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用户7699215969 ... ·  21 小时前  
读嘉新闻  ·  集体爆发!飙涨! ·  昨天  
读嘉新闻  ·  集体爆发!飙涨! ·  昨天  
飞哥带你看市场  ·  要起飞了?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彻底爆了,传A股董秘发圈庆贺股价大涨!机器人 ... ·  2 天前  
e公司官微  ·  重磅!商务部将推“1+N”稳外资政策组合拳!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人民日报再谈“炒房”:综合施策,让炒房者知难而退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25 12:2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最近一段时间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这个最新定位迅速成为了海内外各界广泛讨论的话题。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中国一些地区房价上涨过快、投机炒作特征明显,不仅容易导致金融风险上升,有损普通民众的幸福感,长此以往,亦不利于房地产业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明年,中国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让旨在投资投机的炒房者知难而退,最终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炒房不利实体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指出, 炒房容易使价格短期内暴涨,引发恐慌性购房,形成“房价—地价”轮番上涨的局面。 房价如果严重背离了其自身价值和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会使房地产泡沫不断积累,不仅抬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而且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危害。


在任兴洲看来,一些炒房者短期内获得高额收益还将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资本“脱实入虚”,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从而将对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容忍炒房行为大行其道。近两年,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地区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严格限制当地房地产炒作的行为。” 任兴洲说。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金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短期和局部来看,供求决定价格,“低买高卖”可以为交易者带来差额受益;但从宏观和整体视角来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才是更根本的市场规律。 如果炒作使得价格与价值显著失衡,就容易出现“市场失灵”。


“实际上,炒房者的预期一般是:热点城市生产率高、财富多,大量外来转移人口将持续迁入。但实际上这个预期一定能实现吗?一方面,房价过高会提升实体企业的成本,降低当地对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追求的是各地区均衡发展,而不是只让少数热点城市承担新增城镇人口。”金煜说。


热点城市楼市降温


事实上,在促进房屋回归居住属性方面,各地已经开始出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降温,房价走势明显趋稳。与11月上半月比,11月下半月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中,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降幅在0.1至0.9个百分点之间;2个城市环比持平;其余4个城市环比涨幅也均回落至1%以内。


“炒作大行其道,市场就容易失灵,这时政府的作为就显得十分重要。 就明年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加大热点地区住宅土地供应,同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土地占补的协调;二是加强信贷监管,提高投资性投机性购房的成本,控制家庭购房杠杆,防控金融风险;三是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盘活现有住宅资源。”金煜说, 总而言之,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未来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与氛围也将有助于让炒房者知难而退。


在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论述意味着决策层进一步明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定位,强调房地产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住有所居”, 让住房回归其居住属性。


他指出,以前我们把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现在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产业,有助于挤出泡沫,促进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防控风险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目的在于防控风险,使房地产市场回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避免竭泽而渔,方能常吃常有。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长效机制建设应当是多方面的:在金融方面,既要为普通购房需求提供支持,也要严格控制投资投机性购买者的杠杆水平;在税收方面,住房投机投资收益要能够在投资者和社会大众之间合理分享;在土地供应方面,政府要促进城市低效使用土地再开发,避免因土地供应紧张而导致房价过快上涨。总之,各地应逐步建立包括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在内的一套制度体系,同时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