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演讲人生
分享区块链知识,见证区块链发展,解构区块链商业.坚持更新,为有缘者提供. 解析全球最全最有价值币圈资讯,让你了解最新行业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州晚报  ·  两人被查!刚刚,山东省纪委监委通报 ·  7 小时前  
德州晚报  ·  明天,德州有招聘会! ·  13 小时前  
德州晚报  ·  致敬!德州88岁的他走了,继续做“老师”…… ·  15 小时前  
鲁中晨报  ·  曝光!事发共青团路、南京路…… ·  2 天前  
鲁中晨报  ·  刚刚曝出!刀郎来淄博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演讲人生

那个“消失”6年的柴静,过得怎么样了?

演讲人生  · 公众号  ·  · 2020-03-31 18:22

正文


来源: 有格(ID:HiYouGe)
作者:格姐


曾经有个姑娘,敢一人当先采访非典病人;曾经有位记者能蹲下来,为采访对象默默拭去眼泪;曾经有位母亲,用最微弱的声音发出最有力的呐喊:“穹顶之下,我们都是当事人。”
《看见》里有句话: 在这个浮躁的随波逐流的时代,仍然有真心付出信仰的人存在。


2012年12月15日,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张立宪、陈晓卿、邱启明、周云蓬等人齐聚一堂,有媒体描述,这是史上“ 最强大的文艺传媒阵容 ”。

能够让这些人聚到一起的,是位身材削瘦的文弱女子。而这一天,是她的新书发布。

后来,这场持续了149分钟的演讲会,或者说,大型脱口秀,成了无数理想主义者的狂欢现场。

没有假大空的吹捧,没有临时作数的敷衍,每个字轻飘飘地从大家口中,落在地上,却是一个个沉重的文化符号。

17天后,新书全面发行。并以雷霆之势横扫各地大小书店,销量迅速超过100万册,成为当年全国最畅销书籍。

这本书蓝色的封皮上,作者笑意盈盈,与面前的孩子端目而视。


这本书就是 《看见》 ,作者叫 柴静。

毫无疑问,《看见》的热销,让这位早已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抵达了事业与名气的崭新巅峰。

然而,她不曾预料,所有为她狂热的读者们也不曾预料,这将是她的最后一舞。一场轰轰烈烈的“砍柴”运动,正在网上悄然展开。

《看见》发布会现场,图片截自搜狐视频

面对大众不怀好意的眼神,她选择用沉默代替抗议。

2014年的春天,柴静消息全无。约半年后,重新露面的她,却顶着出走的名义。

她的好友邱启明在微博上证实, 柴静已于2013年年底离职央视

如今6年光阴过去,再也没人记得,他们曾经围书而坐畅谈理想和理想主义。也不再有人记得,那个脖子上厚厚地绕着红色围巾的柴静,她标志性的笑脸后面浓郁而忧伤的愀然之愁。



柴静出生在山西,一座总是处于遗忘边缘的城市。

山西人打小就没见过什么小溪青山,到处都是灰头土脸,柴静说,山西唯一的色彩,是黑灰满天的公路上,暗红色的运煤卡车,昼夜不停。 “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她骨子里荡漾着诗意,这让尚小的她每次在注视着灰蒙蒙的天空时,未免悲从心生。她爱打扮,爱读书,爱一切让她显得不那么单调的事物。


1992年,15岁的柴静出走千里之外的湖南,在长沙铁道学院读中专。

“当时走得很急,头也不回,恨不得把过去全部抛掉。”

又过了3年,财会专业毕业的她,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 留在长沙做电台主持人。

消息传到家里,立刻引起了父母的反对,一个小姑娘家,怎么可以离家那么远,还要当什么主持人,不行!

但铁了心的柴静,理想的种子已经播下,她要做的,便是守候花开。

柴静早期青涩照片

她的入行节目名叫 《夜色温柔》

正如那时纯真的她一般,声音恬静,温柔如水,在四下无人的夜里,温暖着每个无心睡眠的少年少女。

“今夜音乐响起的时候,‘浮生已过千山路’。静夜里,听得到有人从墙外走过。”

不消多久,她的这档深夜电台节目就成了大学宿舍的必修课。那时听众心里, 她就是张小娴、 安妮宝贝 (点击可查看) 、陈绮贞以及 杨澜 (点击可查看) 的合体。

三年后,柴静已经是湖南文艺台的综艺部主管,一个令人艳羡的位子。

但此时22岁的她,再度跌破所有人的眼镜。她离开了这处盛着她目前为止所有名声的地方,转而去往北京广播学院进修。

这个看起来瘦弱不胜风吹的女子, 谁知道到底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能量?


1998年,正在上学的柴静被湖南卫视看中,成了《新青年》的临时工。

和柴静一起来到湖南卫视的,还有 马东

那时他也不是如今《奇葩说》上一不留神就开车的污胖子,他做了档严肃的话题节目,叫《有话好说》。

虽是初来乍到,但他们的野心并不比谁小。尤其柴静,20刚出头的她,誓把《新青年》做成一档文化先锋节目,为了让自己看上去知性一点,她特地带上发套,藏起了自己的长发。


在湖南卫视的时间并不长久,但事实证明, 这是一场双赢

《新青年》因为柴静出众的思考能力,和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重新焕发出了昂扬的生机。

手握极大的自由度,柴静在这片天地里,酣畅淋漓地展示着自己, 并且越来越成熟。这为她日后进入央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踏板。


新世纪初,担任央视评论部副主任的陈虻找到柴静,说是要给 白岩松 (点击可查看) 找一个女搭档。

初到评论部,正好赶上主持人们拍合影,《焦点访谈》的演播室里,前排坐着水均益、白岩松、 敬一丹 (点击可查看) 等等。

她是新面孔,便自然站在了最后面。这时前排有人站起来,把她拉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他就是那时人见人爱的崔永元。


当晚的年会由白岩松主持,“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好不热闹。结束时,她被告知“岩松要跟你谈谈”。

去了之后,发现一屋子男同志们,活像个面试现场。而整场下来,白岩松只问了她两个问题:“你喜欢谁的音乐?”“华人的呢?”

末尾,才对她意味深长地说了句: “这是条很长的路,你要做好长跑的准备。” 柴静心想:跑就跑呗。


啥都没怕过的柴静,真正开始跑了才发现,这不是微风暖阳的马拉松,而是跋山涉水的越野跑。更重要的是, 这里没人会手把手带你,一切都得靠自己。

这让初入新闻行业,并且几乎没经历过什么职业挫折的柴静一下子蒙了。

庆幸的是,如果这是一方战场,她有着诚诚恳恳尽职尽责的班长白岩松,以及战斗经验丰富的总指挥陈虻。


白岩松,说起来是柴静的搭档,共同主持《时空连线》。

不过,对于当时毫无新闻经验的柴静来说,白岩松是少数几个她能够近距离去学习和效仿的人。

有一次,节目录制过程中,中间环节需要主持人的一段串讲词。但当时柴静竭尽脑汁,却怎么写都通不过,紧要关头,白岩松找了过来,给她一张小纸片:“按这上边的讲。”

后来这些细碎的事情,都被记录在了她的《看见》里,标题就叫“最最遥远的路”。

图片源自网络,出处见水印

陈虻,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个名字。他是《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央视金牌节目的幕后英雄。也是柴静最为敬重的恩师。

陈虻问过柴静:“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吗?”

他对她说,不要轻易妄下结论;不要轻易急于站队;不要轻易评价别人;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总结起来四个字,守脑如玉。”

就这样,在陈虻这里,柴静学到了她新闻人生的第一堂课,和令她之后都受之不尽的那条认知—— “要想当好主持人,首先你得是人。

工作中的陈虻


进入央视第一年,25岁的柴静出版了她人生的首部书籍,取名《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那时候,她的文字间满是文青的惆怅与柔情,笔触细腻,情感绵长。 书出版了,也意味着她的文青生涯结束了。

她走上了陈虻、白岩松、崔永元他们的道路,这场越野跑,很难,但她终究是捂着伤口、一瘸一拐地上路了。

她这样解释自己的信念: “19岁的我只能停留在一个我明白的阶段,但现在,不仅我明白了,而且我要求解。”

图片源自网络@转转网

2003年,柴静决心从《时空连线》离开, 彻底开启自己的新闻人生。

临走时,白岩松给这位已经小有成绩的小妹妹两句话: “今天送走你,是为了你明天更好的回来;你会是中国最棒的主持人之一,但现在还不是,需要去磨练。”

十年后,在《看见》的新书发布会里,白岩松才把第二句的后半句拿掉。

因为这十年间,柴静走南闯北,深入到每一个新闻现场里,从而真正理解了 何为关心新闻中的人,也便理解了新闻本身的意义。

初到《新闻调查》,那时SARS正如幽灵一般,飘荡在中国大地上,恐惧和惊慌笼罩着大众的内心,人人自危。

从主持人转战出镜记者的柴静,做出了让所有人大为惊慌的决定: “深入一线,直面非典。

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急功近利,有人说她无知。但柴静知道, 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解决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于是我们看到,在救护车呼啸、白大褂白口罩覆盖着的非典现场,一个身着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她面色苍白,但对着摇晃的镜头,她报道的言语始终镇定。

算不清已经多少个日日夜夜,这期间,她去了医院,上了救护车,来到病人家里,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

她明白,这不仅是和病人们打交道,更是在和死神打交道。终于,所有的惊心动魄,凝结出了36分钟的《北京“非典”狙击战》。

她说,“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 ,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节目播出第二天,她在给母亲通电话的时候,哭得泣不成声。这次经历,也让她彻底理解了恩师口中,所谓新闻人的使命——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SARS风波后,柴静这个名字人尽皆知,提起她来,一句话, “追求真相的记者。 只有柴静知道,要担当起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

她承认:“记者这个职业很让人不安,因为通往人心的那条道路很艰难。”但离弦之箭,又岂可回头。

她用纪伯伦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真正的歌者,可以听到人心底的沉默。

此后十年,她的身影出现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发生矿难的矿口处、征地拆迁的挖掘机旁,甚至是家庭暴力的客厅里。

所采访的对象有 杨永信 药家鑫 卢安克 等舆论最中心的人物。她坐在每个当事人的对面,不漏过每一个新闻真相。

这个过程中,她的记者身份也渐渐被大众所模糊, 转而成为一名值得被信任的人, 或者情绪出口。有当事人就给她私发消息:“如果当初你仅仅只是一个记者的话,我不会告诉你这么多的。”

让无名之辈有了名字,让无声之口有了声音。

人性两个字,润物无声地浸沁着她的内心,并在那里聚成了一片巨大的湖。



2005年,被称为 中国博客元年 ,因为国内使用博客的人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大众正式跨入了“想写就写”的博客时代。

这也是大众心里,首次有了 “自媒体” 这个概念。

人人都可以写,自己的思想可以传播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眼前,这是一场罕见的全民言论狂欢。

一年之后,国内众多明星都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其中包括徐静蕾、 韩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