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拔掉心中的刺(深度好文) ·  2 天前  
洞见  ·  磁场干净了,人就漂亮了 ·  6 天前  
周国平  ·  换一个人结婚,婚姻就会好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看见,是沟通的开始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0-05 20:20

正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muye

良好的沟通,都源于一份看见感。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里智心理学实验室分享说,人与人沟通不畅导致的人际压力问题,是咨询师们经常被咨询的话题。

“真不懂TA到底是怎样想的,这样说不对,那样说也不对,TA到底要什么?”

“TA一点都不懂我,感觉就是鸡同鸭讲。”

“TA怎么这么难沟通啊,总是走不到TA心里去。”

在诸多的抱怨声中,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所谓的沟通,其实都是无效沟通。

之所以是无效沟通,是因为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

看见他人,才是走向沟通的桥梁。

01


看见对方的需求

著名咨询师黄小国说:

“在没搞懂对方真正的需求之前,所有的沟通都是无价值的,是无法打动对方的。

真正会沟通的人,不是靠能说会道、口若悬河,而是靠洞察需求、摸透人心。”

十几年前,记者@我在到某部队采访时,遇到一位特别难聊的兵“刺头”。

这个老兵满脸都写着你们不懂我,见面就甩给记者一句话:去找别人采访吧,我没啥可说的。

但记者并没有放弃,跟老兵短暂相处后发现,他迷彩服包里装着一本法律书。

原来,他学历比较低,高中辍学后因为自考律师而被周围人讥讽嘲笑,所以跟谁都有抵触心理。

在老兵的内心深处,他渴望被人理解,并且支持和鼓励他自考律师。

了解这一点后,记者陆续给他寄去自考的书、写信鼓励他,并且帮助他顺利地考取了律师资格证。

从那以后,老兵对记者不再有抵触情绪,后续的采访工作很自然地就完成了。

甚至,后来两人还成了一生的挚友。

老兵退役后,在深圳开第一家律所的时候,特意给记者打去了电话分享喜悦。

作家王振华说:好的沟通,是带着我的需求,走向你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内心需求,希望被别人看见,被别人理解和尊重。

收起“自我”的一面,多看见他人的需求。

当你能够看见对方的需求,并且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沟通的事情也会得偿所愿。


02


看见对方的付出

心理学家胡慎之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丈夫下班回到家,看到妻子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客厅满是小孩子乱放的玩具。

那一瞬间,丈夫心中突然升起一股怒火,他觉得很有必要跟妻子沟通一下。

于是,丈夫找到妻子说:

“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我每天努力挣钱养家,给我们的孩子、这个家庭一个有保障的未来,可是我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我每天一回家就看到你在玩手机,家里乱糟糟的,让我觉得心很累,一点盼头都看不到。”

丈夫此言一出,两个人就开始吵起来了,既是一场无效沟通,也是一场无效吵架。

丈夫对妻子的付出视而不见,却对自己的辛苦无限放大。

他看不到妻子每天在家带孩子的辛苦,还要料理家务,洗洗涮涮,负责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只看到妻子坐在沙发上玩手机。

当妻子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内心的委屈和不满便会不断滋长,直至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微博博主辛大馨说过这样一段话: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看见对方的付出。你看见我的不容易,我看见你的努力。

若看不见,听不到,心中只有自己,那所有的谈话都持续不下去。”

人心换人心,问题出现时先想到别人的付出和对你的好。

多一点感谢和赞扬,少一点自己想当然,任何人的付出都不是理所当然。


03


看见对方的情绪

看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有情绪时,任何的说教解释都是无用功,都不会听进去,甚至激发情绪。

只有你真正去接纳,去理解,去认同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沟通。”

作家@meiya分享过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位朋友下班后找到朋友倾诉,因为自己在工作上犯了一个很小的错误被领导当众批评。

他感到很生气,觉得领导对待自己的方式太过分了,太让自己没面子了。

听了他的抱怨后,朋友的回复有以下三种版本。

第一种,你工作上犯了错,被领导批评几句是很正常的。领导批评你也是为了你好,为了让你把工作做得更好啊。

第二种,大家的职场都不容易,被领导批评说两句,就觉得没面子、生气,你也太玻璃心,太不经说了!

第三种:其实我经常也挨骂,你们领导或许只是不太懂得说话的技巧,他不是故意针对你的,不要太往心里去。

以上三种沟通中,你觉得哪一种回复才能让这场对话继续下去?

显然是第三种。

因为前面两个回应,要么是在批判朋友,要么否定了朋友的情绪,只有第三个人接住了朋友的情绪。

心理学上说:“与人沟通时,70%是情绪,30%是内容。”

人与人的相处,本质上是和对方的情绪相处。

好的沟通者,是能及时看到对方的情感需求,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与人沟通时,当对方情绪激动,不评判、不指责、不规劝,先让对方的情绪稳定下来。

当你接住了对方的情绪,沟通也就成功了一半。


04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说:

“良好的沟通,都源于一份看见感。

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见他;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见他了。”

没有看见,一切沟通都是无效沟通。

看见,才是沟通的开始。

很多人都知道,京剧源自230年前徽班进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但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注意力正被现代“新潮”文化所吸引,京剧正在慢慢被年轻人遗忘。

最近,由中国外文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CCTV-9、Discovery探索频道等机构举办的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活动,发布了一则短片,名字就叫《看见,就是沟通的开始》。

就是希望能将京剧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只有当中外观众真正看见并感受到中华文化魅力,才会开始去了解、去交流、去传承。

这部短片我看完以后,感觉非常震撼。


用上亿颗水滴重新演绎国粹,你将会看到绚烂的“中国之美”。

当中国传统文化京剧,遇到现代视效技术,碰撞出了非常耀眼的火花。

既让国内观众为之一振,也让海外观众为之吸引,这部短片做到了。

正是一次又一次传统文化被中国人看见,也被外国人看见,才最终搭建起中外沟通桥梁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

除此以外,第二届创作计划还推出了另外两部短片。

一部叫《什么是北京中轴线》,向全世界展现了那份属于中国智慧、人类智慧的故事。


另一部叫《传承》的短片,精选广东多位致力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青年非遗传承人,以真实的记录、精美的影像,生动鲜活展现青年人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瑰宝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看完这三部短片,都会被中国文化深深折服。

每一个外国人看完这三部短片,都会被中国多彩的文化深深吸引。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话:

“真正的沟通,是有我也有你,跟自己想象中的人、事、物交流并不是沟通,只是自己的一场独角戏。

真正的沟通,首先要互相看到,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基础。”

无论在任何关系里,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看见对方”。

当你真正能看到对方,你就会成为沟通高手。

点个在看,祝你,成为会沟通、懂沟通的高手。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