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与腾讯生态安全研究中心发布了针对 “千禧一代”网络化成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将目光投向了2000年伊始,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时期出生的青少年。
这一代常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
“网络原住民”(digital natives)
,和互联网有着天然和不可分割的联系。互联网成为这一代人学习、娱乐、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第一空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塑造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他们也在改变着互联网的创新生态和商业逻辑。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以 12~19 岁的中国青少年网民为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 2957 份,样本分布于一、二、三线城市。
“千禧一代”中的青少年(12 岁-19 岁)互联网普及率为 92.7%,远高于
全球(
51%
)和我国(
54.3%
)的互联网普及率
。互联网不断向低年龄层发展且年龄越小互联网普及率越高。81%的“千禧一代”在 6 岁~15 岁第一次上网,8.8%的人甚至在 5 岁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他们之所以能这么早触网离不开整体经济条件的提升,调查显示92.7%的人家中拥有网络和上网设备。
互联网成为“千禧一代”生活和学习的基础环境,听音乐、玩游戏、聊天及查资料、学习是他们上网时的主要活动。“千禧一代”是音乐的热心听众,超七成的人经常上网听音乐。除了使用即时聊天工具与人交流,网络游戏、哔哩哔哩等
“
二次元
”
网站社交
也极为普遍。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新的学习工具和知识内容。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互联网查资料,14.4%的人则常常学习网上课程。调查还发现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使用网络来学习的青少年人群占比依次递减,这可能与其所处的整体社会观念相关。
近年来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群体遭遇不良信息的比率一直在增加。《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13~2014》,2010年未成年人中有72.7%遇到过不良信息,2013年增加到 78.2%,而本次调查显示,
85.7%
的
“
千禧一代
”
青少年在上网时遇到过不良信息
,骚扰广告、假消息、色情图片、病毒恶意插件、诈骗信息最常见。
报告显示85.7%的受访者都曾在网上 “加”过陌生网友,13.4%的人表示在网上交流的对象中,现实世界的朋友与网友各占一半。 尽管近年来因约见网友而发生的恶性案件屡屡曝光,但
仍有
18.9%
的青少年在线下与网友见面
, 其中4.9%的人曾单独与网友见面。
事实上,不法分子已经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或网络游戏作为“寻猎”工具,先伪装身份获取未成年人的信任,然后诱骗未成年人与其进行线下接触,这些约见网友的青少年遭受诱拐或性侵犯的风险极大。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亟待提升。
调查显示,27%的青少年曾在网络私聊中收到过色情的或辱骂自己的信息,17.5%的人在网上聊天群中收到过这类信息,12.1%的人则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攻击或侮辱,还有人表示经常在网络游戏中收到辱骂自己的攻击性信息。男生以及高中生群体当中的网络欺凌现象更为严重。
遭遇网络欺凌后,
41.5%的青少年表示会产生抑郁等负面性情绪。
大多数青少年会采取较为被动的保护性措施,比如超过三成的人选择屏蔽或拉黑对方,26.5%的人会删除这些信息,还有近一成的人直接将这些信息忽略,不做任何处置。当然,也有人会予以还击,或者回复信息要求其停止对自己的欺凌行为,甚至回复同样的攻击性信息。在求助对象上,青少年首先倾向于寻求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的支持,或是向家长求助,
教师与学校是他们最后考虑的求助对象
。
在不少社会恶性事件中,遭受重度网络欺凌的青少年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而实施自杀。但是,由于青少年并不清楚网络欺凌的具体含义及后果,家长、学校及社会也对这类“软暴力”行为重视不够,许多青少年也常常是网络欺凌的实施者。
“千禧一代”网民中,19%的人每日上网时间超过了1.5小时这一青少年健康上网时间标准,其中高中生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有至少4.8%的高中网民每日上网时间甚至超过5小时,
网络沉溺与网络成瘾不容忽视
。
尽管青少年网络化成长保护的活动,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尚存在多个问题制约了最终效果,弱化了保护的力度。比如全社会对青少年的互联网成长方式观念陈旧,简单粗暴的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一味从“管理视角”而非 “
青少年本位视角
”出发,不采用科学的引导教育,而是对青少年实施“断网、禁网”,这不但剥夺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权利,更容易激起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使实际问题更加复杂化。
互联网带来了典型的“后喻文化”
,即青少年比他们的父母对于网络更为熟悉,家长的网络应用水平不够或低于未成年人熟练程度,无法为孩子形成针对性监护,或是被孩子通过多种手段规避其监护措施。在对“千禧一代”网络化生存的保护中,政府、互联网企业、教育部门、 家长(监护人)等任何一方都不能缺位,需要采取协同保护模式,共同构筑青少年网络化成长保护的同心圆。
我们特意从去年发布的
《儿童安全上网指引报告》中摘取了一些给家长的上网建议,帮助父母更好地保护青少年。
1. 和孩子沟通上网体验
鼓励孩子及时分享其在网络上的感受, 鼓励他们把感到兴奋或不安的事情告诉你。质问的口气往往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试着和孩子说:“ 网上有新鲜事吗?跟我吐吐槽吧!”
主动与孩子谈谈有关性的事情,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如何看待网络上的色情低俗信息。
2. 建立家庭互联网规则
在孩子们开始独立使用互联网时,在您家里建立一系列共同遵守的上网规则,包括孩子可以浏览哪些网站,是否可以使用社交网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网站。
3. 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网站与App
家长可以帮助选择适合孩子的网站和App。家长还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过滤网址的软件,把对孩子不健康的网站过滤掉,这将大大降低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风险。
4. 确保孩子遵照相应的年龄限制
社交网站的建议年龄通常为13岁以上,如果您孩字的年龄小于这些网站的建议年龄,不要让他们使用这些网站。牢记网站本身无法阻止您的孩子注册并使用。
5. 家长在孩子上网时给予指导
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帮助他们了解如何负责任地选择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人都会犯错,如果后悔的一些网络行为,诚心道歉永远不会太迟。
6. 监督和了解孩子的网络活动
定期查看您孩子平时浏览的网站,评估网站的内容是否适合。使用孩子喜欢使用的社交网站和APP,可以与孩子互加好友,了解其网络动态。
7.帮助孩子合理控制上网时间
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当您不在孩子身边时,建议您使用限制上网时间的软件,设置电脑账号和密码,防止孩子长时间上网。
8. 坚决要求孩子不随意与陌生网友⻅面
当孩子独自与陌生网友见面时,他们将面临真正的危险,很可能遇到敲诈、身体伤害甚至诱拐。您可以同意他们使网络结交新的朋友,但必须明确告诫他们不应随意与陌生网友进行视屏聊天或线下见面。
9. 为孩子畅通求助渠道
如果孩子信任您,告诉您他在网上遭遇的一些令他不安的事情, 如网络欺凌。您的第一反应不应是禁止他们上网 ,而是告诉他,您会和他一起合力解决问题。禁止他们上网只会让他们不敢向您求助。您应当宽慰他们,并到相应网站举报或者联系网络服务商删除不良信息,必要时还可以向公安部门求助。
10. 做个好榜样
家长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合理控制上网时间,不浏览、不发布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