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元宵佳节,
佛山人有一项重要活动——行通济
。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出动,从白天到夜幕,由北到南浩浩荡荡地走过位于禅城的通济桥,祈求新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行通济盛事每年都吸引过百万人次参与,堪称本地民俗“顶流”。作为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文化名片,“行通济”可不是简简单单地走一走,而是要带上“好意头”、从头走至尾,走向新一年的平安顺遂。
“行通济”有什么典故,当中蕴含哪些祈愿,有哪些好意头?一起来数数行通济的“正确姿势”
。
通济桥牌坊。/资料图
据史料记载,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由北往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这说明,从古时起,佛山人行通济,最大的特色就是
要带上风车、花灯和生菜等吉祥物
。
“行通济”主题画作。/资料图
到了现代,人们行通济也照样会带上这些叠加好运的“装备”:
风车象征着“时来运转”“一帆风顺”;生菜又叫作“胜意菜”,行完通济,买棵生菜带回家,寓意“万事胜意”“引财归家”
。
古时候,行通济的时间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10时(亥时)结束。
不过,到了现代,随着行通济活动的规模扩大,元宵节前后都会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参与行通济。
人们提着生菜、拿着风
车过
桥,行通济现场热
闹非凡。/资料图
今年,
行通济民俗活动将于2月11-13日(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举行
,佛山还将举行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巡游活动,组织各界人士依循传统民俗一起走过通济桥,全面展现佛山“向上向善”的城市气质。
古代的通济桥,上下桥的台阶竟然是不对称的。上桥时是九级台阶,下桥时却有十三级台阶。这便是
通济桥蕴含的“九出十三归”吉祥寓意
。
旧通济桥。/资料图
通济桥现状。/资料图
据说,“九出十三归”是源自佛山早期典当行业,指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要以十三元赎回。后来,演变成以九成本金、争取十三成收益之意,
代表着生意兴隆的好意头
。
新旧通济桥对比图。/资料图
佛山重修通济桥时,为了安全,用防滑条代替石阶、仍保留着“九出十三归”的台阶数。
因此,行通济的行走方向也有讲究,
必须是从北向南,不走回头路,代表行运一条龙
。
往年行通济现场。/资料图
以前,佛山坊间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行通济,一走要走三年”。不过,不少民俗研究者都表示,这个说法并未见有史书记载。因此,
在佛山人心中,行通济就是为新年讨个好意头,无论走一年还是年年走,皆能祈求生活幸福安康
。
部分市民有行通济投掷硬币的习惯。但有民俗专家认为,
钱币为“财”,如果把“财”抛走、怎么会有好意头呢?
不如把硬币捐作慈善用途,既能够满足市民投钱币祈求财运福运的心理,又能将这些钱用在有需要的困难人士身上,既求福又做善事,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