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毕,狄公问:“美国的那个女留学生,可曾找见?”
“没有!凶手已经落网好几天了,但死活不开口。”如燕说。
“人家还没定罪,就不能叫‘凶手’,只能叫‘嫌疑犯’。”元芳纠正。
“事实这么清楚,为什么不能叫凶手。真是矫情!”如燕不服气,接着说:“那个凶……,那个坏蛋在事发后居然还参加了为这位女留学举办的祈祷集会,听说他还准备挑选下一个潜在的绑架对象,简直是灭绝人性。”
“看来关于美国警察效率低的批评还真不少啊,元芳,你对此怎么看?”狄公问。
元芳沉思片刻:“章同学是在6月9日失踪的,有关部门调看监控录像后,发现其上了一辆黑色的土星小汽车,根据这一线索,联邦调查局于12日找到嫌犯,但对方矢口否认此事;15日,警方又掌握了一些情况,如车上有被洗过的痕迹;通过检查了嫌犯的上网记录,发现他曾访问过绑架论坛,于是再次对嫌疑犯进行询问,嫌犯改口承认章确实上过他的车,但是他很快就将她放下了。最后直到6月29日,通过监听获得嫌犯承认绑架女乘客的讯息,才将其抓捕。从整个过程看,线索还是比较明确的,耗时这么久,效率确实不高。”
“岂止是效率不高,错过最佳破案时机,简直就是草菅人命了。”如燕激动地说:“《法律读库》上周有位叫‘波泼墨佛’的网友留言说:抓到犯罪嫌疑人了,如果短时间内能突破的话,被绑架的人就可以得救,如果不能,则被绑架人就会死亡。”
“你说的那位网友叫什么名字?”狄公似乎并不关心如燕所说的内容,反而问起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
“叫‘波泼墨佛’,这是网名,都是随便起的。”如燕见狄公岔开话题,有点不耐烦:“就连你的名字,什么狄仁杰、狄阁老呀,也被很多人当作自己的网名呢”。
狄公未作理会,接着问:“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字母顺序中,是M在前,还是P在前?”
“LMN,OPQ,当然是M在前。”如燕正好在学英文,前几天刚刚背过字母表,所以记得很清楚。
“波泼墨佛,就是BPMF,如果按此排序,却是P排在M之前啊。”
“这BPMF,是汉语拼音的排法,与那英文字母的排法,顺序确有不同。”元芳顿悟:“大人之意,莫非指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我们更关注破案效率,他们更注重程序合法。”
“我们注重破案效率,当然也注重程序合法;他们追求程序合法,但当然也希望能够尽快破案,这两者并非一个绝对的矛盾关系,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排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哪个目标更优先的问题。”
元芳细细一想:“确实如此,如果只追求破案效率而不顾程序正义,就有可能采用各种手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甚至屈打成招;但如果拘泥于各种严苛的流程,也有可能错失最佳的解救时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美国警方这次过分拘泥程序,导致效率低下是失职的。退一万步说,假设警方在有足够证据证实章同学已遇难,且那个坏蛋没有继续作案的预谋的前提下,那他们按照那些程序慢慢侦查也还说得过去,但如今章同学生死未卜,他们这么做就是不负责任的。”
狄公还是没有正面回答,继续问元芳:“你说,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之初,当然是性本善。”如燕背过《三字经》,不等元芳开口便抢答。
元芳知道狄公的真正用意不在于此:“关于人之本性的善恶之争,已经历数千年,至今仍未有正解。大人问这个问题,可有别的深意?”
狄公说:“人性是善是恶,确实各执一词。但是,按照西人的思维体系,他们在制定规则时,通常把“人是坏的(性本恶)”设定为前提条件,但在执行时反而十分谨慎,实行“疑罪从无”。”
如燕插了一句:“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元芳也分析说:“所以,他们在给作为执法者的警察制定制度时,也将其设定为本性是恶的,比如他有可能因为立功、受奖、声誉等各种原因而采用非正常手段逼供,所以要采用各种程序来对其进行严格制约。“
狄公接着说:“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体系与此相反,更偏向于将对方默认为是“好人”(性本善),而一旦发现‘好人’做了坏事,或有做坏事的迹象,就容易对这个人的品行否定,从而试图挖掘出其更多的‘罪状’。”
“以大人之见,哪种思维模式更合理呢?”元芳问。
“怪不得东方人要比西方人看上去要活得更累一些。”如燕很是感慨。
“你这个结论太泛了,不如说个具体的问题。”狄公问:“如果你是那位手无寸铁的女孩,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应对?”
“我根本就不会上他的车。”
“如果你碰到火烧眉毛的事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上车,怎么办?”狄公追问。
“我有办法,我在搭车之前,会提前拍下车牌以及这个人的照片,然后发微信告诉朋友我上了这个人的车;不仅如此,我做的这一切还要让对方知道。”
“如果忘了做这些动作,就上了车,该怎么办?对了,假设你是那位女同学,没有一点武功。”狄公追问。
“换了我,也当然要拼死反抗呀。”
“不对,你不应该和对方进行激烈的反抗,而是要服从并配合对方的要求,与之虚与委蛇,拖延时间并伺机逃脱。”狄公的话语重心长:“当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激烈反抗只会对好人奏效;而如果对方本就是坏人,这样的举动只会激怒对方,并萌生进一步的恶意。”
如果喜欢本文,敬请关注《法律读库》每周日《狄公断案》系列。如果您希望“狄公”对您所关心的新闻题材进行点评,也可在评论中留言。
作者:洋杨大观,法律读库“狄仁杰探案”系列文章作者,微信公众号“洋杨大观 ”。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