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五一假期,我开车去印象中的故乡看看。由于一百年前我们就从河北农村出来到城市,因此与农村的联系基本断绝。此次趁着高速免费,去河北衡水的农村看,感受一下农村的概念。
1、农村各村差异大
我们之前有一些去农村的经历,主要是搞活动下乡看看那些不错的村镇,尤其是去的镇比较多,而且都是有人安排好线路。真正进村的感受少。
一路从高速公路到省道、先导、乡道,颠颠簸簸开到村里,途经一些村子,感觉村子的差异很大。
有些村子的村前道路很棒,有标准化的道路和很漂亮的灯杆。村里也有几个村办企业,看着经营还不错。但这样的企业很少,一路上各个村子的状态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村子的房屋相对老旧。途经地区绝大部分的居民院落的门都是关的。很少能有方便进去聊天的。
村里路上的行人几乎没有,开车的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开着农用三轮的庄户人家。很安静的村庄,路上能看到玩耍的小孩也是很少的。
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较明显
村里能看到的人基本是中老年为主。村里的农田大部分也是转包出去,能种田的中年人承包几十亩地,每亩地承包费300元,今年玉米价格达到1.5元,承包种田也是不错的。
中青年人由于孩子上学等原因大部分在县城里买了房,但上一辈老人需要在农村种地,因此城乡的家庭分割也比较明显。
3、农村基础生活设施不多
我开车到概念中的老家,总想在祖辈的村里多待会,找找老人,聊聊天,吃顿饭。但40年没到农村,也不知祖宅在哪了,能想到的老人也早已不在了。
为何是汽车下乡,不是汽车下村,乡镇一级的规模相对较大。中国有约660个“城市”,2856个“县”,41658个“乡镇”,691510个“村”。平均一个村大约有800人。
村委会里有阅览室,活动空间等必备设施。但社会化的服务设施没找到,当年的供销社等也没有看到。村里布告栏贴着补贴的人员和土地明细,看来有300多户村民,估计应该有1000多人,也算不正常的村。
现在村里的水电气还是服务的不错的,看到有水、有电、有天然气。尤其是天然气也不太贵,估计是华北地区的改善环境的政策力度大。
村里想找个吃饭的地方,被告知没有饭馆。当然村里也没有旅馆等其他出行服务设施。这要是村里年轻人回来,看来只能去几公里外的镇上消费了。
路上看见当然也有村子配套好的,路过的刘高村的超市就很不错,而且是年轻人经营的小超市,很不错。小食品是正厂规范品牌的,也不贵。
4、汽车下乡进村很有必要
目前看,华北的一些农村的基础服务设施仍是不足的,购物、医疗、教育至少都要去镇上。而农村要想村村通的公交也是很不便利的。农村人出行需要生产生活兼顾,因此需要汽车类产品,或者是三轮汽车,因此微型电动车的下乡真是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