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所有互联网人必备的,做互联网的人不能不懂产品,关注产品,改变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节课  ·  《100份小红书运营资料大全》下载 ·  4 天前  
三节课  ·  互联网人手必备!100条干货知识点 ·  6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你能想象,一个只有AI的世界吗? ·  5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支付宝「碰一下」微信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与运营的书单很多,这几本却很少有人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公众号  · 产品  · 2017-04-27 18:02

正文


作者:宋欣政

全文共 2931 字,阅读需要 6 分钟


—— BEGIN ——


搜集了网络上各种关于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的阅读书单,发现这几本书很少有人谈到。


一、我们该如何理解用户的心理?


技术平台在不断变化,更本质的还是要关注大众社会心理。


焦虑、孤独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的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


在现实空间中,个人的身份相对稳定,所闻所见大抵真实可信。但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流。身体的隐匿给了人们很好的契机去创造个人身份,所以才有了一句玩笑话:你永远不知道网络的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


会员是一种身份、大V是一种身份、快手的主播是一种身份,同一个豆瓣小组的成员也是一个身份。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深刻卷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播系统愈加普及,身份将变得更加垂直与碎片。


但是,当多重身份大行其道,却又带来新的难题:由于身份不再是单一确定的,而是建构出来的虚幻,进而身份的认同与异化变得尖锐:


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所以,我们更加沉迷社交、乐于组建兴趣部落、乐于围观公共事件并随之站队。因为身份的多元,我们又渴求聚合。去中心后的再中心化,正是因为现代人对归属感、身份认同感的需要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


热望、自嘲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



《狂热分子》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


我们越来越发现,今天的情人节,除了情侣,一帮单身狗的自嘲也成为各大活动策划与运营的主题;今天的六一儿童节,除了小孩,大学狗也在朋友圈、微博庆祝狂欢。


如果一项活动的目标群体,可以超出其本身的用户自然属性限制,可能正是因为:


一个群众运动会吸引到一群追随者,不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于可以满足他们自我否定的热望。


注意,是自我否定的热望。


自我否定是修饰,热望才是用户的中心。


因为:


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想象力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这本书大家都比较熟悉,本不属于这个书单。但是恰好此书与前两本共同构成了群体心理研究的三部曲,所以,一并提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中的一句话相当经典: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在文化领域,并非需求创造供给,而是供给影响需求。


那么对高阶产品经理&运营而言,是否也同样适用?


二、我们该如何理解信息的传播?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实现人、渠道、信息的高度聚合,这一过程大抵就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致效。那么,了解关于传播的技术史与思想史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是树立对互联网整体思维与整体认识的关键。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此书是新闻传播系列经典翻译教材,涵盖控制者研究、媒介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5个范畴,基本上所有关于信息传播的理论、概念都有所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其实整个大众传播理论出现了理论失灵的情况。因为这些理论是在“一”对“多”的大众传播语境中产生的,而目前我们则处于人际传播的语境。


与过往单一、线性的“自上而下”传播流相比,我们正处在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关系经营”为核心的时代。因此,基于传统渠道的失灵,用过往的理论拿来解决、分析现有的传播现象,就很难看得通透。


然而,就理论的整合性而言,此书还是有较强的参考性。比如:如果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以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如何重塑身体?


三、我们该如何理解媒介文化?


美图秀秀仅仅是一个美颜工具么?双十一仅仅是一场购物狂欢么?微信红包仅仅是一个革新方式么?理解媒介文化,将会帮助我们透过用户行为,深刻体会这些优秀互联网产品及活动的本质。


《文化研究导论》



此书系统而概括地介绍了正在扩展的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概念、理论与最新进展,分别详细考察了文化研究的不同的维度,包括空间、事件、政治、身体及视觉文化等重要主题。


依托该书的理论重新审视周遭的传媒现象,我们可以发现:


1. 美图秀秀与新身体革命


对外表的刻意关注和雕饰是一个永恒的交往命题,美图秀秀则把这种美图文化与交往推向了顶峰。当经过美化后的自拍出现在社交圈时,其收获的点赞、评论作为一种社交报酬继续激发着用户的美化诉求。


相比传统的脸部整容手术,它没有风险、不动刀子;相比ps的专业操作,它没有学习成本,一键美颜;相比现实生活中面貌的平凡普通乃至瑕疵,它建立了一套“误同”机制。


美图秀秀里,所有的美是被量化、标准化的美,所有的美学概念被参数、滤镜所主导。这与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进入一种标准化的生产系统息息相关。


立足于身体的快感,探索修饰身体的方式,美图秀秀俨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身体革命。


2. 微信设计中的仪式共享


所谓仪式,即一种程式化的富于象征性的行为。作为人类文化的普遍形式之一,仪式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象征世界的连接与转换。


运用传播的仪式观来看微信,我们似乎不是在获取和发送信息,而像是参加了一次弥撒仪式:


虽然人们没有获得什么重要的知识,没接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我们不是在获取信息,而是在描述世界。


仪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仪式感。如果微信是一个拟剧舞台,我们就是一个个的主角。通过翻看朋友圈,我们与朋友构建一种新的良性发展态势;通过阅读各种订阅号,我们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


微信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个的信息,而是一个个的现实,它为我们提供了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令我们有所依傍、处理窘境与唤醒情感。这正是仪式所指向的时间感、存在感、去差异化的群体心态。


但是,正如我们所经历的,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写了日常生活的程式与结构,传统的仪式正在走向衰落,比如家访、祭祀、拜年…而伴随仪式感的消失,与之相应的公共生活和情感关系趋向消失,直接的文化后果则是传统美学体验的消逝。


微信红包所完成的,正是对日常生活的再仪式化。在这个体验和参与缺乏的社会,微信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增加了对传统生活的仪式再造。


微信群聊、抢红包、过年红包都再造了一种意义情景,并迸发出新的可能性。原本过年需要磕头仪式拿到红包的我们,今天却可以给长辈、同辈、晚辈一键发红包,它激发了个体在参与活动中的情感能量,并不断创造新的群体符号,一种有别于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推辞文化与磕头符号。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



此书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试图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内容颇具创见性与辨证智慧。


当电视机已经从家庭中走出来,被运用到各种公共空间时,个人化媒体比如手机则开始挪移人们的“家庭感受”,手机不仅入侵了客厅这一公共空间,还入侵到我们的卧室、厨房乃至卫生间,这是电视媒体不曾做到的事情,因而也改变了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探讨手机、卧室与被窝里的经济学,阅读此书,我们大抵上可以获知碎片化空间与微文本的来龙去脉。


—— END ——


作者:宋欣政,微信公众号:飞机走了(ID feiji-zoule)。现实世界是复色的,观念世界是单色的。

本文由 @宋欣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