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销售与市场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关注中国市场发展趋势,致力为中国企业指引方向,提供最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实务方法工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销售与市场

小米SU7事故背后:被智驾教育的年轻人

销售与市场  · 公众号  · 营销  · 2025-04-03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销售与市场”关注,并设为⭐,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消息!


本文全篇5879字,预计阅读9分钟。

作者 | 金玙璠
来源 | 定焦One(dingjiaoone)


售前科幻片,售后法律课。



智能驾驶功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年轻人正用亲身经历为这个新兴技术投票。起初,他们在社交平台分享使用智驾的兴奋,感叹“科技改变生活”,如今,他们也记录下了“智驾失控”导致的事故。


3月29日发生的小米SU7高速碰撞燃爆事件:据报道,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池州的路上,因施工路段改道未及时识别,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并起火,事故造成3人身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这一悲剧再次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性与车企责任的拷问。


近期,笔者和多位开启智驾行驶时发生事故的年轻车主聊了聊,他们的车辆品牌包括小鹏、理想、问界、蔚来、小米。这群20-35岁的车主原本是智能驾驶最积极的拥抱者,天然相信“算法优于人类”,直到事故“教会”他们:算法可能识别不到消防栓,变道博弈的“灵活”可能伴随误判风险,系统有可能在碰撞前“毫秒级退出智驾”让人类“背锅”。


事故后与车企售后的扯皮,更让他们无奈——不管是否承认事故由智驾导致,最终,多数都会因“无法律支持”难以获得赔偿。


有车主在事故后紧急做功课才了解:车企在宣传时强调“无限接近L3”“高阶智驾 (车企把具备高快领航、城区领航、代客泊车功能的智驾系统统称为高阶智驾) ”,听起来比“辅助驾驶”更高级,但本质上仍是L2级别,在现行法律下,如果发生事故,由驾驶员承担主要责任。


即便有些车主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喊话”或是与车企多轮博弈最终获得了一些赔偿,整个过程也让他们感到心累。有车主反思,“车主不能盲目信任企业宣传”,同时呼吁,“车企也不能只讲‘颠覆’不讲‘责任’”。


2025年被认为是全民智驾元年,智驾能力是国内车企能否“上牌桌”的关键。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对媒体表示,L2级辅助驾驶2024年渗透率超过了55%,NOA的渗透率达到11%,端到端的自动驾驶 (城市NOA) 也会加速普及,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达到20%。


然而,小米SU7这类事故炸醒了很多人——真正意义上的“智驾平权”,不仅需要车企升级算法、把价格打下来,更需要完善保障,让更多人放心使用。


e4ab76e2fe9aa90c4229c0b82e2a3b9f.png 智驾为什么“撞”了?


智能驾驶的广告片里,方向盘自动旋转的镜头总是充满未来感,但现实中可能是另一个版本。结合车主的讲述和相关从业者的分析,开启智驾状态下发生的事故多由三类原因导致:感知失效、系统误判、人机交互矛盾。


感知失效,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即“机器‘盲区’”。


受访者供图


去年12月底,A汽车品牌陆续向用户推送最新的智驾软件版本,新增无断点“车位到车位”智驾功能。1月底的一天,广西桂林的车主吴娜将车开进地库,由于当时赶时间,就用了新版本主推的离车后泊入功能。


吴娜拿上东西还没走远,就听见哐一声,车撞上了消防栓。她马上走近,准备拉车门,结果车辆突然启动,又继续往后倒。


“这个车位算宽的,而且我之前在这个位置用过这个功能,没有任何问题,所以这次才放心使用”,吴娜告诉笔者。


据她讲述,事故发生后,售后将责任归咎于“非标准车位”,称消防栓属于“特殊障碍物”。但让吴娜不理解的是,如果碰到消防栓就停,可能只是轻微划痕,没想到,车辆碰撞障碍物后仍持续倒车,最终导致车身卡入消防栓,“高阶智驾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比较低级?”


新能源汽车技术从业者陈南表示,这类事故直指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的局限性:障碍物识别灵敏度不稳定,对低矮障碍物、反光物体 (如广告牌) 、异形物体、复杂光线等识别率低。


第二类事故原因是系统误判,可以理解为“算法‘混乱’”。


2025年初,B汽车品牌车主冬瓜在武汉武昌某高架桥的匝道,险些经历一场变道事故。


受访者视频截图


当时车辆以70多码的速度行驶时,系统突然向左偏转,试图变道至主路,但中间的水泥隔离带近在咫尺。这个驾龄14年的“老司机”马上做出判断:智驾系统把水泥隔离带识别成了可通行车道。他猛拉方向盘,同步踩刹车,才躲过一劫。


“否则以当时的速度撞上去,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想想,冬瓜还是觉得后怕。


当他向售后反馈问题后,对方承认系统存在“变道意图误判”,表示后续通过OTA优化。


陈南表示,相比B汽车品牌OTA的6.5版本融合高精地图的保守策略,今年1月推送的OTA7.0版本采用了去高精地图的技术路线。官方称,7.0版本通过BEV (鸟瞰图) +Occupancy (占据网络) 感知架构和端到端 (E2E) 决策模型进行动态路径规划,变道策略 (指的是智驾系统在变道时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如后方车辆的交互策略) 更拟人化。今年2月底,B汽车品牌已推送OTA7.1版本。


变道博弈的核心优势是提高通行效率,但也有风险——对算法和算力要求极高,误判风险大。


陈南告诉笔者,Occupancy网络和BEV架构能够识别隔离带这类静态障碍物 (水泥结构明显且体积较大) ,推测是系统因缺少高精地图提供的先验信息 (如隔离带位置) ,算法在动态路径规划时过于追求效率,错误评估了变道窗口。


在他看来,冬瓜的事故暴露出,算法在极端情况下的决策仍存在局限。


C汽车品牌车主程立的经历,则代表了智驾事故的第三类成因——人机交互矛盾。


程立向笔者回忆,事故发生时,车辆启用的是城区NCA功能,车辆在无预警情况下突然向右急变道,方向盘“无法扳回”,导致剐蹭相邻车道车辆。


最让他觉得憋屈的是,4S店提供的数据报告显示,系统在碰撞前零点几秒退出了智驾。但程立强调自己全程未收到接管提示,而且认为“人类的反应速度根本来不及应对”。


陈南解释说, 如果智驾系统在0.3秒内 (人类在视觉刺激下的平均应激反应时间约为0.2-0.3秒) 退出控制 (例如突发感知失效) ,驾驶员仅能完成简单反射动作 (如紧握方向盘) ,来不及完成车辆操控等复杂决策 ,导致“接管”形同虚设。


消防栓识别漏洞、变道误判、紧急变道后退出智驾……这些车主经历的事故折射出当前智驾技术落地的共性风险——算法在99%常规场景表现稳定,却在1%的边缘场景 (如异形护栏、临时路障等) 突然失效。而这1%恰恰是风险的来源。


6d020b05cf856b3f88a8824bead494b8.png 车企两幅面孔: “售前科幻片,售后法律课”


更让车主无奈的是,“售前宣传时说是‘无限接近L3’,售后却搬出‘辅助驾驶’条款免责,这难道不是两套话语体系下的风险转嫁?”程立说。


买车时,销售对程立说的是“零接管”,称C汽车品牌智驾是“L2.9999级”,强化“接近L3”的感知。事故发生后,售后强调,C汽车品牌智驾为L2级辅助驾驶,以“辅助驾驶由驾驶员承担责任”为由拒绝赔偿。


更让程立觉得“售前售后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事故后,有售后人员私下建议程立关闭自动变道功能。而这是他购车时销售口中的重要功能之一。


售前售后的两副面孔,是多位受访者一致的感受。


有车企的售后告诉受访者,买车时都会强调智驾功能有多先进,但出现问题后,售后会直白地说:现在的智驾还不能完全相信。


“售前科幻片,售后法律课”,智驾事故车主张艾对笔者表示,车企的智驾现在给消费者这样一种感觉:宣传时,享受突破规则的营销红利,出事后,一句“L2级辅助驾驶由驾驶员承责”就成了免责“金牌”,然后把这归因于“法规滞后”。



受访者均提到,希望车企建立“宣传、交付、售后”一致性的标准,至少不能售前“狂飙”、售后“甩锅”。


在陈南看来,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存在错位,一些车企的宣传可能导致用户产生“系统可替代人工监控”的误解,或不明确责任划分。


根据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2级属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仅能执行部分动态驾驶任务 (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 ,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环境并随时准备接管。


这意味着,无论车企如何宣传“高阶智驾”或“无限接近L3”,只要未通过国家认证的L3级标准,均被归类为L2级辅助驾驶,责任主体仍为驾驶员。


陈南补充道,目前虽然有国内车企发布L3级技术方案,但尚未有车企通过国家认证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全国覆盖。


1db5fbb70cb681edd86bc826c964f37f.png 界限模糊:考验车主维权能力


“当前的法律框架下,智驾消费者维权难度很大。”事故车主陈锋告诉笔者,“维权结果要看 车主) 个人的维权能力,如果维权能力不行,可能就不了了之,如果维权能力高一点就能得到些补偿,现在就是这么一回事。”


去年12月,王铭驾驶D汽车品牌车辆在上海某高架开着NOP+时,遭遇惊险一幕:“系统先是打转向灯减速了好几秒,一直没变道 (这时候前后都没车) ,直到前方马上要没路的时候,径直变道跟后方来车撞上了”。


交警判王铭变道全责,他直接当场就走了快处易赔。


后来,D汽车品牌售后的回复在他的意料之中——系统操作“符合逻辑”,只是现在的智驾能力不足以应对当时复杂的路况,依据《用户手册》认定驾驶员全责。


但王铭质疑的关键在于,这次事故发生不是简单的接管不及时,而是在复杂路况下执行了矛盾指令——先保守后激进,系统反应混乱是事故发生的主因。


这场拉锯战最终以品牌方提供5000积分 (折合500元) 补偿告终。“如果继续掰扯下去,只能去打官司,个人耗不起,还耽误修车。”王铭说。


当智驾事故发生后,车主往往陷入“法律难撑腰”的困境,于是有一部分人转向社交平台,试图曝光事故引发舆论关注。


例如,事故后,吴娜对4S店强硬的处理态度很不满,遂在网上发帖,“很快就有售后联系我,态度很好,说愿意赔偿”。最终,修车加赔偿地库物业共1000元,双方经过协商,车主与4S店各承担500元费用。



由于市场处于高速竞争期,任何负面舆情都可能影响潜在消费者的选择,因此,车企对社交平台高度敏感,部分倾向于通过“删帖+补偿”的组合拳快速平息事件。


例如,有受访者表示4S售后曾要求他删帖,并补贴一些客户关怀。


还有车主尝试走法律途径,称要把新能源汽车智驾“技术激进,但责任滞后”的矛盾摆上台面。


今年开春,杭州车主陈锋驾驶E汽车品牌车辆在高速路段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突然无预警急刹,引发追尾事故,交警判定他与后车“同等责任”。陈锋质疑事故根源在于车辆智驾系统缺陷,多次联系售后要求赔偿。


据他讲述,第一次沟通时,售后承认事故由智驾引起,但以“无法律支持”为由拒绝赔偿。陈锋则要求赔偿车辆折旧费与保费上涨损失,并通过网络平台及媒体曝光事故。


陈锋表示,可能是迫于舆论压力,双方开始二次协商,售后承诺免费维修,并赔偿第三方认证后的碰撞折旧。


陈锋还想过以“退车”诉求走法律诉讼,希望自己的诉讼能成为“破冰”案例,推动行业责任标准建立。不过,其与E汽车品牌方面现已达成协商。


某律所的交通纠纷律师周超表示,这类案件胜诉难度大。车企普遍将智驾定义为“辅助功能”,走法律途径胜诉的前提是,事故定性为“系统故障”,而智驾数据由车企掌握,用户取证困难。


在笔者和车主沟通的过程中,部分车主前期讲述意愿强烈,但与车企达成和解后,往往不愿再发声。


6c3bfef57c1f140adfe50b05c2c592c6.png 技术存在出错概率, 但希望有明确的善后方案


“之前智驾有多惬意,现在就有多害怕。”经历过事故的车主对智驾的态度都有类似转变。这背后可能是更深层的行业困局——如果消费者“不敢用”,车企智驾的普及速度将大打折扣。


事故后,陈锋坦言“再不敢用智驾”,因为“上次急刹事故是没有原因的”。他在社交平台发布事故相关内容后,“甚至有同品牌车主找过来,称在高速的同一个位置 (陈锋被追尾事故发生地) 智驾系统也出现了问题”。


这种“技术戒断”现象并非个例。在小红书、懂车帝等平台,大量用户反馈智驾系统出过一次问题后,就不敢再用了。


冬瓜曾是智驾重度用户,从之前的纯电车到现在的增程车,总里程的50%都交给智驾,主要便利在于解决武汉早晚高峰堵车问题和长途驾驶的疲劳感。直到那次变道事故,他开始反思,同时也提醒智驾新手:不要一上来就把车交给智驾,需要花一定时间了解智驾的风格,并随时保持接管状态。


事故前,王铭是智能驾驶的拥护者,之前在高速路段常交由智驾控制。如今他的使用习惯彻底改变:关闭自动变道功能,仅在直线高速路段或泊车时短时启用,上下匝道必切手动模式。


“智驾终究是机器,就算计算再精密,迭代了非常多版本,但总有遇到复杂情况无法处理的概率,个人是无法承受的。”王铭说。


程立之前使用高速智驾的频次比较高,事故当天第一次使用城区智驾,“结果那次就撞上了”。他自此几乎不用高速智驾,仅敢在喝水时短暂启用几秒,“有时候犯懒,想打开,但一想家里孩子还小,就算了”。



这些车主都提到一点:技术存在出错概率,但希望有个靠谱的善后方案,“法律明确责任前,不会再赌上安全”。


“相比‘无限接近L3’的宣传、事故后的舆情灭火,更紧迫的是,尽快推动‘人机共驾’责任划分标准的完善。”程立表示。


张艾也说,“现在车企一句话,就是车主的责任,车主很没安全感”,除非车企推出智驾方面的保险,同时明确车主接管导致的车祸如何划分责任,“否则,紧急时刻都犹豫要不要接管”。


事实上,面对行业困局,鸿蒙智行 (华为智能汽车生态平台,包括旗下问界、智界、享界等) 、阿维塔、小米 (仅限SU7 Ultra车型) 等,已经开始试水“智驾无忧”服务。


但在陈南看来,目前的“智驾险”主要是绑定新车销售,营销大于实际,最大的难点在于,理赔门槛较高。


一方面,用户必须证明事故发生时智驾是开启状态,且车企存在责任。而智驾数据掌握在车企手中,用户获取有难度。


另一方面,“智驾的事故责任边界不清”,周超称,一些事故发生在系统突然退出、要求接管的瞬间,如果驾驶员来不及操作发生事故,此时“无忧服务”是不赔的。


说到底,现在的智驾险仍是车企抢占市场、“促下单,提销量”的临时措施,未来随着法规完善和技术成熟,才有可能发展成智驾普及的关键变量。


现阶段,车主得认清现实:市面上的智驾都是“辅助驾驶”,不是能撒手不管的“自动驾驶”。车企不能只顾冲销量,在省成本、拼效率和保安全之间,安全永远该排在第一位,此外,消费者的行车数据知情权如何得到保障、智驾发生事故之后车企与车主之间责任如何划分,均是车主们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从业者建议,破局的关键在于建立新规则:强制安装行车“黑匣子”,让事故责任可追溯;交强险和商业险 (如车损险、三者险) 之外,普及真正的智驾保险;最重要的是法律跟上技术,明确责任划分。


只有把这些基础打牢了,智能驾驶才能更快驶向安全的未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娜、冬瓜、陈南、周超、张艾、陈锋、程立、王铭为化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 图仅作参考,无指向意义及商业用途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司燕珂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商务合作手机号 】15294621904(同微信)

杂志订阅电话 TEL: 0371-65321930 / 0371-65321956

杂志订阅服务 15939021646 (同微信)

投稿邮箱

《销售与市场》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营销界》 [email protected]

《商业2.0》[email protected]

转发,点赞,在看,精彩内容不“失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