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快乐的陷阱》,作者兰迪·帕特森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兼 1 职教授和临床心理学家,书中提出 40个让你痛苦和停滞不前的行为模式。
内容很幽默,可以做成列表用来定期自我反省的。
有大量研究证明,情绪低落与不运动有关。
情绪不佳的人(特别是那些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人)总体上比情绪更好的同龄人,身体状况更差。
少做一点运动,情绪就能低落一点;
情绪越低落,你就越不想运动。
如果能开启几个这样的恶性循环,你就会走上痛苦之路。
找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人,让他们降低运动量,不到两个星期,他们就开始表现出困乏疲惫/情绪恶劣的倾向。
找几个情绪不佳的人,随机把他们分配到两个组:
一组参加体育培训(1周3次,1次30分钟),另一组不参加训练。
结果,参加锻炼的人抑郁状况得到好转,而不锻炼的人没有得到改善。
运动锻炼对提升情绪的效果赶得上精神禅修和心理疗法。
所以那些希望生活更不快乐的人,必须极力拒绝体育锻炼。
每周3次30分钟的运动就足以打破大多数人的痛苦循环,超过这个水平的运动效果会更好。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遵循原始的本能冲动,就会形成一种常见的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各种障碍,其中包括情绪障碍。
因为我们的身体构造是从经常挨饿、偶尔狂吃的原始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所以我们经常碰到有好吃的就大吃大喝,多余的能量被储存下来,变成脂肪。
肥胖与情绪低落直接相关,与引发抑郁的各种问题(不运动、心脏病、糖尿病等)间接相关。
吃要吃出问题来,好像也容易。
其实不然。
每餐多喝一罐汽水(或者类似的饮料),每天就多摄入10勺糖,这已经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日用量的两倍了。
一年下来这种饮食习惯就能给你提供4.7万卡路里的糖分,也就相当于十几斤肥肉。
在寻求低落情绪的奋斗中,你就有了不结盟的同盟军:
广告产业。
端个小板凳,拿个小本本,坐到电视机前,快速记下所有广告产品,把它当作每周购物清单。
买下清单上的所有东西,几个星期后你就可以达到身心的不平衡状态。
长此以往,你就走上了自我戕害的人生道路。
所以,广告上说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
缩短睡眠时间,身心无法获得恢复,这会降低注意力,钝化感觉,我们就容易被生活的重担所压垮。
我们会更焦躁、更无成效、更无创意、更容易决策失误做错事。
你没必要干等着失眠症光顾,你可以直接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人为制造失眠。
请跟自己说:
“太忙了,没时间在床上瞎混。
”
被剥夺了睡眠,效率会下降,你会慢慢赶不上工作和生活的进度,到时候你真的就是大忙人了。
为了更自然地打断你的睡眠,可以参考这样设计你的卧室:
-
·买个便宜的、没那么舒服的床垫。
-
·保持房间温度过高。
-
·留着电脑邮件提示音,开着电话铃声,饿着宠物,让它们整晚响声不断,叫个不停。
-
·尽可能多地在墙上、天花板上装上各种闪烁的LED灯(可参考宾馆房间的装修设计)。
-
·买个发光的电子钟,把它装在枕头对面的墙上,这样你睁眼就可以看到时间。
-
·确保窗帘细薄,薄到大街上路灯的灯光可以透进来。
太暗了只会睡得更熟。
什么时候上床睡觉好呢?
大多数人需要3~4天才能形成24小时作息常规,因此你要记得隔几天就把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调整一下,至少调几个小时。
另外,不去上班的那几天,可以推迟3个小时睡觉。
不管什么时候上床睡觉,为了保证你不会困得倒头就睡,请在最后时刻多做以下活动:
要是你最终还是钻进了被窝,那你得充分利用残存意识的时间,想点让你放心不下的事。
想想你的日程安排,想想明天可能碰到的困难麻烦,再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把你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可能出现的、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统统审视一遍。
这样必将大大推迟你真正入睡的时间。
半夜醒来,你要立即想到问题和困难,这样就没那么快又睡回去了。
幸运的是,当今社会庞大的媒体产业强势崛起,能轻易占据你的大脑,助你打发时间、消磨生命。
比如电视,有些人看电视的时间大大长于跟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
据说抽烟可减寿10年,但是光靠抽烟减寿怎么够呢?
一周看34个小时的电视(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能消耗一个人30%醒着的时间——相当于普通人23年的寿命。
电视看这么久,好像无聊得难以忍受,但是看多了就习惯了。
它可以一点点地蚕食你的生命,到时候你就真的以为,没时间去做任何有助于改善情绪的事,比如读书、学习、锻炼、做公益活动、见朋友、陪家人、做饭菜、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除了看电视,上网也能同样造成这样的效果:
不妨考虑一下:
-
没完没了地浏览网络花边新闻,比如丑闻、八卦之类,并自信地认为,你这是在增长知识、丰富生活。
-
随时更新你的社交媒体,告诉人们你生活的重要信息,比如中饭吃了什么,刚得感冒有什么症状等。
转发分享别人刚传上来的可爱猫咪视频。
-
一页页不停地浏览网页,追踪过时的逸闻趣事,
-
看小视频,不停刷上几小时
-
欣赏以上内容下面的琐碎评论,特别注意其中的错别字。
自己模仿着写些评论。
上网有太多的事你可以做。
还可以玩电脑游戏,美国12~24岁的人平均每周玩游戏13个小时。
“重度痴迷玩家”占玩游戏人群的4%,每周玩游戏48个小时以上。
玩游戏的人群在不断扩大,大型游戏制作公司聘请专家,专门研究如何吸引女性、儿童、老年人玩电脑游戏,研究如何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射杀别人的网络化身上。
电脑游戏爱好者乐此不疲。
你不妨算一算每周看屏幕自娱自乐的时间比例。
这也简单,你把一周的屏幕时间加起来(看电视时间+非工作上网时间+打游戏时间),再用它除以一周的工作外非睡觉时间(168个小时-睡觉时间-上班时间)。
细细体会一下各种消费广告,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购物是通向幸福之路。
照这个逻辑,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简单朴素、不重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是通向痛苦的正确道路。
实际上,要获得痛苦,关键在于避免一不小心走上充实生活的道路,而要避开充实的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物质追求占据你的时间(还有钱包)。
在这方面,人的自然本性很乐意配合。
看看在你面前招摇过市的广告宣传,注意一下布满大街、塞满大楼、琳琅满目的广告牌、海报、宣传单。
成年人的选择是全部都要,一个都不能少。
买这个我就会开始健身、有了那个包,我就是贵妇。
这个化妆品到货,我就是明星。
还是这个新出的产品,买完之后,我的生活就圆满了。
丹尼尔·吉尔伯特在《撞上快乐》一书中指出,人们普遍根据某个行为能否带来快乐,来对这一行为做决定。
不幸的是,我们正确预判未来的能力很差,差得惊人。
买东西的快乐有时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有时是一两天,这要看人们买的是什么。
试图通过购物获得精神情感的满足,必然是徒劳的折腾;
为实现我们的目的,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方法,因为从长期来看,它能培养痛苦。
带着期望,坚持不懈地追求一个个目标,结果一次次地失望而归,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
有一条通往痛苦的道路:
让你花的钱比你挣的钱多。
很多人的焦虑是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引起的,他们会感到因此失去了行动自由——不敢换工作、换房子,不能外出旅行,无法应对紧急需求。
信用卡就是他们的手铐脚镣。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要想生活更糟糕,信用卡就是条绿色通道。
都说有钱买不到幸福,但是没钱肯定能买到痛苦。
即使生活相对安逸、有房有家、不愁吃喝,那也还有机会感受到没钱的痛苦。
越接近个人经济红线,让你感到痛苦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
·付不起话费、电费、水费、房租……
-
·债主开始要账了……
-
·要开始节衣缩食了……
也许最大的压力是一种万劫不复的末日感——感觉无论当前状况多么良好,任何时候都可能毁于一旦。
钱也许买不到幸福(没有“幸福”这个商品),但钱一定能买到免于经济恐慌的自由。
“假定将来的收入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花销,心存这个信念,想买就买。
多花钱、多借钱,把透支额度提上去,然后把它全部用完——钱不就是拿来花的吗?
”这样即使有高工资、好工作,痛苦也会找上门来。
欠债是产生不幸的必经之路。
花钱的快乐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而债务像钻石一样,永久保值,而且它是可以传递的馈赠。
你得把一切都倾注到你的工作中,包括所有的时间、精力、创造力。
你必须毫无保留,下班后只带走一副空荡荡的躯壳,就像空塑料瓶、空热狗包装袋。
你不能保留任何东西给你人生的其他方面——你的爱人、家人、朋友、兴趣、健康,而你忽视了这些支撑你人生的要素,他们也会离你而去,留下你和你的工作相依为命。
你依赖工作,但工作并不能支撑你的人生,所以痛苦很快就会到来。
你还要按极短的时间单位,估算你的工作承受能力。
你可以问问自己:
“今天工作我能有多拼?
”然而,你不要问长期性的问题:
“我能否按这个节奏合理地、持续地工作一年甚至几年?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往往相反。
你要坚决回避的问题是:
“我做这个工作是为了什么?
”在原始人类社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摆着的,干活的目的就是让干活的人吃饱饭,工作劳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
在无序的现代文化中,我们成功地把这个说法颠倒过来了。
如今,人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工作,而且还不要期望有多大的回报。
特别是当你把它当作人生的唯一支柱时。
一只脚的咖啡桌是很危险的,随时会倒。
如果这种岌岌可危的状态是你的人生目标,那你就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资源都倾注在你人生的唯一支柱上吧!
这是个不错的方法。
如何你很无聊怎么办?
新闻媒体会为你不辞辛劳地挖掘报道灾祸:
难民船倾覆、大桥崩塌、大爆炸……电视新闻会为你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灾难画面,而且经常在你吃饭的时候播放。
你可以看到人的尸体、毁坏的汽车、破败的环境、战争的受害者,可能还有让你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场景——记者兴冲冲地跑去问灾难幸存者,失去家人的感觉怎么样?
第一,你不能问自己,及时了解各种悲剧性事件(政变、地震、名人被封杀等)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新闻报道其实不能给你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但明白这一点,会动摇你看新闻的决心。
所以,你得对“大新闻”的重要性及其与你生活的相关性深信不疑,并及时关注、随时跟踪。
第二,你不能问新闻事件的真实信息内容。
你必须认为它们自有其价值,不要问它们能否给你提供信息。
你必须毫无怨言地忍受他们的唠叨与重复,也要忽略报道内容的粗糙肤浅及其一面之词。
第三,你必须无视这样一个事实:
播放出来的新闻内容都是经过重重审查过滤的。
相反,你得把新闻报道视为媒体对当今世界现实状况冷静客观全面的描述。
第四,你也不应该想到,现在的电视新闻其实跟真人秀节目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很多新闻只不过是悲剧题材的娱乐节目。
你要做的是:
保持信息灵通,通晓天下事,一点风吹草动都不能逃过你的耳朵。
请你观察自己一周收听收看新闻的情况,记下你经常使用的媒体渠道如报纸杂志、网络、收音机等,还有在家、银行、电梯、地铁、健身馆等地方看到的电视新闻。
把它们都算在一起,下周你要努力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增加收听收看新闻的时间、次数。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可能对新闻失去兴趣,那就玩个小游戏。
拿两个秒表,测一测两类新闻的时长:
一类报道实际已经发生的事件,另一类分析、评论、猜测未来某个时间点可能发生的悲剧事件。
看看它们分别持续了几分钟。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在没有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媒体花了一大半节目时间,讨论猜测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活得痛苦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放弃所有的生活目标,让人生变得完全没有方向。
如果像很多人一样,痛苦并不是你唯一的目标,你还有其他任务目标,那么你可以改变应对各种任务的方式,使你对自己失望不满。
制定目标包括立下两类志愿。
一类是“最终目标”,即一个过程的终点,这个过程可能是学习西班牙语、整理车库、找到一个职业、完成一个学业项目、建立一个社会网络、仰卧推举90公斤等。
找几个人问一下他们的生活目标,几乎每个人说的都是这种“最终目标”。
另一类是“当前目标”,即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而进行的小步骤、小环节。
所以,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填报个人所得税,那么花20分钟找齐材料就是你第一个当前目标。
失败和失望成就痛苦大业,所以你一定要忽略以下制定有效当前目标的原则:
-
方法具体。
清楚如何完成该项任务,比如“到游泳馆要坐19路公交”。
-
结果可知。
可明确分清最后是否完成任务,比如“下水,游一圈”。
-
重在行动。
目标是做成某件事,而不用思考和感知。
“游一圈——即使游泳帽很难看,也不管自己想不想游泳。
”
-
实际可行。
对完成目标有绝对的把握,即使当时状态不好。
“不久前都能游上20圈,现在游一圈绝对没问题。
”
-
时限明确。
在下周内,对完成目标有清晰的时间安排。
“就在星期四晚上。
”
遵循这些原则,实现“当前目标”的概率更高,这种成功会带来动力和兴趣,接下来的步骤环节就更有把握。
要反过来对待生活目标,要遵循以下原则:
-
稀里糊涂。
对如何完成目标,你应该一知半解、稀里糊涂。
如果你想到乡间滑雪,你不能想到去看攻略教程或者参加滑雪培训,你要忘记去场地的路线,忘记穿合适的衣服。
-
模棱两可。
你的当前目标应该没有任何进度表,没有明确的完成状态,这样你取得的任何进展都可以被一笔勾销。
比如,定一个“整一整后院”的目标,那你不知道整成什么样才算整完,这样你就可能为后院任何没整好的问题自责难过,也就消除了任何成就感。
-
画饼充饥。
施展你高估自我的潜力,对自己说“今天我要刷完整栋房子”,或者说“我要扭转公司财务状况”。
遭遇必然的失败后,你就可以责备自己无能,狠揍自己一顿。
-
自欺欺人。
你对自己说,如果克服了社交恐惧,那就不怕去银行办事了。
然后,你这样想:
作为去银行办事的“必要前提条件”,自己要待在家里,研究投资策略。
-
推迟拖延。
不要为完成目标设定一个具体时间,必须坚持在你想去做的时候再去做。
你说要填补卫生间砖缝,但要等到想做的时候再做,那你大可放心,这事你基本就不会去做了,因为你不会有“想去做”的时候。
不管你的目标是哪一种,只要遵循我们社会的某些文化价值观念,就一定能收获失望和失败。
定好最终目标(比如找到人生伴侣),把它分成几小步(比如接受邀请参加部门聚会、加入划船俱乐部、买件新衣服等),然后不问这些小目标有没有达成,只关注最终目标,不停地问:
“我结婚了吗?
”
大部分最终目标都是长远的——所以你才需要把它们分成几个小步骤。
最终目标的实现只是一次性的成功,但是为这次成功,你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如果你关注当前目标,你就会经常一次次地实现目标。
这样就危险了,你可能对自己选择做的事越来越有热情。
所以,我们要顽固地紧盯最终目标(“我有没有找到对象”),这样就总能获得令你沮丧的答案:
“没有”“没有”“没有”…
这样整个过程你几乎都处于失败的氛围中。
这种灰心沮丧的氛围减弱了你的兴趣,伤害了你的热情、动力,所以等不到最后的成功,你可能就放弃了。
这样你就有了一种永恒的挫折感和失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