现在的电影游乐园,西宁无疑因为电影发生了变化。几年前,西宁的出租车司机只知道每年有一天,明星们会来西宁走红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越来越有活力的西宁工作……电影与社会,悄悄地彼此改变着。

本期「螺丝在拧紧」,两位新朋友畅聊那些与电影(节)相关的故事。电影与城市、工作与故乡、赞美与批评、社会现实与艺术创作,一个资深策展人,如何在这些具体的焦灼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

🔩 扫码收听 🔩



本期声音

方法论

01:00 

吴琦:电影节是“另类”的,策展人是“神秘”的

04:52 

段炼是谁?

08:04 

媒体电影节:通过排除法做人生选择

09:18 

人在西宁:故乡与工作交融,是属于自己的叙事

11:20 

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乡的关系

——“当你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才会变得具体”

11:54 

通过工作反观故乡,理解才真正开始

13:49 

的环境电影现新的思考方式

15:37 

吴琦:西宁是一座电影乐园

16:32 

如果电影节没有进入当地人的生活,怎么办?

16:56 

电影节本身就是飞地,容易制造幻觉

18:00 

不是去改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期待电影与在地文化共存

22:33 

到底什么是好的电影节?

——构建保有活力的多边关系,让每一边都鲜活,都发声

26:18 

在策展人构建的多边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是什么

27:06 

具体的焦灼 1:官方与公众

27:50 

尽量做一个中立的转译者

28:18 

具体的焦灼 2:要给不喜欢的东西打高分

28:55 

具体的焦灼 3:“变老”的自己 VS. 永远年轻的观众

——处理年龄及情绪的变化

30:52 

具体的焦灼 4:个人选择与系统

34:15 

电影节是一张导引图

——“我需要夹带一些个人的东西,这是我们回应当下的方式”

36:39 

不回避社会现实议题;在不停探与博弈有松动的可能

38:50 

如何应对尖锐的意见

45:04 

要批判,不要单方面的批评,要抗辩,而不是粗暴的抗争”

46:21 

策展的核心:入围影片所呈现出的社会图景

46:49 

策展工作中的遗憾

——没有对影片的讨论做出更健康的引导

51:50 

“电影没那么重要啊,生活比它大多了”

54:00

认识和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必须是电影

55:35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辞职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吗?

57:01 

灵魂拷问:最重要的成长时刻?

1:00:05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有进步吗?

1:03:00 

“不知道如何面对当下,展望未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回头看看”

1:04:44 

灵魂拷问:辞职以后,如何保持输入与输出


57 请回答

1:13:54 

小馆:吴琦说一开始进这一行是抱着想在一个相对安静、纯粹、自我的空间,去进行表达、书写,但后来发现与期待不符,原来这份职业的社会性非常强,需要去做许多内部外部的沟通,以及许多琐碎的事。请问吴琦跨出舒适圈时是主动性或者说自愿成分更强,还是被迫接受的成分更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权衡随性自然与跨越舒适圈呢?如果一直鸡汤去跨越,会不会最后变得很不像自己,还美名为成长?


1:24:58 

Azzia:好无聊,因为是吴老师做的节目才关注的。结果都很乏味,也许是因为话题都是围绕一个人在展开吧,没有聊起来的感觉。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西川,诗人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栗宪庭,当代艺术批评家、理论家,编辑,策展人

谢飞,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胡波(1988-2017),作家、导演、编剧

动画导演、实验影像艺术家

吴文光,纪录片导演


(谈话中提到的片目)

《流浪的迪潘》(Dheepan,2015),导演:雅克·欧迪亚

《海上焰火》(Fuocoammare,2016),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雨打芭蕉》(2021),导演:闫冰

《动物方言》(2019),导演:雷磊

《两个星球》(2021),导演:范俭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 @五七 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同样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


「螺丝在拧紧」将在每个月的某些周四不定期上线,期待下次再一起拧螺丝!


  出品人  
于威、许知远、张帆

 制作人 
胡亚萍

 后期制作 
牟彤

 商务统筹 
张煜

 视觉设计 
李政坷

 原创音乐 
徐逍潇

 实习生 
姜彦竹、殷佳琦


快捷方式

🔩 扫码去「喜马拉雅」听


🔩 扫码去「网易云音乐」听

🔩 扫码去「荔枝播客」听


点击阅读原文,与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