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夏天的陈小舒  ·  平时都会,一考就废?读不懂题该咋办! ·  22 小时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平时都会,一考就废?读不懂题该咋办! ·  22 小时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越是普通家庭,越应该了解这条关于升学的信息差 ·  昨天  
简单心理  ·  借助艺术的方式为自我「松绑」 ·  6 天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为什么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只敢偷偷摸摸?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祸害千万孩子,也许你就是这种父母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公众号  · 育儿 心理学  · 2024-11-26 11:58

正文



1.

衣食不愁的孩子,其实很“饿”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老一辈糟糕的育儿建议有哪些?几万人参与讨论,诉说着那些代代相传的育儿问题。


“对孩子吃穿特别上心,但是对孩子的情感却完全漠视”;

“不停告诉孩子家里穷,告诉孩子他们有多辛苦”;

“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孩子是不能进行沟通的,服从才算是好孩子”;

……


这一句句的吐槽,都是一个个孩子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伤痛。身体也许没有伤疤,可心理的创伤一点也不少。


这些轻视与强势的背后,可能都在暗示父母在养育方面经常会有的问题——情感忽视。


他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和孩子每天会说很多话,却没有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听到孩子内心的呐喊。




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提出过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指的是童年时期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


这种方式非常不易察觉,表面上看和健康的养育模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本质上却区别巨大。


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父母也许是真心实意爱着孩子的,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爱孩子。


那些被“假装爱着”的孩子,也有着“有苦难言”的伤痛。说父母没有付出,可他们又真的付出了很多,说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可是父母却也真的在情感上忽视了孩子。



2.

那些被冷漠对待的孩子,长大了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这源于人类在远古时代,必须群居生活才能抵御野兽,与别人一起抱团取暖、互相保护,使人感到安全。


孩子的安全感,更需要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取,需要感受到“有人和我在一起”。


我们可以理解为,孩子的世界是没有镜子的,父母就是孩子的“镜映”。父母冲孩子笑,孩子就笑,因为他们的“镜子”里,看到的是温暖,是被看见。



父母对孩子冷漠,孩子会恐惧,会自我怀疑,他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被爱。


长大后,一个人会不断重复童年令人沮丧的经历。生活中遇到对他们冷漠相对的人,不管是不是他们的问题,不管别人的冷漠是不是冲他们,他们都会回到紧张、自责的模式。


就像一座孤岛一样,自己走不出,别人进不来。


这些孩子会长大,会成人,甚至会成为世俗眼中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心里的痛,丝毫不能被名利所掩盖。


写下15000字长文控诉父母的北大学子王猛,他的确是别人眼中的优秀学子,可是他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父母对他感受的忽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他说:小时候穿什么衣服,都要按照妈妈的审美。即使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全班都穿短裤,妈妈也要求他必须穿长裤。


“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明明可以上更好的学校,父母却以我受不了当地竞争,251中会培养我为名,强迫我上了另一所中学。”



王猛说很感谢毕业季中帮他的师姐们,父母却说:“你整天那副气哼哼的样子,你瞧你认可过谁,你觉得谁对你好过?”

 

父亲狰狞的表情一直在灼伤他的内心,他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是否配得上成功?



像王猛一样,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都会带着类似的伤疤:


他们总是有莫大的空虚感,即使什么都有,却总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


他们恐惧依赖任何人,不愿意大费周章地寻求帮助;


夸大自己的弱点,淡化自己的优势,总是不切实际地自我评价;


充满负罪感和羞耻感,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


难以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不能正常倾诉自己的情感。




的确,只要有吃有喝,孩子都能长大,可是他们内在的小孩,却每天都在哭泣。



3.

那些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


被不友好对待的孩子,心里一定都想过一句话:等我当了父母,我一定不会像我爸妈这样。


但是等我们真正成为父母,才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真的微妙而又难以控制。


恐惧与自恋,是多数为人父母难以克制的情感。



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婚姻关系会很危险(点击)


①恐惧,是保证自己与孩子紧密联结


就像你拥有了一个很可爱的娃娃,我们给她穿衣服,梳头发,还能喂她吃你喜欢的食物。你还能带着她到处玩,她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着你。


多好啊!孩子完美地满足了我们的依恋需求。


可是如果有一天,她长大了,有自主能力了。告诉你:我不穿你选的衣服,我不吃你选的食物,我想跟我的朋友去玩,我要离开家里去远方。


这时,父母是有挫败感的。为了能更好地操控孩子,为了让孩子继续满足自己的需求,便只能用控制或者冷漠的方式,逼孩子紧紧依附自己。


②自恋,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父母起诉22岁女儿拒养2岁弟弟。


法院判决的结果是,父母胜诉,22岁的姐姐有义务抚养弟弟。


这则新闻一出,网络一片哗然:父母怎么可以漠视姐姐的心理,让刚刚成年的她,就给弟弟当妈?



为什么这么多网友表示出异议,因为孩子明明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对孩子没有绝对的处置权。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需求,他们不是任人摆布的洋娃娃,事情的发展不应如此。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说:自恋型的父母只喜欢聆听自己的声音,他们永远高高在上,对他人指点江山,颐指气使,在家庭中,是一副君临天下的模样。


他们希望孩子是完美的化身,不仅不能让自己丢脸,还要让孩子如自己所愿。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是父母漠视的产物,也是自恋型父母养育的结果。



4.

情感忽视,是代代相传的伤害


那些给予孩子精神暴力,情感忽视的父母,内心是不成熟的。世界上有很多有问题、有创伤的人,这些人也会成为父母。


“精神虐待”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曾经被“虐待”的孩子。


电影《无爱可诉》中,小男孩阿廖沙生活在一个非常冷漠的家庭,12岁的他正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父母离婚,没有人想要他。



有一天早上,妈妈做了阿廖沙不喜欢吃的早餐,自己站在一边玩手机,刷社交网站,一点都没有看到阿廖沙偷偷流下的眼泪。


也是那一天,阿廖沙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过。最后,警方找到了他的尸体。



没有人知道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但是,父母的问题也确实解决了,不用纠结“拖油瓶”的问题了。


然后呢?父母的新生活,依然充满了冷漠。


爸爸非常厌烦情人生的儿子,孩子哭的时候,就直接丢进婴儿车。



妈妈也继续刷着手机,与情人没有情感沟通。

他们是冷漠的父母,同时,他们也是被冷漠对待的孩子。


阿廖沙的外婆是个非常强势又冷漠的人,对女儿很严厉并且充满嘲讽。当初阿廖沙父母的结合,也是因为阿廖沙的妈妈想要逃脱自己妈妈的控制。



从小在无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为了无爱家庭的父母。


人的安全感源于熟悉,而父母的潜意识里喜欢让孩子也过“熟悉”的生活,也就是重复自己的童年。


把孩子变成最理解自己痛苦的人,父母也就获得了满足。



5.

为人父母,不要太“任性”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在中国想要做皇帝太简单了,生个孩子就行了。


因为给予孩子尊重是很难的,尊重孩子就意味着克制自己,居高临下的支配感,才更加轻松。


可正是因为如此,父母才不应该太“任性”,不能按照自己的“默认设置”教育孩子。




《被忽视的孩子》中指出自我关怀的黄金法则,我们要自我疗愈,也要在疗愈中看见孩子的需求。


①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自己。拒绝自己内心尖酸刻薄的声音,当想要自我否定的时候,试着去打败心里那个否定你的“小人儿”。


②察觉到破坏性的自我愤怒,察觉自己想要愤怒,想要对孩子的愤怒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原因。


③像安慰别人一样安慰自己,如果别人总是喜欢向我们倾诉,觉得你充满同情和关怀,那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


④培养内心坚定而有爱的声音,像理想父母一样,安慰自己,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⑤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可以犯错,可以不完美。


相信自己,你可以变成一个全新的你,变成一个全新的父母。


你越关心自己,越爱自己,越重视自己,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从来都不是一种罪过;每一个孩子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从来无须怀疑!精神分析被称为“育儿学”,它不会教你怎么“管”孩子,因为孩子管不住,它只会教你如何和孩子打交道,可以让孩子变得健康。


如果你也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精神分析初级学习营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22期开启报名含“曾”量100%的65集视频观看已开放
(即买即学,长期回看)19节直播课12.17开课
新增5场现场答疑(曾奇峰、付丽娟、徐倩、张聪、李亚老师)

长按扫码,下方领券优惠报名长按扫码可查看课程详情

👇👇


编辑:Rainie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3.5亿热搜戳破: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婚姻关系会很危险

2.“原来我不重要”——是多少成年人隐秘的伤口 |漫画

3.千万不要跟学霸妈妈聊天

4.“小丈夫”:你恨的人,是你最隐秘的伤痛

5.“离不开又过不好”,是什么正在撕扯年轻人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