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前HR随笔
HR,ICT行业,战略,热点观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同济大学AFM:限域效应优化电化学膜中微污染 ... ·  18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北化贾晓龙/杨小平团队、南昆大王浩团队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南京林业大学陈楚楚 Carbohyd.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王京霞研究员团队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前HR随笔

中国的科技大发展只能依托企业界,而不能靠院校

前HR随笔  · 公众号  ·  · 2024-09-30 06:01

正文

中国的科技大发展只能依托企业界,而不能靠院校!

这里说的依托是指主次关系,而不是互斥关系,就是说谁主谁辅,而不是互斥、有你无他的关系。要充分肯定和理顺这个关系,才能让中国科技创新走上一个正确而顺畅的路子。


之前我文章也写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也是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表示中国在发展集成电路的进程中走了很多的弯路。

他说,本质上中国想要发展的是一种(芯片)产业,但是在过去,这一事情是交给大学、研究院、科学院来做,他们把这一研究做的更学术性。而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一种产业,需要创新的产业、创新的服务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转变为最经济的商业价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

为什么呢?你看我们我们“核高基”项目,就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国家早早就认识这个领域的关键性,砸钱无数去搞研发,主要是砸钱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去搞。结果,中美科技战一声炮响,我们过去各种这突破那突破的新闻、喜报,基本上都是忽悠领导的泡沫,绝大多数虽然不能说简直不值一提,但基本上规模商用都用不上。


如果之前核高基有商业化基础能力,可以初步和美国分庭抗礼,中兴何至于不到一月就停产跪了呢?

华为是因为有备胎,紧急情况下转正,然后带领产业链兄弟连一起搞定了各种关键元器件,比如功放、比如手机5G天线系统等等;还带领产业链一起搞定了数据库、ERP软件、操作系统,搞定了80多款工业软件和很多软件开发工具。并和业界一起对芯片生产的生产线和半导体设备进行突破。这才有华为Mate60系列手机在5G的突破。


实际上,不仅仅半导体,我们很多领域,真发展出来有影响力的,包括新能源车、锂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高铁系统、大飞机、盾构机、造船,清一色的是大企业在牵头发展能力。企业有市场竞争的驱动力,改进压力大多了,当然创新就快。


这里也不是说科研院所和高校没有贡献,其实他们也是对国家科技能力有巨大贡献的。但是,他们擅长是在某个领域和某些单项技术、材料进行单点突破,你让他们搞一个生态系统或者搞商业化,这是不可能的。

而国际化竞争,本质是商业竞争,如果你没有商业化,你技术上说得天花乱坠也基本上一无所获。

举例来说,Windows技术现在我们不能搞吗?安卓技术我们不能搞吗?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生态就非常难,上面百万、千万个应用软件,开发费用那是几万亿美元级别的投入,这种驱动靠科研院校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欧美也是一样,欧美这些领先的半导体设备、芯片、AI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医药,哪个不是企业在主导呢?科研院所发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到商业化可能要个十年二十年才有可能的。所以欧美唱主角的一样是产业界,而科研院所只能是配角,主次不能颠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