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雅理读书
读史阅世论雅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2月14日截止!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招募倒计时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许知远歌单:似乎世界拥有一个锦囊秘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雅理读书

《头号玩家》影评 | 电子时代的回顾与期望

雅理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04-05 10:04

正文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电影《头号玩家》


编者按

雅理感谢作者予以授权发送,若您阅读后有所收获,欢迎分享并关注公众号“雅理读书”(yalipub)


《头号玩家》

电子时代的回顾与期望

弗朗西士不士



4月刚至,《头号玩家》这部前期宣传并未特别突出的影片跃然入眼。(当然,也有可能是本人孤陋寡闻)本着打发时间的心理且观之,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斯氏果然不会让你失望。除了剧情流畅、特效出色、演员到位之外(本人在此领域实在不是专业,就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观影引发了一些思考,结合近几年的学习经历谈谈感想。(请注意,有剧透)

1

巨无霸平台

——网络空间的“主宰者”

看过电影的观众想必对剧情的高潮部分,钢铁巨人联合高达对战机械哥斯拉印象深刻。虚拟世界“绿洲”凭借开放性和包容性,几乎将世界上所有的游戏应用一网打尽,这也反映了影片外 互联网领域的商业常态


现实中互联网生态大致为三个层面:平台商、开发者和用户。 暂且不提用户,先来讨论前两者。早期互联网巨头们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如app),累积了大量用户并占有优势地位。随后由于资本等多方作用,他们不再满足于技术创新者身份,而是 打造超级兼容的平台 ,鼓励开发者利用平台资源进行技术创新,自身成为基础服务提供者。像“绿洲”一样,囊括一切应用,吸引、培养用户,进而改变现实世界,成为用户生活方式的塑造者,网络世界的“主宰者”。为了巩固平台地位,巨头们需要进一步保有用户量,并通过创新应用吸引更多的用户。 创业者/开发者的生存之道即是被巨头们关注注资(“天使”) ,即使少数幸运者能够在夹缝中杀出一片用户流量,也会以迅速被收编结束。(甚至不少创业者看来,能被巨头相中收购乃是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演变为巨头间的较量。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决定了赢家通吃,第二没有意义。当然, 竞争会受到反垄断和知识产权法律规制 ,但不要忘了马克思所言: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2

“契约劳工”

——网络空间的劳动者


影片中IOI在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转而利用旁门左道来保持盈利—— “契约劳工”,指的是现实世界中无法偿还借款的人被迫通过在虚拟世界工作以还债 。这些“契约劳工”人身自由受限,在小隔间辛勤工作,受到虐待,甚至惨死。仔细思考一下,此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早有先例,罗马世界的“债务奴隶”、中世纪的农奴、“羊吃人”时代的农民、到包身工,莫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让渡自身自由而沦为资本的工具。IOI唯一创新不过于打通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财富,如女主被警告,虚拟世界账号销号将导致现实世界“刑期”延长。


相较于“契约劳工”是明目张胆的剥削,“绿洲”式的“剥削”更隐蔽也更高明 。对,没有看错,是“绿洲”。这要从数字时代的生产说起,如第一部分所言,巨头们培养用户粘性,改变其生活方式,使平台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有多少人可以离开智能手机而生活?)。那 如何盈利呢?利用数据 。数据即网络时代的生产资料。数据是人在世界中各种活动留下的痕迹,通过数据,可以分析用户、归纳规律,进而预测行为。用户使用越频繁,平台累积的数据就越多,分析越精准,预测越可靠。这也可以解释互联网公司为何跨行业发展,从电商、社交、到医疗、线上打车、自动驾驶,各行各业无所不及,用户离开平台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随着技术进步,人类收集和运用数据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物联网、云计算为海量数据的产生和收集提供了可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数据的分析加工提供了方法。 现实世界中,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焦点


在此要声明一下,该部分只是纯理论分析,并不是说互联网巨头们平日对所有人是“敲骨吸髓”式的压迫,毕竟互联网的运用便利了人类生活是不争的事实。 切勿断章取义!切勿生搬硬套! 切勿断章取义!切勿生搬硬套!切勿断章取义!切勿生搬硬套!


3

人类的“永生”

——网络时代的美好梦想


男主最后赢得比赛时与founding father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你活着还是死了?你是什么?”表面看这是一个事实或技术问题,但似乎又没那么简单。从事实上看,创始人肯定是“死了。都死了好多年了!”从技术看就不一样了。上一个部分提到数据是人一生活动的痕迹。随着技术进步,不远的将来完全能够实现人生所有数据的采集与保存(影片中创始人的图书馆即如此),通过数据分析加工,人工智能可以准确模拟当事人的思维和行动,复制其在新场景中的行为实现古今对话,以达到“永生”。(想想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人类棋谱下棋就可以相信这并不难做到。)再进一步, 这样“永生”的究竟是什么?这似乎回到了哲学的终极问题“你是谁?” 人类仅仅是一段代码吗?人类千辛万苦、终极一生的目的难道是为了实现与后人的“人机对话”?退到法律领域,当肉身腐朽后,“代码人”还是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主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