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藏史
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腾讯云:支持DeepSeek-R1大模型一键部署 ·  4 天前  
新闻广角  ·  刚果(金)爆发激烈冲突,700人丧生、280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藏史

古玉鉴定技巧,必看!

收藏史  · 公众号  ·  · 2020-01-31 00:00

正文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收藏史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若以新石器时代为始,中华之玉文化已历经八千余年,其间,虽经世事纷攘,风雨苍桑,朝代更迭,而国人崇玉好玉之风尚却至今犹存。

从远古时期各具地域文化特色之玉作,至历代之继承与创新,可谓洋洋大观。虽玉器不如青铜、陶瓷有“标准器”之说,然一具体至某个特定时期之玉作,从其“形”、“纹”、“工”、“沁”、“质”入手,也是有律可查的。

一、观其形


时期不同,玉作在形制、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 ,即便在同时期、同形制之玉作,由于其功用不同,在尺寸与器型上也存差别。

如“玉琮”,始见于良渚时期,商周战汉也有类似之物,但形制之差别也很大。如“玉带板”,始见于南北朝,后历朝都有制作,而此前则未见。唐、明时期的“玉带板”则是缝缀在带子上的,背有蚁鼻穿;而宋元时期却是穿在带子上的。

二、察其纹


除新石器晚期诸文化中光素无纹之实用器具,以及壁、璜、圭、璋等礼器用玉和珠管串饰外,有器型而无纹饰之玉器是难以 想像 的。 纹饰对于玉器而言,是除器型之外,赖以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尽管纹饰很容易被仿造,单凭纹饰判断,是不能辨其真伪的,但还需将历代纹饰特征熟记于心,这就叫:不懂纹饰不行,唯纹是从也不行。


在商代至战国晚期,龙的形象基本只作为个体玉器或 主体 纹饰出现的。而在战国晚期以后,单体玉龙饰虽然也有,但跟商代、西周时期相比,已经是越来越少了,而作为玉器纹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出现的机会则越来越多。至汉代,作为单体出现的玉龙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是与凤纹成组出现。

三、识其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琢制玉器的工具也不同,这些都会在玉器上留下不一样的加工痕迹。

比如,新石器文化晚期的玉作上,仍然沿用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靠刮磨。到了夏商周时期,青铜砣机无疑已经成为主要的琢玉工具,双勾碾法、一面坡法渐成主流,然而在钻孔技术方面,由于青铜钻头不及铁制钻头坚硬耐磨,便无法像春秋战国以后那样打出规整、细直的圆孔。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砣具的普及应用,制玉工艺突飞猛进,造型纹饰愈加精准,基本摆脱了前代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透雕、镂孔得心应手,线条遒劲有力,钻孔匀称光滑,在剔地打磨和表面抛光技艺达到了很高水平,用光洁如镜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四、看其沁


玉是一种非均质的矿物集合体 ,本身就存在着密度、硬度上的差异,又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受到内应力的作用,若被周围 其它 物质的渗透侵蚀,发生外观上的色变甚至质变。这种非原生玉质本身所有的次生变化,就是“沁”。而其表现出来的色变和风化侵蚀痕迹,我们称为“沁相”。

尽管对于玉器而言, 沁相 本身是一种瑕疵,缺陷,但同时又是一种经历沧海桑田的外观标志, 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仿古与伪古玉器几乎件件有沁,有人说:“无沁不成伪古”。

古人造沁的方法繁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下列几种:宋旧、老提没、新提没、猫狗葬、羊藏玉、乌梅水玉、冰裂玉、为煨玉、阿叩醋悄法、油炸玉、琥珀烫、锈工法等。

当代人工造沁更是加入了先进的物理、化学等手段,如:酸化造沁、碱化造沁、高温高压造沁等。


对于沁色, 行话讲:来得明白,去得明白。 来得明白,即是古玉受沁,必从砣痕、绺裂及玉质本身疏松处开始沁入。去得明白,是指沁色与原玉质色之间要有交待,不会在砣槽处戛然而止。

而红沁的真正成因主要是玉器在地下埋藏时间久了,玉质中原本疏松和绺裂部分,与周围的红色矿物质长时间接触,受到沁染而成。真正受红沁的古玉,除了玉质有老熟的特征外,要么绺裂严重,要么沁蚀厉害,而且这种红色沁也往往是由表及里,浓淡深浅变化层次感极强。

于是,水沁、红沁是古玉辨伪的关键所在。

五、辨其质


玉材的选用是因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朝代而存在着一些差异 。比如商代以前,由于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大都采用地主玉种,极少用到和田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玉器中是不会出现和田玉的,如果我们眼前有一件类似或红山、或良渚、或凌家滩风格的玉件,而材质却是和田玉,那就可以肯定它是不对。

在玉料方面, 由目前出土以及传世的玉器可知 ,汉代以白玉、青白玉或黄白玉为上乘玉料,多作为佩饰用玉;而以碧玉或墨玉为下等玉料,主要作为丧葬用器。这虽然不是绝对的规律,但作工精细的作品确实多选用色浅质润的玉料,反之作工粗陋的玉器则多为色暗质差的玉材。

目前一般人有一种观念,认为玉料优劣和程度可以用来判断使用者 身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