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回国后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
32 年前,马云经历 3 次高考终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求学期间,一个从没上过大学的澳大利亚人每隔 6 个月给马云寄一张支票,2 年多时间总共寄了大概 200 澳元。
2017 年 2 月 3 日,马云用
2000 万美金
回报了当年的知遇之恩,然而那个澳大利亚老人却已经不在了。但,这并不妨碍这段伟大的跨国友谊继续延续下去。
这是一段怎样的友谊呢,以至于马云说那个澳大利亚人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时间回到1980年。
一位叫 Ken Morley 的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充满兴趣,1970年代他加入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1980年那时候,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Ken Morley一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之行,他们到了杭州,住在了西湖边的一个酒店里。
而彼时,一位 16 岁的杭州平头少年,经常骑着自行车在西湖边找老外练习英语,这个上进少年就是马云。
如你所料,Ken Morley 一家人与马云相遇了。从马云和 Ken 的儿子聊天起,这段跨国友谊已经延续了37年之久了。
▲
这张著名的照片就从这里来的,1980年,Ken给16岁的马云和自己的大儿子David Morley拍下了这张照片。
Ken Morley 一家人回国后,马云经常给 Ken 和以及 Ken 的大儿子 David 写信。Ken 不仅会给马云回信,而且还在每次回信中为马云修改英文,甚至 Ken 专门提醒马云“来信把行距留大一些,我好给你写修改意见。”
1985 年,Ken 破天荒的提议马云去自己的国家澳洲旅行。当年马云 21 岁,在杭州,在那个年代,出国不可想象。
“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Ken 这样鼓励马云这个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的中国少年。
马云鼓起勇气,花了整整半年才拿到护照,结果被告知还需要签证。马云跑去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对方又告诉他要去北京申请签证。
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马云来说非常昂贵,但马云没有放弃,他跑到北京,住在地下室,连续 7 次申请签证被拒后,马云还不放弃。终于第八次去申请签证的时候,Ken 在澳大利亚找了一些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电报,最终马云拿到签证,去了澳大利亚。
马云在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待了 29 天,马云称:那 29 天对我至关重要,当我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没有那 29 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我可能会像其他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
▲
在澳大利亚,少年马云与澳洲朋友们交流中国传统的“醉拳”。
Ken 没有上过大学,但对马云上大学非常的支持,后来他给当时在杭州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每隔 6 个月寄一张支票,两年多时间一共寄了大概 200 块澳元。
马云将 Ken 视为曾为他开启世界之窗的导师,他回忆说:“每一次我们相遇,我们都会辩论很多事物。Ken会说:Jack,你在瞎扯!他知道我说话的方式,知道我干起来会很不一样,他总是用他极大的好奇心与善意支持我”。
▲
马他在信中称 Ken 为“father”,这张合影30多年,一直摆在马云的桌子上。
马云对 Ken 一直怀有感恩之情,同时他知道在全世界有太多太多像他当年一样的少年,马云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 Ken 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时机到了。
2004 年 12 月,马云创立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同年 Ken 离世。13 年后的今天,阿里集团上市三年,马云个人财富高达 227 亿美金,他可以去回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了。
2017 年 2 月 3 日,马云回到 Ken 的故乡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出资2000万美金,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成立了以自己的姓 Ma 和 Ken 的姓 Morley 命名的奖学金 Ma-Morley。
▲
马云与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会面。
马云说,这项奖学金将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Ma-Morley 奖学金首轮将提供30个名额,其中20个名额资助学生修读学位期间所需费用;10个一次性奖学金名额资助学生参与教育交流、实习或海外体验计划。申请详情将于2017年中期公布,申请对象为于2018年开始修读学位的纽卡斯尔大学学生;该计划到第三年将进入全面运作阶段,将每年资助90名学生。纽卡斯尔大学校长麦克米伦(Caroline McMillen)还对多家澳大利亚媒体表示,奖学金获得者将有机会赴阿里巴巴实习。
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2000 万美金约合 2600 万澳元,这是当年 200 块澳元的13万倍,32 年,13万倍的回报,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笔天使投资。
当然,用
2000万美金
这个数字来说这个故事就太俗了,这段伟大的跨国友谊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我们来看一下马云是怎么说的, Ken的大儿子是怎么说的:
附件一:
《马云2月3日在澳大利纽卡斯尔大学演讲全文》
注:
里面有很多当年耐人寻味的细节,非常值得一看。看完你会发现,正如Ken的儿子在后面的感谢心中说的一样,即使没有Ken的帮助,马云一样能获得今天的成就。这样的人不成功,天理难容啊。
马云:
过去的
32
年里,这是我第三次纽卡斯尔之行。
第一次是我
21
岁刚进大学的时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请,在那年暑假来到了纽卡斯尔。我从没想过可以到中国以外的国家看看。在当时,可以拿到护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励我:“试试看,说不定你能拿到护照。”好,我就决定去试试!
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拿到我的护照,我以为我拿到护照之后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但他们又告诉我,你还需要有签证。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亚领事馆,使馆官员说,你需要到北京去签发签证,
其实那时候去北京的费用对我来说非常昂贵,但我还是要去试试。
我去了北京,住在一个地下宾馆,在7次申请签证都遭到拒绝后,我第八次去申请,
我对当时面试我的使馆官员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我已经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已经尝试了7次都被拒绝,我希望这次能申请到签证。
那个使馆官员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澳大利亚?
我说我的朋友邀请我去,他说不能发这样的签证给我,我们只能签发给探亲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学等性质的签证。当时是没有旅游签证的。
我跟他讲了我是如何遇到Ken和大卫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尔士的朋友帮忙,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了一个电报。当时那个使馆的人就说,“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说,“当然想要。”他就说,“我能5分钟后给你。”
我就这样拿到我的签证。
这就是永不放弃的例子。
在纽卡斯尔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我每次回到中国,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那是1985年我认识的澳大利亚,从那年开始我知道纽卡斯尔大学。那是我第一次到访这所大学。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经常和我谈起纽卡斯尔大学。我不知道是怎么原因,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总想我想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Ken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
每一次我们相遇,我们都会辩论很多的事物。他会说“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废话!”即便那样,他总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讲话的方式,知道我干起来会很不一样,但他总是支持我,用他极大的好奇心与善意去支持我。
我学到的是,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当我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我可能只会像其他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成立Ma-Morley奖学金,以支持即帮助一些年轻人,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的人。
我想要感谢Ken Morley和他的家人对我的帮助、支持、和理解。过去的30年,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着,希望有一天,
因为这份友情,我可以成为像Ken Morley先生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
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希望可以在未来一直做下去。
我是一位教师,我在大学教了六年书,我叫我自己CEO,首席教育官。这花了很多时间和众人分享我的经验。我不怕别人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我会说这是我相信的事情,这是我见到的、我经历过的事情,我想跟大家分享。
在大陆,我的基金会每年支持了超过100位乡村教师,这个是因为在大陆有六千万的孩子生活在农村地区。
我们觉得也要找个方法去支持这些老师们。纽卡斯尔这个奖学金是我在海外的第一个奖学金,我也视纽卡斯尔为我的第二个故乡。
在过去,这个世界是知识驱动的。人类和机器会有很大的竞争,但是未来人类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取得胜利。你可以从学校和书本学到知识,但是智慧,只能通过经验得到。所以我认为Mr Ken Morley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同时,我希望这个奖学金能够聚焦未来。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学校和书本以外的事情。我们希望能提供超出经济支持范畴的帮助,我们希望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学,走出自己的国家、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得有EQ,如果你不希望失败,你得有IQ。但如果你希望受到尊重的话,你要有LQ,爱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这里的学生们都会记得这三个Q。
这是我从与Ken Morley先生讨论中学到的。
这个奖学金会帮助更多的人,我们的确需要很多聪明人,但我们需要更多有担当的人,为社区、社会、国家和世界承担责任的人。
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他们不是我和Morley的大使,我们更希望他们成为宣扬勇气、责任和智慧的大使。这个奖学金带有我的名字,这真的是我莫大的荣幸。
有Ken做榜样,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我也会继续提升我自己。
谢谢纽卡斯尔大学为这个奖学金成立做出的贡献。成立一个基金是很容易,但要不断地去改进一个奖学金是不容易的。去支持有心的年轻人是不容易的,真的非常感谢大学对这个基金付出的努力。请随时指出我可以改善的地方。
每5年,我会亲自审核奖学金的情况,能如何做得更好。
在纽卡斯尔大学,我们和基金会分享一致的信念。我们也很高兴可以支持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追求社会公平,卓越和责任、创新和持续性都是我们共享的信念,这也是Morley他们跟我过去30多年分享的理念。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更多年轻人。非常感谢!
附件二:
《David Morley 致谢全文》
▲
纽卡斯尔大学,马云和他的少年伙伴戴维·莫利(Ken的长子)聊天。
我叫大卫。莫利,我代表莫利家庭来发言。我们很荣幸今天来到这里。
如果我父亲仍在世,看到马云在这里为纽卡斯尔大学做捐助,他应该会非常骄傲和感动。
我父亲没有上过大学。他是一个贸易商和电工,在经济大萧条前出生。他并没有时间入大学念书。
但父亲有着洞察未来和社会发展的视野。他对于中国的兴趣便是他对未来洞察能力的最好证明。
1970年代他加入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1980年代我们到访杭州。我们住在西湖边的一个酒店里,在那马云与外国人交谈以练习英文。
马云的爸爸拍下了这张有趣的黑白照片。
其实对我们而言,挺难和我们的朋友解释,为什么我们去中国而不是去迪士尼乐园或是黄金海岸。
父亲对新的经济形态很有兴趣。为马云的信修改英文,鼓励他说英文,并邀请他来纽卡斯尔旅行。他动用了一些人际关系,作了大量的书面准备工作。
但我们相信不管马云是否遇到父亲, 他都可以实现他的梦想的。
我们将持续关注他,为他及他身边的人去寻找每一个可以放大成功的机会。
我的父亲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国,这对于他来说并不会带来太多的麻烦。如果他需要找到什么特别的东西,那么马云会知道找谁去要。
很高兴马云这次成就了这个机会。
马云和父亲的友谊是愉快的,同时也充满挑战。
我们希望这个奖学金的受惠者以后可以启发及鼓舞其他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和平的世界。
父亲一直关注本地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看到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受惠,他一定会很欣慰。父亲如果知道这个奖学金致力于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也会很欣慰的。
本文来自公众号“毒舌科技”( ID:dushekeji),作者粥左罗
延伸:
史玉柱:我被马云说服了,伟大的公司一定要“引狼入室”
我曾跟马云探讨过几次“兔子”与“坏人”的问题,争论焦点是:究竟“兔子”对公司危害大,还是恶劣的“坏人”对公司危害大?
最终,我被马云说服了,“兔子”对公司危害更大。
因为“坏人”有“坏人”行为表现,周围的人能察觉,会警惕、提防他。大家有了提防,他造不成太大危害,或者造成的危害是一时、短暂、一次性的,危害不持久。
为什么“兔子”对公司危害更大?
“兔子”人缘好,讨大家喜欢,但它不出业绩
;“兔子”最爱繁殖,比谁都爱繁殖,不停地繁殖,找同类,生出大量“小兔子”,形成“兔子窝”,霸占着岗位、资源和机会。
如果一个公司大量核心岗位被“兔子”霸占,形成了“兔子窝”文化,就失去战斗力,失去市场机会。
“狼文化”在中国企业中最早是华为提出来的。1989年我在珠海创业阶段,就关注华为。
我觉得华为走到今天这么牛,它有两个核心:一是华为创始人的决策牛,这点我跟任正非有很大的个人差距;二是华为的“狼文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
成功的企业,嘴里不一定说,但骨子里多数都是“狼文化”,比如三星、阿里、腾讯,都是如此。他们把对客户的研究、了解,结合自身长处,发挥到极致。如果是一帮“兔子”做产品,才不会去想这些呢。
百度近年也开始呼吁“狼文化”。所以只要伟大的公司,没有不是“狼文化”的。“兔子窝”文化肯定要失败的,尤其搞互联网,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不是“狼文化”,肯定是死路一条。
1
创始人要亲自抓细节
本次我结合巨人的创业经验,聊聊自己对创业的体会。
1989年,我刚创业的时候,当时没有互联网,什么都不懂,不像现在18岁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候28岁见到的东西都多,但是我们为什么一炮就能打响呢?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自己亲自去抓最重要的细节
。
公司初创时才两个人,我再加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开始自己研发软件,当时叫M-6401,其实就是现在的一个Word,但是功能没有现在这么强大,在当时还是挺不错的。软件研发出来后,我每天都会修改,要把这个软件改到极致,用起来很方便。然后我就尝试向很多机关推销,因为当时就机关有电脑,于是我就总结出一套能说服他们的理由,把说服他们的理由提炼出来写成广告方案。
因为每个细节都是我自己抓,抓得比较到位,就觉得我是会成功的,要有这种感觉,
一定要把自己感动,认为我这个工作做得太好了,这样才行
。因为每个人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当你自己觉得还可以,其实肯定拿出去还不行,只有当自己把工作做到自己都被感动了,这时候才可以。
2
同一时间只干一件事
一个企业家,一个领路人和一个团队,最难认清的就是自己,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绩了之后,对自己是最认识不清楚的。巨人当年取得了成功之后,我的团队——主要是我,开始觉得自己本事挺大的,想做的事真就做成了,于是便认为很多事情我都能做成,所以
开始做很多生意,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下就做了十几个行业。
当时我去美国发现一种特别好的口红,这种口红喝茶的时候不会印到茶杯上,我把它引进到中国来。在传销还不算违法行为时,建立了传销部,建好之后传销就变成违法的了。自我膨胀、自我陶醉的结果就是巨人要倒闭了,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当时我的团队包括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把所有的产业归拢到一起,取了一个名字叫百亿计划。把所有的产品集中在一起去打广告。那时的自我膨胀让我不去抓细节,不在乎广告是否能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对他有什么帮助,能给他带来什么,仅打知名度。后来在打形象广告时出问题了,被国家工商局叫停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可笑,那时候自己不到30岁,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巨人到了高峰维持了两三年就走下坡路了。
这段时间最大的教训就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你最好只做一件事,另外
就是在企业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切记不能去做多元化的业务尝试
。
对待你的副手同样也是,如果说这个人管营销,你就让他管营销,不要插手研发;如果这个人管研发,就不要让他插手营销。这段时间最核心的研发环节创始人还是需要亲自参与。一个人精力有限,一定要聚焦。
3
当断则断
当公司已经不行了,当时我还不舍得放,还想去借钱去找生产资金,生产然后去打广告,在队伍建设方面还要去投入。
巨人大厦到处去找人想办法引资,所有的这些努力,我们差不多努力了9个月,1997年1月份到9月份,从下雪天一直到秋天的时候,一直在忙忙碌碌。我那时候还整天到处飞,美国就飞两次,美国有人说投资,跑过去了,一去发现是骗子。
这时候,自己不敢面对现实,当时我们累计有20到30个项目,每个都想去保。刚摔倒的时候,如果保一两个项目,那一两个项目还有可能保下来,但每个项目都想保,到最后其实是一个也没保住,包括巨人大厦。
这里,我也给你一个建议——
当
你发现自己的一个项目,销售趋势不行了,连队伍也快不行了,不管有多大损失,赶快把它砍了,当断要断
。
4
公司要「引狼入室」
这些年下来,我对团队管理也总结了一些认识。
我曾跟马云探讨过几次「兔子」与「坏人」的问题,争论焦点是:究竟「兔子」对公司危害大,还是恶劣的「坏人」对公司危害大?最终,我被马云说服了,「兔子」对公司危害更大。
因为「坏人」有「坏人」行为表现,周围的人能擦觉,会警惕、提防他。大家有了提防,他造不成太大危害,或者造成的危害是一时、短暂、一次性的,危害不持久
。
为什么「兔子」对公司危害更大?「兔子」人缘好,讨大家喜欢,但它不出业绩;「兔子」最爱繁殖,比谁都爱繁殖,不停地繁殖,找同类,生出大量「小兔子」,形成「兔子窝」,霸占着岗位、资源和机会。如果一个公司大量核心岗位被「兔子」霸占,形成了「兔子窝」文化,就失去战斗力,失去市场机会。
为何要在巨人施行「狼文化」?
「狼文化」在中国企业中最早是华为提出来的。1989年我在珠海创业阶段,就关注华为。我觉得华为走到今天这么牛,它有两个核心:
一是华为创始人的决策牛,这点我跟任正非有很大的个人差距;二是华为的「狼文化」,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
。
成功的企业,嘴里不一定说,但骨子里多数都是「狼文化」,比如三星、阿里、腾讯,都是如此。他们把对客户的研究、了解,结合自身长处,发挥到极致。如果是一帮「兔子」做产品,才不会去想这些呢。
百度近年也开始呼吁「狼文化」。
所以只要伟大的公司,没有不是「狼文化」的。「兔子窝」文化肯定要失败的,尤其搞互联网,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不是「狼文化」,肯定是死路一条
。
第一大特点:有危机意识。
狼都怕饿死,狼运动量大,消耗高,它们总担心自己饿死,危机意识特别强。
高速发展的公司一定有危机感。
比尔盖茨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三星也有类似的危机企业文化。
但兔子没有危机意识,每天都乐呵呵,兔子生活在草丛里,很可爱、很欢乐。能活得久的企业都有危机意识,没有危机意识的企业活不久;安全感要不得,
只有活在危机意识之中才能真正拥有安全感
。
第二大特点:鼻子尖,嗅觉灵敏。
狼善于寻找、发现市场机会。狼鼻子迎着风抽动,时刻利用它的尖鼻子在寻找机会。如果放在我们游戏研发工作中,对比看我们做游戏,是否找到好的游戏类型?是否找到核心玩法?是否找到玩法中的亮点?
我们的日常工作,不是简单靠上级分配、安排工作,是
自己找到工作亮点与突破机会
。兔子鼻子不灵敏,不会找机会,它很可爱,在草丛里跳来跳去。它的眼睛也不行,整天红红的。
第三大特点:自发性进攻,不屈不挠。
一旦发起进攻,不用头狼教育,进攻是它们的本能。
不怕困难,不达成目标不罢休
。兔子不一样,没有进攻性,活一天算一天,容易满足,每天吃吃草,更不存在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大特点:团队合作。
狼靠群体,团队,配合默契。狼群追一头牛,跑得快的负责前边堵截,靠左边的从左边包抄,靠右边的从右边包抄。这都不是头狼下令的,狼的本能里就有合作意识。我们工作中要发挥这种精神,
主动配合,不相互推托
。搞一款产品涉及到很多部门的配合,只有都像狼一样合作才能做成。
优秀的CEO一定是要把“兔子”赶走,把股票分给“新狼”的,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参考这四种方法:
方法一:进行思想改造。
我们不当“老兔子”,要当“头狼”。转不过来的“老白兔”,请你去其他公司的“兔子窝”。我们要
多吸收年轻、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把门开大,招揽狼性人才
。
去年员工大会我提到过芬兰移动游戏公司SuperCell,才168人,一年12亿美元利润,他们这168人都是“狼”。我也要大量找“狼”,有多少要多少;“兔子”有多少赶走多少。如果我们能找到168头“狼”,所产生的贡献一定大于1680只“兔子”。
方法二: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
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人不在多在精,人越少越好。上次我们去SuperCell,给我们演示游戏的小伙不到30岁,当时演示的游戏是2个人用2个半月做出来的,现在这游戏全球排第一。手游研发要轻,如果团队超过7人,很难做成。
7个人以上的团队效率也低,喜欢相互推。我记得《征途》刚成功的时候,人不多;成功之后,各部门都喜欢堆人。“老白兔”喜欢繁殖“小白兔”,喜欢养人。
方法三:将利益与成绩挂钩。
团队人少了,就给涨薪留出大量空间。把腾出来的工资,加给留下来和新进来的有狼性的人。我也不希望靠节省人力成本来提高公司利润。
我要把“兔子”都赶走,把利益分给“新狼们”。
“新狼”包括公司从“兔子”变成“狼”的老人,和从外界吸收的新人。“兔子”别想在我这混3年,拿不到股票。
做不出贡献的,给你一股都是浪费,这是我的基本思想。
还有要赶走“老白兔”,把这部分股票再发到别的“狼”身上。把“兔窝”变“狼群”,核心是把每头“狼”的利益与公司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狼性。
方法四:开始强制执行末位淘汰制度。
每个季度搞一次,直到我们团队闻到狼味为止。不要怕媒体误读为公司在裁员。感觉现在闻去,都是兔子味,我的标准是,要狼不要兔子。
但在“狼”还不够多的时候,“兔子”太多不行。所以要加强流动性,把门打开,把有活力的“狼”引进来,让大量优秀年轻人进来
,优胜劣汰,“引狼入室”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老高电商圈子立场,版权声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涉及转载权限等问题,请作者与小编联系(QQ:2881080322),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