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于9月6日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这标志着中国船舶首次试航北极西北航道取得成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对北极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正逐步进入实质性阶段。
▲9月6日,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即北极圈(北纬66°33')以内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及岛屿、北极苔原带和泰加林带,总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2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各国将沿海经济区扩展至距离海岸350海里处,具体边界取决于海下地质和地貌的技术证据。目前,各国依据公约处理北极附近地区的资源开发、大陆架以及公海利用的事宜和争端。北冰洋沿岸的俄罗斯、丹麦、美国、挪威和加拿大等国都通过各种方式表明本国拥有北冰洋海域经济开发权。
▲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维基百科)
中国虽不属于北极国家,但是未来北极的开发对于中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北冰洋海底资源可以成为中国能源和资源来源多元化的新渠道。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尽管此前在北极开发油气资源在技术上不可行,但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地区的冰面逐渐消失,因此今后在北极开发资源将变得相对容易起来,北极仍然极有可能成为全球的一个重要能源基地。
其次,北极航道的开辟对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有专家预测,到2040年北极冰川将融化殆尽,到时在北极将出现三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即从大西洋东北部的北海经俄罗斯北极沿岸和白令海峡到达日本的东北航道,从加拿大东北部戴维斯海峡开始沿该国北部海岸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西北航道,以及穿越北极点的中央航道。
▲有专家预测,到2040年北极冰川将融化殆尽。(新华社/法新社)
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成为连接东北亚和西欧,以及连接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不仅可以节约大约大量的运输成本,还可能成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的替代选择。此外,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形成一个囊括俄罗斯、北美、欧洲、东亚的环北极经济圈,这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
有中国学者认为,北极的环境变化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海上运输,尤其对中国与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运输影响巨大。如中国此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徐韧就表示,以中国上海到纽约为例,从巴拿马运河走大约是10500海里,如果从西北航道走大约是8500海里,少了20%的路程,可以节约大概一周的时间。
▲“雪龙”号科考船
可以说,此次中国科考队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对于中国经略北极开了一个好头。美国外交学者网站9月12日发表新西兰梅西大学高级讲师马克·兰泰尼的文章《北冰洋有谁受益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称,自从四年前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以来,中国一直抓紧时间扩大和深化自己在北极地区的资历和外交活动。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正处在参与极北地区经济开发的理想位置。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报道截图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文件,正式将北极与“一带一路”联系在一起。文件提出,将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文件还指出,中国有意与北极地区其他各方开展合作,改善通航条件,勘查新的资源,推广清洁能源,促进相互发展。
目前,中俄两国正在日益深化在西伯利亚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同时中国对进一步利用北海航道、加快欧亚货运速度也越来越有兴趣,并有意参与开发北海航道沿线能源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经略北极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
▲资料图片:科考队在沿途开展冰站作业。
随着海冰的融化,北极将会由“冰点”转为“热点”。不过,相关北极国家对于中国进入北极并不一定能够坦然接受。
今年3月,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发布了题为《不可忽略的北极:强化美国“第四海岸”战略》的报告,强调北极在美国国家安全上的重要性,提出美国必须在北极应对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威胁”。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布题为《不可忽略的北极:强化美国“第四海岸”战略》的报告称,美国必须在北极应对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威胁”。
报告称,虽然中国不是北极国家,但近年来中国在格陵兰岛上投资,与冰岛进行自由贸易谈判,都让人们无法忽视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存在。同时,中国也在通过建造破冰船、扩展远洋渔场、建立科考站、拓展海运等方式来扩大在北极地区的影响。
报告认为,奥巴马政府时期侧重关注北极科研、环境等问题已经不合时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融化,北极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北极,俄罗斯和中国则有可能挑战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资料图片:2013年5月15日,中国正式加入北极理事会。
(以上言论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