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宋·朱熹《论语注》),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譬如,“仁”是《论语》中最重要的理念和概念之一,按现代教育理念,应该有唯一确定的“定义”。但不同的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总会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在近现代教育里,虽然也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受制于客观条件,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培养平台,却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各因其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使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的梦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参考个人基因、学习记录、家庭背景和社会需要等辅助学生选专业、并为每个学生制定“个人专属”培养方案;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甚至可以选课程、选老师、选进程(如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开环”大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分析和“精准”指导,“一对一”进行答疑解惑。总之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儒家的另一位大家孟子提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评价孔子是圣人中能够顺应时势发展的人。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教育最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以AlphaGo战胜李世石为重要标志,人类似乎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人工智能,我们既要看到对人类的挑战,会改变甚至取代人类现有的某些工作,又要看到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k Wilczek的观点,我们曾将记忆“外包”给文字,现在我们正在将计算、翻译和识别三个重要的认知能力“外包”给计算机,因此可以在更广范围、更深的层次解放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梦想是要始终与时俱进,因时而新,顺势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能够适应未来甚至引领未来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扬弃工具理性,避免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机器”,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要强化“人类智慧”而非“人工智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具有“人格魅力”,否则毕业生可能集体失业。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考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特有的高级智能活动,按照“物质-意识”关系原理,要充分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正所谓“教授要向学生的身上喷烟,直到把他们内心的激情点燃”。二是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尤指人工智能不易具备的顿悟、批判、感性思维能力)。三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强化学生的辩证统一、多元协同和系统整合能力,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机器)中,体现人类的独特魅力。
《论语·述而》中谈及,孔子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本人也“学无常师”,曾经拜项橐、郯子、苌弘、师襄、老子为师或者学习不同技艺。教育是一种生长,就像生命的成长需要不同的优质养分,我们同样需要以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包括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构建多元化、高质量、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
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我们的梦想是扎根深圳、融汇中美,以包容并蓄、多元协同的姿态,将学院办成一所真正开放的大学:如与世界名校协同,允许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选修优秀课程;与最富活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协同,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实践环境。如天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已经合作开展的ECE项目(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项目),面向全球招收学生在深圳学习,就是将MOOC作为学习名校课程的重要手段。
博采众长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融会贯通、全面发展。孔子特别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孔子曾指出“君子不器”。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全面发展在当时主要体现是要求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
当然,今天我们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无所不学、面面俱到,而是按照“结构决定功能和属性”的基本原理(例如: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炔、富勒烯、碗烯都是由碳原子组成,但因结构不同,导致其功能和属性有很大不同),为全面可持续发展打好“结构性”基础。如哈佛大学特别注重结构设计,每个哈佛本科生必须修满涵盖8大学科领域(7大类)的32门核心课程,而不是任选32门课程。天津大学要实施“家国情怀”通识教育体系,为此我们依据“结构-功能”原理,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提出结构性建议,即构建“文史哲、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美学与艺术素养、当代中国、世界文明、生命关怀与生态文明”七大类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奠定结构性基础。
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要特别注重通过学科交叉,特别是远源学科交叉来更新专业,培养学生。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努力使学生所学各门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甚至达到福楼拜所说的“科学与艺术在山顶重逢”的境界。而所谓的山顶,也许就是在人身上,体现为人的真正全面发展。
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论语·子路》提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礼记·礼运》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在聚徒授学的同时,也曾周游列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为己任,赋予了为学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秉承两所学校的优秀传统,我们的梦想是打造“新工科”、创造新技术,甚至能够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孕育新产业,适应、服务,进而支撑、引领新经济的发展,为个人发展、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天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都有着学以明道、经世致用的传统。天津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兴学强国”,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提出: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 a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y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advanced science andtechnology.”
孔子的思想常常也被看作是“道德学说”,孔子也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论语·先进》记载的“孔门四科”,第一就是“德行”,其后依次是“言语”、“政事”、“文学”。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也写到:“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大学,维系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未来的希望,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却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同时,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如何保证“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重大问题。
我们的梦想是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参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条和教育方法,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努力解决这一世界性的教育难题。
我们坚信,“学以进德”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迎接人工智能挑战、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