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它最大的意义,在于确认了人们猜测已久的一个事实:中美关系何时进入修昔底德陷阱?
新崛起的老二与原有的老大必生冲突,严重的甚至诉诸武力,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逼近美国,中美之间已经由“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问题变成“何时陷入”的问题。
冲突公开化,正式化,陷阱来临。
它不是贸易冲突那么简单,它包含了当下全球政治经济最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三个。
02
第一,特朗普的出现加快了老大与老二公开冲突的进程。
特氏跟前任不同,不太提普世价值等大棒,直接算账,跟你博弈现实利益。
他在竞选时就把贸易战作为主要政纲。
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的主要逻辑是,美中贸易逆差太大,从1985年到2017年,逆差总数为47380亿美元。
这几万亿美元成为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成为维持人民币坚挺的最大筹码。
过去还好说,现在这个筹码的拥有者成了最大挑战者,当然必须得改变,不能让这么多钱还往对手手里流。
这是特朗普团队的主要逻辑。
03
第二,贸易战另一个背景,是全球政治世代的更替。
就在几年前,关于全球政治家缺乏领导力的话题,还是达沃斯之类清谈场所的时髦话题。国际政坛没有强人出现,80年代时邓小平、里根、撒切尔夫人、李光耀等超级政治家群星璀灿的情形好多年没有出现了。
如今,随着俄罗斯普京、日本安倍晋三、德国默克尔、美国特朗普等强势领导的执政,全球进入强人崛起时代。
强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是强硬、直接、结果导向,不倾向于妥协、协商、四平八稳。
强人崛起的外在表现,就是冲突增多。
04
第三,贸易战最深层次的内涵,是全球产业链分工出现了新变化。
长久以来,全球产业链形成了三级分工体系: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支配权和话语权依次降低。
生产国从资源国买来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成品再卖到消费国。
美国、欧洲是消费国;中国是典型的生产国,世界工厂;非洲、拉美等是资源国。
这个体系以美国为中心进行构建,消费国居于金字塔尖,商品、资本都围着它转。生产国和资源国卖东西赚来的钱,通过金融体系(比如美国国债)借给消费国继续买买买,构成了商品—货币的一个全球循环。
这套体系最近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
05
一是中国显然不愿一直当生产国的角色,正在从低端加工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
高端制造如果发展起来,和发达国家就不是“产业分工”的关系,而是直接竞争。
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正在抢滩。最近流传一个段子:
遥想一百多年前,皖籍的李鸿章中堂访英,是去欧洲购买船只、大炮和向列强借款。一百年后,同样安徽籍的李克Qiang总理访英,则是去欧洲推销中国的高铁、核电,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离岸中心建设。而据传 2015 年 10 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英的成果汇报由卡梅伦“中堂”完成:“启禀老佛爷(英国女王),洋人要给我们修铁路……”
相比之下,美国制造业这几年空心化很严重。
看看下面的统计图,清晰地呈现美国如何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变成一个服务型国家的。
1990年美国是制造业大国(蓝色部分):
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蓝色部分)已经很少:
有分析人士说,特朗普当选是美国制造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的结果,其胜选意味着全球制造业和制造业资本要大量回流美国。
06
全球产业链第二个变化,是制造业正在进行第四次大转移。从中国转到东南亚和南亚。
历史上的几次制造业大转移:
第一次:二十世纪初,英国制造业开始向美国转移;
第二次:二战之后,美国制造业向德国、日本等转移;
第三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第四次:正在进行,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
第四次制造业转移对美国的意义在于,可以找到中国商品的替代品了。
中国的低价商品,这么多年一直帮助美国市场对冲通胀,降低物价。没有中国商品,美国的CPI会高不少。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的研究报告曾写到:
美国的电视和玩具的价格从 1997 到 2017 年二十年间分别下降了 96%和 69% 。同时, 汽车和服装的价格基本持平。 然而, 同一时间段服务业价格大幅提升,大学学费和医疗的价格上涨了 170%和 100%。
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很明显。美国本土的服务价格,一路上涨。
某种意义,中国商品是在输出通缩。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后疯狂印钞,但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没有合适的替代品之前,美国其实是受中国低价商品的制约,对贸易战有顾忌。制造业的转移使情况有了变化。
07
上述第一个变化,中国高端制造的竞争,使美国贸易战有了紧迫感;第二个变化,制造业的第四次转移,使美国发动贸易战有了回旋空间。
贸易战的本质,是全球格局大变化的结果,是旧老大与新兴老二博弈的必然。
三十年前,日本作为新兴的挑战者,也造成了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美国果决展开贸易战,并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逼日元升值,重创日本经济。
那一役,老大漂亮地击退挑战者,继续称霸。今日一役,结果如何?
此次美国贸易战的打法很有意思。先是提起加税大棒,对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欧盟逐一敲打,造成各国的恐慌,服软,再逐一豁免。
分析人士周方舟说:
先打后拉,其目的就是要这些国家老实听话,不要站错队,要紧跟美国牌局,达到最大限度孤立中国的目的。美国也已经表示,在钢铁和铝的重税上,中国将是唯一不会获得豁免的国家。
对于此次贸易战,很多具体分析显示波及面不会太大,不会动两国的经济根基。但我们全面来看这个事,民众反应如此强烈,不在于一钢一铝的价格涨跌,而是对冲突与不确定性成为时代主题的茫然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