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筹三岛发展
崇明本岛
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核心载体,要全面提高标准、水平和质量。
长兴岛
是上海建设高端绿色制造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要贯彻生态要求,提高绿色发展能级,打造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生态水源岛和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
横沙岛
要加大保护力度,发展生态农业,引领绿色发展,成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先行示范区。
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按照全市对人口发展的要求,坚持控规模、优结构、调布局,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完善以积分制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政策,
到2020年常住人口保持现有规模
。优化人口结构,结合生态岛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有序调整人口布局,按照城乡规划布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地区优化选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创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
到2020年,全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内。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创新出让方式,推进二次开发,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实施复合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非耕地类农用地利用效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镇村规划为依据,加强规划引导和规模管控,在保证原宅基地权利人不变的条件下,利用骨干路网节点周边的农村建设用地打造配套完善的生态社区。继续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争取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4.强化生态底线管控
坚守生态红线,划定并分级管控生态红线,不断强化生态网络,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范围作为一类生态空间范围,禁止一切开发活动。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范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东风西沙水库饮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青草沙水库饮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核心范围、重要湿地等作为二类生态空间范围。
一类和二类生态空间共252平方公里作为市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以崇明本岛水资源、森林资源密集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区域为基础,建立复合型生态廊道,加强纵向联系。加强滩涂湿地保护,推进崇明东滩鸟类国家公园、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设,打造鸟类天然博物馆和候鸟天堂,有力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序推进横沙促淤围垦,加大对长江口无人居住岛的管理。
5.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
完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新市镇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生态城镇建设。优化崇明本岛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环两心多组团”的格局,将
陈家镇和东滩地区
打造成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城镇建设标杆,坚持国际化、高端化,体现绿色、节能、环保建设标准,成为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智慧创新为主导的海岛花园城镇;
城桥核心镇
形成相对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功能,按照不低于中等城市标准,进行设施建设和服务配置,成为三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上门户,以及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滨水生态城区;建设若干具有风貌和产业特色,交通便捷、公共服务齐全、空间尺度宜人的特色小镇。
长兴镇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突出特色产业功能,发展海洋、海洋装备及配套、智能制造等产业,强化对区域的带动能力。
6.引导乡村和农场特色发展
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引导乡村和国有农场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换优化城乡用地,逐步转化城镇周边地区以及郊野地区日趋消亡的自然村,推动人口及用地逐步向城镇集中。选择有发展动力的地区或有资源本底条件、相对集中分布地区的村庄或农场,引导培育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乡村。选择若干自然村有效整合农宅、农地、农业资源,保留传统乡村原汁原味,促进更新发展,逐渐引导建设成为美丽乡村。放大区企合作优势,打造产业先进、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的生态殷实农场和生态农业公园。运用国际先进理念,建设若干小尺度、紧凑型、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新型生态社区。
(二)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1.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
以源头截污为根本,末端治理和过程管控相结合,持续推进全域水质净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控制标准,实现出水断面水质不劣于进水断面。严格青草沙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完成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处理厂及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城镇化地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加强面源污染防治,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做到100%全处理、全覆盖
。
加快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推进镇村级和国有农场的河道轮疏、生态治理、岸边整治。加强水系沟通和水岸改造,打通断头河,增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提高水系的动力和活力。研究利用青草沙换排水改善长兴岛水环境,进一步加强长兴岛截污纳管,提升改善横沙岛供排水和水利设施。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着力加强长江口水体水质监测评价和协同治理,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持续推进绿化林地建设
围绕塑景成带、廊道串景,建设全域风景,更好发挥崇明生态空间的功能和价值。优化公共绿地布局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公园、公共绿地和绿色休闲空间。
推进环岛生态景观大堤、长兴岛及本岛郊野公园建设
,有序增加绿地林地总量,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对适应海岛地理环境的树种研究,丰富生态岛树种,维护植物多样性。结合河道、公路、村庄、特色小镇及农场的要素分布,持续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发挥放大东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对风貌带的带动作用。结合生态要求和产业发展,打造“海上花岛”,建设花田、花溪、景观廊道,塑造点线面相结合的花岛大地景观。
3.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防控生态风险为底线的环境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巩固分散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成果,推进燃气和燃油锅炉低氮改造,禁止新建燃煤设施。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深化扬尘、餐饮、汽修、农业等面源污染治理。按照绿色农业要求,加大耕地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生态复垦。加强耕地环境质量监测和风险评估。大力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农用地土壤全部实现安全利用。按照养殖业布局规划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总量,全面实现规范养殖,全面实现规模化畜禽牧场粪尿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大力加强长兴岛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强化船舶污染防治和排放管控,研究推进危险废弃物收集转运和减量化处置。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持续推进集中城市化地区的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基本实现分散地区生活垃圾全部分类和分布式处理。加大建筑混凝土、废弃食用油脂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监管力度,启用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两大焚烧处置系统。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建立秸秆收集系统,推进综合利用模式。开展循环经济示范性工程建设,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三)提高生态人居水平
1.加强风貌管控
按照充分体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要求,调整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城市设计,全域严格控制高层建筑,
崇明岛新建建筑高度原则控制在18米以下
,注重建筑空间的梯度和层次,促进建筑高度、密度、形态、色彩等形成和谐多元的整体风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规划的严肃性,完善更加详细的规划导则,建立严格有效的管控体系。建立规划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设立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工程师、总景观师等,形成权责对等的负责制。
2.打造绿色建筑
按照国际生态建设最新理念,结合江南海岛特色,加强适用技术、工艺、材料等应用集聚。制订生态绿色建筑导则,加强对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
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100%采用预制装配式技术,推广全装修住宅
。
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应用,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低影响开发技术使用。
3.发展绿色交通
按照生态交通、外畅内优的导向,结合绿色交通要求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整体功能。
改善对外交通条件。
建设轨道交通崇明线
,增添具有鲜明特点的旅游景观元素,实现通勤和景观体验相结合的复合功能。
深入开展沪崇西复合通道前期研究,
加强与市区及江苏南通等地的交通联系。
优化提升内部交通组织能力。
结合全岛路网规划,加快北沿公路、建设公路、港东公路等骨干道路建设与改造,推进崇明生态大道(含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建和改造,提升岛内重点片区之间的系统连通度,优化崇明本岛南部城镇的交通联系,消除东西向道路瓶颈,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在道路规划、建设、养护全寿命各环节,进一步强化道路与生态的功能整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研究推进连接重点城镇的中运量公交系统,依托陈家镇、城桥等市、区级交通枢纽,优化调整区内公交线网,形成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优化三岛水上交通格局,提升水上客运交通功能,优化南部滨江码头功能,研究优化长兴-横沙交通条件,发挥好水上客运交通缓解节假日交通拥堵的作用。适时优化长江隧桥收费政策,鼓励公共交通和新能源车辆出行。研究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类通用航空设施建设,预留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充电站点和充电桩建设,
力争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达到100%,实现横沙岛全绿色交通出行
。
倡导慢行交通和低碳出行,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推行多元化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逐步形成功能清晰的非机动车通道网络。建设500公里生态绿道、自行车绿道,探索设立低碳出行引导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新技术在崇明率先应用。
4.完善绿色能源
大力发展天然气、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到50万千瓦
,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崇明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结合重点区域和工程开发,开展分布式供能项目布局,不断扩大天然气使用覆盖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全区电网可靠性和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通过技术、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稳步推进崇明陆上风电开发,开展横沙“风电田”试点,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积极探索风光储一体、农光互补、智能微网和能源互联网的集成示范。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和有机固废综合处理,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利用。支持探索建设横沙零碳岛。
5.建设智慧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