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Phoebe Philo回归时尚圈,贡献了入主Celine的第一季系列。这个以驼色和黑色为主基调的系列精致、轻松、面料和剪裁极其考究,它不再有Philo之前设计Chloe那种浪漫不羁的少女感,更显成熟世故。这样的设计应和了设计师本人已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也宣告了一个全新的Celine形象,乃至一个全新女性形象的诞生,一个工作中的女性,享受时尚而不被其牵绊,具有好品味的摩登独立女性。
随后的十年,独立和摩登几乎成了一个唾手可得的市场宣传词汇,但只有Philo,最懂得不断用新的设计元素为这样女性增添光彩。她empower女性,从不让她们做衣装的奴隶。宽松但极其精良的廓形让她精致干练,又无需过分担心身材;阔腿裤配运动鞋让她气场全开却又轻松随意;艺术感的饰品和图案为她增添文艺气息。在入主品牌不久后,Phoebe Philo登上了《The Gentlewoman》的封面,接受了为数不多的深度采访。这本杂志传递的女性价值与她本人想要捕捉女性不谋而合,它是女人本身渴望成长为的样子——丰富、成熟、自我掌控。
大家为Hedi Slimane开脱最人云亦云的一句话就是“Celine本来就不是一个有历史的品牌。”不,以上就是Celine的历史。当你想到Celine,闭上眼就是那些标志性的单品:阔腿裤、大包、白衬衫、风衣、西装外套……你几乎可以细数出它的各种标志性廓形、细节和配色,这就是Celine的历史;你习惯了Juergen Teller拍摄的那些品牌广告,那种轻松不刻意却永不沉闷的女性,它甚至主导了时装杂志的摄影风潮,这就是Celine的历史;斜条纹拼贴的大理石地板是Celine,棕陶雕塑感花盆配大颗琴叶榕是Celine,岩石底座的金色大落地灯是Celine,白色烤漆的压合板首饰陈列柜是Celine,这些都是Celine的历史。在Philo之前,Celine是一个存在感不强的品牌,从来没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而Philo之后,Celine是一个完整圆融的世界,从服装、配饰到室内设计、广告画面,它都形成了自己一套强大的体系,也成为了行业内其他设计师和创意人的灵感来源。这就是Celine的历史。
历史对今日的影响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深度。塑造一个品牌的DNA,有些人一百年也做不到,有些人十年足矣。
而昨夜,历史谢幕了。亲眼见证它被毫不留情地抹除,滋味并不好受。这并非是出于抱着回忆不肯撒手的怀旧心理。新设计师Hedi Slimane也有自己的历史,而以此历史代替彼历史,为什么让人如此坐立不安呢?首先,完全是预料之中的,Slimane的女性是Philo的反面。
看Celine的秀于我来说从来都是愉快的经历。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来到一个明亮优美的场地,轻松入座,欣赏身着新一季时髦摇曳的服装模特儿们款款走过。不久前的一场,她甚至让自己的女儿就倚靠在场中的柱子上看秀。Celine是一个daily wear的品牌,它是人性的。Slimane的Celine则从白天走到了夜晚,8点半的秀,八点就挤满了人。由于大明星的光临,板着面孔的保安严正以待,看秀的宾客只能从很窄的通道进入,踉踉跄跄的步伐不断提醒着你,以往Celine的秀就是发布会,而如今,It’s an event。秀场内漆黑如夜店,开场的礼兵鼓极具形式感。亮漆黑的门打开,巨大的银色几何缓缓转动,第一个look从天而降,我的心里一紧,噢,再见了,无需刻意的轻松时髦。
正如Slimane在秀前费加罗的访问里所申明的,他的确又一次地做了自己。短到不能再短的花苞裙、紧到不能再紧的皮夹克、闪到不能再闪的连身裙……他呈现了一个180度大转变的形象,一个他一贯运用的90年代摇滚青年形象。他们看起来颓废、纤瘦、对自我不够确定,生活戏剧化、心时刻在极度亢奋和极度破碎中摆荡,他们让别人觉得“看上去很酷”。这是时装界内反复运用,早不新鲜的意象。而且事实是,除非你是Courtney Love或者Kate Moss,这种形象并不可能真正伴你走过20岁以后的日子。那个好不容易迈入了新时代的女性,那个成熟、无需在意他人目光,对自己笃定的女性呢?她随着Philo走了。一个倒退。
另外让人无法忍受的,Slimane无休止地自我重复。为了回应Slimane粉丝的抗议,我也赞同,作为一名已经技艺纯熟并且声名斐然的设计师,Slimane无需亦步亦趋地延续Philo的美学观点。但他是不是至少应该呈现一点新的东西呢?永不停息地创造、永远挑战自我、挑战美与既定存在事物的边界,不是顶尖设计师的职责吗?作为一个多年已经没有真正的创造力,仅靠明星营销和个人光环维持声誉的设计师,Slimane又一次呈现了一个没有一件单品不是在自我重复的系列。我太明白真心热爱一个设计师的感受了,但我开始渐渐不懂得Slimane的粉丝们。这样一个裹足不前的设计师,真的配得上这种迷信般的赞誉吗?这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今的时装产业是多么的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吗?
最后说说市场。另一个人云亦云的说法就是,时装最后还是门生意,评论的声音算什么,Philo的Celine会有Slimane卖得好吗?各种消息来源不明的解读,让Philo的出走莫名与“同总部生意方向不一致”扯上了关联,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并不是懂得同要摇滚明星拉关系或是懂得做大阵仗的秀才叫懂得做生意。作为曾经Chloe标志性手袋和鞋履的打造者,Philo的商业能力不容小觑。十年内,她让一个沉寂的品牌获得了飞速的增长。她推出的每一只手袋,几乎都成为了当季it bag,这是Slimane在Saint Laurent Paris都没有取得的成绩。而作为Celine的忠实客人,我见证了每一季蒙田大道Celine店铺内宾客盈门的繁忙程度。生意的好坏,难道靠客人的高调程度,或者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程度来衡量吗?
曾有一个女朋友向我深情讲述过自己对Philo的情感,她在华尔街打拼数年,掌管着自己的化妆品公司,有一对可爱的女儿。她说自己在投行上班时,天天昏天暗地地加班,下班了去club跳舞,那时就最爱穿Philo设计的Chloe,后来结婚生子,人生到了新的境界,Philo也生孩子了,随后回归,给人生到了新境界的女性设计新的衣服。自己感觉就像是和设计师一起成长,亦被她的设计所鞭策,不断朝着自己想成为的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