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抑郁和智能手机之间极强的相关性,家长就应督促孩子们放下手机。就连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都限制孩子使用iPhone,虽然那是他一手发明的东西。
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青春期体验,还很可能延伸至成年以后。凡是经历过一段抑郁期的人,至少一半都会在日后旧病复发。
青春期是社交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朋友面对面的时间少了,锻炼社交技能的机会也就少了。
十年后可能会有很多这样的人:遇事知道最贴切的表情符,却不知道最合时宜的面部表情。
我有三个女儿,分别出生于2006、2009年和2012年,她们尚未体现出i一代青少年的特征,但我已经真切体会到,小小年纪的她们,已经被新媒体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小女儿还没学会走路时,就已经能轻车熟路地滑动iPad了。二女儿6岁时就要求有一部自己的手机。大女儿读四年级,但谈起最近流行的应用程序,却是头头是道。
在我父母那一代,想让孩子关掉MTV,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已经算是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了,而现在,要从孩子手里夺过手机,更是无谓的尝试。
不过,在同青少年聊天时,我也看到了一线希望:孩子们自己开始意识到,他们的一些困扰与“机不离手”有关。
阿西娜告诉我,她和朋友们相处时,大家看的都是手里的电子设备,而不是她。“我想说点什么的时候,他们都不会看着我。”她说,“他们不是看手机,就是看Apple Watch。”
“你想面对面和朋友聊聊天,对方却连头都不抬一下,这是什么感受?”我问。“很受伤。”她说,“我知道,我父母那代人不是这样的。我说的可能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事,可他们听都不听一下。”
她跟我说,一次,她和一个朋友在一块儿,那朋友正在和男友发短信。“我说起我的家人,还有最近的一些事,她却满口的‘哦,是吗,好吧。’我一把抢过她手机,直接就往墙上摔。”
我笑着说,“你可是打排球的,手劲一定很大吧?”“那是。”她回答。
翻译:雁行
来源:The 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