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樱桃小财女
这个是以前的【樱桃小房子】,现在的【樱桃大房子】的备用号,资讯都发在“樱桃大房子(ID:ytdfz8)”上了,如果樱桃大房子又找不到了,到这能找到樱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沙晚报  ·  湖南明确了!3月1日起,统一提高! ·  6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阳明海运升级这一亚洲区内航线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两大国资物流集团,筹划战略整合!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年度投资170亿元!事关平陆运河 ·  昨天  
笛扬新闻  ·  柯桥兄妹俩双双中招!警惕!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樱桃小财女

2008年那场金融风暴,究竟发生了什么?

樱桃小财女  · 公众号  ·  · 2019-08-09 22:37

正文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 uya


8月1日,美联储宣布 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2.00%-2.25%。


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美联储首次降息。


美联储降息是什么意思呢?


前几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 目前贸易摩擦问题已经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商业和制造业疲软出现疲软的迹象,需要降息来防范风险


通俗一点解释,就是美国感觉自己就在经济危机的边缘,人快要死了,要提前“嗑点药”刺激一下,降息就是美国嗑的这粒“药”。



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银行降低利率,那意味着借钱压力更小了,政府是在鼓励大家贷款买房、企业融资也能少还点利息。


只要大家愿意贷款,愿意借钱了,就能刺激投资消费,维持美国经济不衰退。


但凡事有利也有弊,美国股市的泡沫已经很大了,投资者的钱有很大一部分会进入股市,经济被刺激的同时, 股市的 泡沫也会进一步膨胀。以后泡沫破的时候,会比现在更惨烈。



不过特朗普不在意这些,对他来说,连任才是头等大事,他在位时数据好看就行,连任以后破了就破了,跟他特朗普有什么关系?


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经济大概是 10年左右一个周期,98年亚洲金融 危机,08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股市的危险迫在眉睫,美联储只要走错了一步,08年的悲剧,很可能又将重演。



1.逃不掉的周期


年少不听张学友,听懂已是狱中人。


张学友有个外号叫“逃犯克星”,因为每次他开演唱会的时候,警方经常能稳定地抓到网上通缉的逃犯。


以至于现在每次张学友开演唱会,警察们都会很皮地发微博调侃。


去年底,已经有 80多个逃犯 在张学友演唱会上落网,从 2016年底至2018年底, 短短2年 间,张学友居然开了 215场演唱会



看看去年年底这几场,几乎是没有休息的连轴转,全年更是平均3天就有一场,就是铁打的嗓子和身体也很难承受这个工作量。


张学友已经58岁了,经不起折腾了,他之所以如此拼命地开演唱会赚钱,其实是生活所迫。


早在2007年,张学友就打算退出歌坛,过过安逸的小日子了。


结果,张学友到银行存款的时候,被银行职员说动,把自己的钱 投给了一个 收益率据说高达10%的房地产债券。


出售这个高收益债券 的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 名字叫 雷曼兄弟


2008年9月15日, 雷曼兄弟破产 ,这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银行破产案,还成为了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序曲。


张学友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张学友投进去的积蓄血本无归,想安安心心过日子也不行了,无奈之下,张学友只得重新复出赚钱。


2008年,香港各大写字楼的视频广告中,出现了久未露面的“歌神”张学友为香港某游乐园拍摄的新年宣传短片。


从此之后,他开始频繁举办演唱会,参演电影,走穴拍广告。


表面看上去很活跃,还能帮警察抓逃犯,但是张学友心里的苦,谁知道呢?



当年踩雷的,不止是张学友,还有一大票香港明星。


张学友买的这个债券,是当年的“明星理财产品”,很多香港明星都被推荐买了这个。


本来要退休的 刘若英 ,连日后养老的钱都赔光了,走上了张学友的老路,即使双膝受伤,也要硬顶着拍广告赚钱。



曾志伟 一家同样被雷曼兄弟坑了。曾志伟的女儿曾宝仪在博客上哭诉:“这回真的血本无归,恐怕连人生都要重新开始。”


最近,曾志伟也加入了“传奇全家桶”,披着铠甲扛起屠龙宝刀,嘴里喃喃着“ 装备回收,交易自由,真传奇,真兄弟 ”。



身价千万的明星尚且如此,卷入其中的香港普通人的日子也可想而知。


2008年的香港,天台上不时有投资失利的人想不开,一跃而下了结了生命,当年 香港地区的自杀率,直接飙升到全球第18位



街边报刊亭的财经相关杂志迅速卖到脱销,所有人都迫切地想知道, 我的钱到底为啥会一夜之间没了?


问题的根源出在美国。



2.全民炒房热


2008年金融海啸的源头,还要从美国房地产市场说起。



和失去二十年前的日本一样,美国的钱流向房地产,也是自己主动作的。


1981年里根上台,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开始广发美债,调高利息,疯狂印钞。


结果,因为买美债的回报率太高了,比辛辛苦苦赚钱的制造业多的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工厂的老板们想要赚钱,要么就把厂子搬到东南亚、中国这些工人廉价的地方降低成本,要么就关了厂子去玩 金融和房地产,没有别的选择。


放弃制造业玩金融就像吸毒一样,有一次就别想回头了。


1990年 石油危机 爆发,国际油价暴涨3倍,全球GDP增速跌到2%以下,美英等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 为了刺激经济,美国只能继续发美债,印钞,再吸一次毒。


石油危机下,柏油马路上的“纤夫”


几次这么折腾下来,美国把自己的制造业整垮了,全世界的工业中心逐渐往亚洲转移。


中日韩的崛起,承接了美国放弃的制造业。


没有制造业可以投资了,美国的资本一窝蜂涌向了互联网、房市和股市,其中尤以房市最稳,互联网还有泡沫破裂的时候,但是美国的房市却从来没软过。


房地产从一项产业,变成了美国人的信仰



在21世纪最开始的那几年,美国的房市就像坐火箭一样,只要买到就是赚到。


电影《 大空头 》中有这么一个桥段:投资人艾斯曼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会议时,晚上跑到脱衣舞酒吧找刺激(美国合法的色情表演场所)。


在跟一位 脱衣舞女郎 闲聊的时候艾斯曼发现,这位没有稳定收入,全靠客户打赏小费的色情从业者,居然 贷款买了5套房, 一间公寓



按照一般的规则,银行和贷款公司给申请人发房贷之前,要审核你的信用,有没有稳定的工作,财产情况如何。


但是在美国人全民炒房的时候,没有人审核你的信用,没有人审核你能不能按时还贷款。


那位脱衣舞女郎在职业一栏填的是“ 治疗师 ”,就轻松拿到了多笔贷款,而贷款的房子再抵押出去,又能拿到新的贷款去买更多的房子。


哪怕她的工作明明是朝不保夕的脱衣舞女郎,银行也照贷不误。


有的美国人甚至直接把自家狗狗的名字写上去,一样可以贷款买房



美国的电视上充斥着房贷的广告: 无论你是付不起首付的年轻夫妇、难以证明收入的个体户,还是负债类类的三口之家,没关心,来吧孩子,我借钱给你。



比方说年薪百万的律师、医生、谷歌程序员这种工作稳定收入高的贷款人,银行把钱借给他买房就很放心,风险很低收益可观,这就是可以评为 A级别的优质贷款


稍差一点的像基层公务员,虽然收入低了点,但胜在稳定,只要政府不关门,他们就能一直拿死工资,这种就算是 B级的一般贷款。


而那些餐厅打零工的服务生、非法移民,收入不高,工作也不稳定,贷款给他很有可能收不回来。借给这种人的房贷就叫做 “次级贷款” 。当时电视上的房贷广告,大部分都是这种 C级的垃圾次级贷款


如何鼓动这些没啥钱的人买房呢?贷款公司想了一个“妙招”,什么“ 前多少个月免费,头几年低利率,贷到就是赚到 。”


在他们的描述中,买房简直就像不花钱一样,你上你也行。本来没有实力买房子的底层群众,被诱惑着上了车。


年收入14000美元的采摘草莓的墨西哥人,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就轻松贷款购买了一套价值72.4万美元的房子。



但如果仔细翻开贷款合同就会发现,前几个月虽然是免息或者低利率,但是往后的月供会逐年水涨船高,直到把韭菜们煮熟。


一但断供不能还款,作为抵押物的房子就会被收回 你就要睡大街了



可是在房市空前繁荣的情况下,美国民众、贷款公司、华尔街银行家们一起蒙住双眼,开启了一场房地产的饕餮盛宴。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激动的说道:“ 住上大房子,拥有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美国梦 ”。


看着房地产拉动GDP蒸蒸日上,小布什开心地笑了,美联储也连续 降低利率 ,给这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房地产盛世提供更多燃料。


小布什雄心勃勃的“自有住房”计划



3. 大空头 逆市而行的一场豪赌



美国有人敏锐地发现了房市的问题。


2004年的时候,有个叫 迈克尔•伯利 (Michael Burry)人,带着老婆孩子跑到硅谷的高端小区看房子。


迈克尔是一位金融天才,白手起家创立的对冲基金塞恩资本。2001年美股大盘下跌11.88%的时候,他的基金逆市上涨55%,从此一战成名。


右边是电影《大空头》中的迈克尔,左边是真实存在的同名人物原型


迈克尔在硅谷看中了一套6居室的高端学区房,房主开价540万,直接被还价到380万,当场就成交了。


这次捡了大便宜的买房的经历,让伯利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现在的房价既然涨得这么厉害,为什么我砍了160万的价,对方还要卖给我呢?如果房子不愁卖的话,他等愿意出540万的人再卖不就行了吗?


他想来想去,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火热。


换句话来说, 美国房市的 泡沫很大,房价虚高,没那么多人买



在政府低利率和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放贷公司不断降低贷款标准,发放大量的垃圾“次级贷款”,一些借款人拿到的贷款甚至比他们购买的房屋标价还高。


放贷公司和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这些人信用堪忧,中途断供还不上钱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他们发明了一个转嫁风险的新玩法: 金融衍生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放出贷款以后,就相当于你给银行打了一张欠条。


对银行来说,这欠条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你作为写欠条的人很不稳定,如果你没了工作还不了钱,这欠条就砸手里了,银行不可能保证所有贷款都追得回来。


那怎么办呢?银行想了一个高招: 把这些随时要爆炸的欠条先卖掉,钱我先拿到再说,风险给接手欠条的人。


就像小时候玩的丢手绢那样,华尔街的银行家玩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把欠条打包卖出去以后,当中间商赚一个差价,自己还不用承担房贷违约的风险。



但是只要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个手绢不是手绢,而是炸弹。


其他银行拿到这些欠条也不会留在手里,而是想法设法再一次卖出去。


这个垃圾的“手绢”被层层打包丢了好几轮,体积也开始变得异常庞大。


原本,这些股票和“欠条”都有评级机构,不懂行的老百姓,会看评级机构的建议,如果评价到3A级别,就是相对风险低收益高的优质标的,他们才会放心购买。


但是,在这次“丢手绢”的游戏过程中,这些评级机构都被华尔街收买了。


他们明知这些“欠条包”就是一坨狗屎,却还是看在钱的份上,捏着鼻子给它们打上了“3A优质低风险资产”的标签。


狗屎就算倒了100次手,它也还是狗屎。



全世界的投资人都被美国穆迪、惠誉、标普这几家评级机构骗了,他们真的以为银行职员推荐给他们的债券,是收益10%往上走,风险还低的3A级债券,争先恐后的买这些房贷债券。


就好比蔡徐坤粉丝ikun们花了大价钱买了所谓的“坤坤演唱会”的门票,满怀期待地跑去看,结果台上实际上是谢广坤。


张学友和一大批香港明星,就是这样成为接盘侠的。



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的 金融衍生品 金额高达596万亿美元, 规模是同期全球GDP的12倍。


这里面有多少炸弹可想而知。



意识到问题的迈克尔,迅速命令手下员工去搜集美国房贷市场的数据,分析了几天。



做空团队还亲自去郊区小镇做田野调查,意外的发现很多小区,房屋的空置率超过了95%。


上百套房子,却只有4个人居住,很多房子里门前的逾期通知单堆积如山。



迈克尔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美国的放贷违约率、房地产证券的欺诈率,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这 个畸形的大泡沫就在崩溃的边缘,只要一刺,只需要轻轻一刺,就是山崩地裂!


意识到这个秘密后,迈克尔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提醒民众这个危险,而是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百年一遇的机会来了,现在只要做空房地产市场,就可以赚一票大的!



说干就干,迈克尔找到了华尔街的高盛银行,签了一份对赌协议,也叫“信用违约互换协议”。


内容很简单: 如果房价依然坚挺,那么迈克尔要按月给银行交1000万美元的保险费 如果房价崩盘,高盛银行要一口气赔给他上亿美元。


这就是一场不要命的豪赌, 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



高盛的负责人以为迈克尔是智障,以现在房市的繁荣程度,怎么可能会跌?


在他看来,迈克尔签这个对赌协议,就是上赶着给高盛银行送钱。


送来的钱,岂有不收之理?



很快,德意志银行,美国国家银行都跟他签了这份“对赌协议”,光保额就7.5亿美元。


消息一传出来,他的塞恩基金的客户们炸锅了。


一夜之间,迈克尔的邮箱里就被客户发来的未读邮件塞满了:要求撤资的已经算语气比较温和的了 ,不少暴脾气的客户直接“口吐芬芳”问候他全家



就连带领迈克尔进入投资圈的师傅,也在电话里惊恐的问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