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天空是无边无际的,一片蔚蓝,浩瀚如海。但你留意过天空中的那些奇幻美景吗?当你认真欣赏时,你一定会慨叹自然界的神奇与奥妙!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种朗朗上口的农家谚语是很久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他们和你一样注意到了日出前后天边经常出现的色彩缤纷的现象——彩霞。
大气的颜色源自阳光。同天空之所以是蓝色的道理一样,彩霞的形成也与空气分子对阳光的散射有关。太阳在地平线上起落的时候,光线斜达地面,与地面的夹角很小,这时阳光就要通过比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时候,“小个子”蓝、紫色等光,在漫长的穿越大气的过程中早已被散射得寥寥无几,余下的红、黄、橙色等光能够一路顺风,到达地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霞的颜色。如果刚好有云朵,那就会形成美丽的火烧云。越接近地平线,大气就越厚,光的波长越长,霞显得越红。同样,大气中杂质、水汽越多,散射越强,霞就会越红,杂质、水汽越少,霞越近青色和白色,所以还有“青霞白霞,无水烧茶”的谚语。
彩霞漫天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此乃经典的歌词。暴风雨过后天空架起一座明丽的彩虹桥,这的确叫人心旷神怡,然而,你一定也在想,经历过风雨,就一定会见彩虹吗?那么,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形成彩虹呢?
彩虹的颜色也是来自太阳。雨后,天空中仍有大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像一个个小透镜。阳光经过它后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光线的强度减弱。同时,由于折射,原本的白光被分解成了七色光,但其色序与晕相反,从外至内由红到紫排列。
如果阳光猛烈、温度高的话,雨后的水滴很快会被蒸发掉;夏天雷阵雨的下雨范围很窄,空中水滴分布不均。以上情况都不会出现彩虹。
彩虹的明艳程度、宽窄取决于水滴大小:水滴大,彩虹鲜艳且色带窄;水滴小,彩虹黯淡且色带宽。
蓝天上的彩虹
彩虹的形成与太阳的高度关系也很大。阳光是射到它对面天空的水滴上而形成彩虹的,因此彩虹应位于太阳对面,如果太阳过高,就算有彩虹,也在地平线以下,我们也看不见。
彩虹桥的上方偶尔还会出现第二条彩虹,称为霓。霓与虹成因相似,不过阳光在水滴里多反射了一次才射出,因此色序同虹相反,亮度也削弱了。虹霓同时出现的美景令人惊艳,让你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等雨过天晴,阳光普照,温度回升,空中残留的水滴一旦被“清理掉”,彩虹也就不会出现了。也许是因为像彩虹这样美好的事物总是昙花一现,才会叫人无限留恋和向往,更让人懂得珍惜生活中美好而短暂的一切。
蓝天上的彩虹
山东蓬莱、广东惠来和浙江普陀是中国经常能看到海市蜃楼的三个地方。
在广东惠来神泉港的西南海面,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奇景,时间多在春夏交替之际、天欲大雨之时。有趣的是,从古到今的报道中,海市蜃楼的景象次次有不同,有古代的亭台楼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甚至还有过战争场面。而且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蜃景的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数小时,短则十分钟,有的一瞬即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妙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