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人力资源与管理者学习平台,专业、专注。GHR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和组织转型,陪伴中国HR下一个十年的成长。GHR全平台超100万用户关注,目前已为超8000家企业提供过公开课、内训、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渤海大魔王 ...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小S证实 ·  昨天  
数据宝  ·  突发大涨,赛道股有利好?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评:沪指涨1.01%重回3300点,全 ... ·  昨天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为什么你的好员工都走掉了?(深度好文)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6-14 07:15

正文

来 源 | 刘润(ID:runliu-pub)
口 述|刘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

警惕!

HR可能在劝优秀员工辞职

所有的战略,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实施。 没有优秀的员工,一切愿景,都是空谈。

但是,在帮助很多企业转型的时候,我很痛心地发现,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正在劝说他们最优秀的员工,尽快离开公司。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首先必须深刻了解成熟公司的人力资源架构。

成熟公司的人力资源架构,通常是由“职位”,和“级别”双系统构成的,类似于军队的职务(比如:司令)和军衔(比如:上将)的体系。

职务、军衔有紧密关联,但不是一一对应的。

比如,军衔是少尉的军官,是几乎不可能做司令的。

再比如,在某著名的外企人力资源架构中,就有一个规定:级别不到XX,是不可以做总监或以上职位的。

于是,一个军官,或者一个员工,在这套双系统中,打怪升级。 我们把这套打怪升级的系统,叫做:职业生涯管理。

这套“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在越成熟、越大的公司中,就越复杂。

比如,有些公司,在“职位”、“级别”之外,又引入了“带宽”的概念。就是每一个“级别”可以对应的薪水浮动空间。下一级别的顶部,和上一级别的底部,员工可以拿到的薪水,通常有20%左右的重复空间。

这样的设计,其实是给涨薪不升职,留下操作空间。

很多求职者也许都不知道,你的薪水和你的职位虽然有关系,但其实本质上是由“级别”决定的。

如果入职时只关心薪水,不问一下级别,而你未来的老板和人力资源部,把你的薪水,放在低级别的顶部,而不是高级别的底部,将可能耽误你1-2年的晋升速度。

还有的上市公司,在“职位”“级别”“带宽”之外,又引入了“股票级别”的概念。

这些公司用“股票级别”,来定义你的“潜力”。 因为他们相信:工资发给本职工作,奖金发给突出贡献,股票发给未来潜力。

你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些参数很像网络游戏里的各种指标值?

是的。在一个成熟的公司管理员工,就和网络游戏一样,让他不断打怪升级。越成熟的公司的指标体系越复杂、一个指标下的升级台阶更密集。

然后,在这套基于指标体系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成熟公司开始定义时间轴。

大部分公司定义了每年一次的大升级,有些公司增加了半年一次的小升级。“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根据总共的玩家数,按比例发放总额确定的奖赏,让大家争抢。

这是一套流程非常成熟、逻辑极度自洽的管理体系。

我在很多场合,听到不少成熟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非常自豪地宣讲他们的这套系统。似乎你学了这套系统,也可以获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功。

但是,这套系统有一个重大的问题: 内部的确定性,必须由外部的确定性支持;同时内部的机会,必须比外部的机会多。

但是,突然一夜之间,时代变了。

最近三五年,成熟企业的“游戏系统”之外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完美的系统”,立刻变成枷锁。

我们假设有一个级别是7的优秀员工,很想要升职到13(做总监的最低级别),怎么办?

在过去,他只有打怪升级。 按照平均打怪速度(两年升一级),要12年才能做上总监。

天啊。你就熬吧。就算你极度优秀,年年破格,在所有同事的嫉妒中一飞冲天,每年升一级,也要6年才能坐上总监。

可是,在今天,外部环境变化开始比内部快, 他如果真的很优秀,他的最优选择是什么呢?

辞职!


世界变化很快,外部充满机会。

这时一个优秀员工,很快能找到另一家很优秀的公司。即便做一样的工作,可能薪水至少涨30%,级别升一到两级,职位高一级。

这是快速变化的世界,“挖人”的成本,很多公司,用金钱换取时间。

于是,这个优秀员工就通过跳槽的方式,节省了1年的无效打怪时间。

两年之后,他经验更加丰富,然后再次跳槽,薪水涨30%-50%,级别又涨两级,职位再升一级,更加抢手。

再过两年,也就是从原公司离职四年之后,他发现原公司的总监职位找人,来应聘。

原公司人力资源部,发现他的市场价格、经验丰富度、级别等都符合总监职位要求,又更熟悉本公司的业务,很有可能就给了他这个职位。

这样,他就花了四年时间,三次跳槽,做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总监。省掉了八年打怪时间。

这是优秀员工在变革时代的最佳策略。

那么对于平庸的员工呢?因为对自己没信心,不敢跳槽,他们的最佳策略是:选择慢速、但是保险的升级道路,留在公司。

优秀的人选择离开,平庸的人选择留下。 你的公司,很快将变成一个被掏空的“白兔成窝”公司。

还是引用我写的《趋势红利》中的观点。企业分为创业期、成熟期、转型期。外部飞速变化的时代,很多公司都进入了“转型期”。

在“成熟期”应用得如鱼得水的、近乎完美的人力资源制度,不一定适应转型期。

你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人力资源系统,正在使劲劝说你最优秀的员工辞职。


幻想用“忠诚度”留住优秀员工,
就像吃多了摇头丸

很多企业,把“员工忠诚度”看得很重,他们把忠诚看成是一种企业文化,甚至是员工的一种品质。

但其实,忠诚,只是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家的魅力,在员工心目中的一个投射、一种结果。

员工忠诚度,是用来衡量企业、企业家是否做得足够好的一把尺子 ,而不是对员工提要求的一把刀子。

忠诚,是员工对企业和企业家深度认可的一种心态。

所以,你“要求”员工忠诚,就变得很奇怪,相当于要求员工:你必须认同我、必须赞扬我、必须拥护我。

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得足够好,赢得员工的认同、赞扬、拥护,甚至是忠诚。

本末倒置,员工忠诚度,就会变成企业戒不掉的摇头丸。

但是,更奇怪的是,很多企业家要求员工对自己忠诚,可是他们对员工却不忠诚。

他们要求员工忠诚的同时,还喜欢说: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只看业绩!

没有业绩的忠诚员工,一样会被干掉。如果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整个部门,整个子公司,不管是否有业绩,是否忠诚,也会被干掉。

每一个方法论,都有适用的场景。

追求优秀员工的稳定性,是每一个企业家的内在诉求。

在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用“打怪升级”式的科层结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员工忠诚度文化这样复杂而稳定的架构,来获得稳定性,有两个原因:

1. 外部也很稳定。 整个世界变化不快,外部没有特别诱人的机会,你发现,跳槽,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一样打怪升级,我在这里的经验值和道具,无法带到另外一个游戏。所以,这会让很多人犹豫和纠结。
2. 企业明显优秀。 比如微软,比如谷歌。不管是待遇,还是光环,都是全世界优秀人才梦寐以求的地方。在他们分别鼎盛的时期,外部的世界寡淡如水,内部打怪升级要惊险刺激得多。


在那个时代,你享受这种稳定性,你维护这种稳定性。

有些公司大到一定的程度,发现员工可以在不同的大部门之间转岗,就和不同公司之间跳槽一样。他们甚至会出一个规定: 转岗必须由前一个部门的老板批准,并且不允许因为转岗而加工资,即便新职位的待遇水平就应该更高。

还有一些公司,发现员工升职得有点快,他们会想方设法放慢这个速度,比如在总监之前,增设副总监、第一副总监的职位,以此增加员工几年打怪升级的时间,控制系统的平均升级速度。

成熟的大公司,非常恐惧不稳定。

他们在用生命捍卫这个庞大的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要求员工“忠诚”于这个游戏。

但是世界变化了。外部出现了很多非常性感的新游戏、新系统。

这时候,你会突然发现, 你用系统的“稳定性”,来要求员工的“忠诚度”,就变得非常不合时宜。

你的游戏中那些缓慢的、僵化的升级设定,和外部的新游戏相比,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你会在这时候指责离开的员工不忠诚。

但是作为企业家,一个商业机构的“架构师”,我们必须反思一下,员工忠诚度的本质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走,为什么会留。

员工,与企业家,本质是合伙关系。 企业是这个合伙关系的共同体。

领教工坊的创始人肖知兴教授说过, 这种共同体,有三种形态: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一个优秀的员工会留在你的公司,必然是因为上面的三个原因之一。

请不要把这三个中间的任何一个,幻想成是因为对你忠诚。

马云曾经说过:忠诚者往往不能干,能干者往往不忠诚。 别拿忠诚说事,员工不干就两件事情:第一、心受委屈;第二、钱没有给到位。

是的,别拿员工忠诚度说事。

忠诚,不是你对员工的要求;忠诚,是员工对企业的打分。

在变革时代,员工不忠诚,是因为你的得分骤降。

不从三个共同体出发, 幻想用“员工忠诚度”留住优秀员工,就是吃多了摇头丸,最后药不能停。


没有KPI,也能管好公司?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没有KPI(关键绩效指标),怎么可能管得好公司呢?
没有KPI,没有对应的奖金,员工为什么会努力干活呢?总会有人偷懒吧?要是所有人都不好好干,公司不就完了吗?

但是现在,我看到了几个活生生的例子,它们没有KPI,没有考核,但是团队很有创造力,公司发展得非常迅猛。这些公司让我开始相信,在某些情况下,没有KPI,没有考核,也能管好公司。
1. 优秀的人不用管理,他们会自我驱动
第一个例子,是一家咨询公司。
这家咨询公司招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把员工分为六级:初级顾问、中级顾问、高级顾问、项目经理、总监、合伙人。每2-3年,员工会晋升一级。升上去的,工资会翻倍;升不上去的,就要离开公司了。
这是一种强制的向上机制。公司会给你机会,如果你没抓住机会,也不代表你不优秀,你在别的地方可能表现更好。
在这家咨询公司,咨询顾问参与项目是没有奖金的。为什么?

因为一旦有奖金,合伙人或者项目经理就会有一种动力,把原来用2000万元就能解决的问题卖出5000万元,对客户进行“过度医疗”。这对客户是不好的,也有违这家公司的价值观。

那用什么来激励咨询顾问呢?晋升。

那么,如何决定谁能晋升呢?用KPI吗?用什么KPI呢?不用。他们没有KPI。有KPI,就会有KPI的漏洞。那么多聪明人,这些漏洞是藏不住的。

他们的评价方式,是由合伙人打分。 他们有一套相对客观公正的打分机制。简单来说,选择某个合伙人给一个员工打分的前提,是他们没有在任何项目中合作过。

为了评价这个员工,这个“陌生的”合伙人,需要找到与这个员工合作过的20-30个同事,跟每个人进行充分沟通,然后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来给员工打分,决定他们是否晋升。

这需要巨大的时间投入,但能带来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为没有KPI,所以员工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上管理”,如何“优化”考核结果,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和每一个人协作。

那万一合伙人有问题,比如对员工不公正,该怎么办呢?

他们也有一套相对客观公正的机制——匿名对员工做调查。如果员工对管理者存在不满,这是管理者的大罪。如果调查属实,他们会给员工安排晋升计划或者心理辅导。如果这些都无法弥补,这个合伙人就会被开除。

人才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谁也不能伤害人才。

那每年公司赚到的利润怎么分呢?公司的利润,由所有在职合伙人平分。是的,你没看错,是平分,而且,合伙人之间不分高低,一律平分。

那贡献多的合伙人,不就被占便宜了吗?其实,没有人能永远贡献最多。这段时间你贡献大,过段时间可能另外一个人贡献大。当合伙人都有充分的自驱力的时候,谁也不会占谁便宜。 这就是“胜则举杯欢庆,败则拼死相救”。

他们认为,公司最核心的资产,是最顶尖的人才。但是,越优秀的人才,越不容易管理。

他们没有KPI,没有奖金,更没有常规意义上的考核,他们不靠这个管人。他们通过晋升机制来选拔最优秀的人,并且相信,优秀的人不用管理,他们会自我驱动。

2. “我们只招成年人”

第二个例子,是美国的奈飞, 它与脸书、亚马逊、谷歌并称“美股四剑客”。

奈飞有一条著名的文化准则,叫作“我们只招成年人”。

什么是“成年人”?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他们有很强的自驱力 渴望和优秀的人一起做有挑战的事,并且清楚自己和公司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在外界看来,奈飞的很多管理方式不仅颠覆,甚至有些疯狂,但是也创造出了惊人的效果。

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他们没有绩效考核,并且付给员工市场上最高的工资。

很多公司都会给员工基础工资和奖金,奖金由员工KPI的完成度决定。但是奈飞没有KPI,他们认为,如果要拥抱变化,提前为员工设置KPI是不靠谱的,不可能定出一个合理的KPI。

并且,绩效考核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下级会取悦上级。因为考核员工的是他的上级。 一个人做事如果是为了取悦上级,那他的动作就变形了。

同时,优秀的成年人靠自我驱动,不需要靠奖金驱动。所以,他们付给员工市场上最高的固定工资。

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鼓励员工接受其他公司的面试,了解自己的“市价”。如果其他公司给某位员工100万元年薪,奈飞就会给他110万元。过了一段时间,员工再去面试,其他公司给他120万元年薪,奈飞也会把他的薪水提高到130万元,永远保证员工拿到的工资是最高的。

为了不让规章制度限制员工工作,奈飞甚至取消了考勤和休假制度。 员工在认为需要休假的时候,只需要与上级领导沟通好即可,且天数没有上限。

那要是有员工不胜任工作怎么办?奈飞会给他一个慷慨的离职包,通常是4-9个月的工资。

为什么给这么高的遣散费?因为与其让这样的员工在公司混半年日子,公司还得给他发半年工资,不如提前把钱给他,让他离开。所以在奈飞,普通员工离职补偿4个月的工资,高管离职补偿9个月的工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