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战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在台湾海峡、台岛北部、南部、以东开展“联合利剑-2024B”演习。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谋“独”行径的强力震慑,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当必要行动。
演习照例是无预警的冷启动。解放军已经在2022年佩洛西窜访后的“八月大演习”和今年5月的“联合利剑2024A”里,展现过多兵种大部队无预警冷启动的能力,所以也不必再对此惊讶了。
东部战区还公布了演习区域,包括海峡方向两个区域,台岛北方一个区域,太平洋方向两个区域,台岛西南方一个区域。
联合利剑2024B的演习区域
再对比“八月大演习”、“联合利剑2024A”、“联合利剑2024B”的演习区域,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八月大演习”、“联合利剑2024A”、“联合利剑2024B”的演习区域对比
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演习区域是完全重叠的。重叠度最大的是高雄外海的台岛西南方向,其次是台北外海的台岛北方/西北方向。花莲外海在“联合利剑2024A/B”中基本完全重叠,但在“八月大演习”里没有直接覆盖。
这就是说,“联合利剑2024B”的演练重点,与“八月大演习”或者“联合利剑2024A”都不同。这既有对赖清德滥放“独味”的反应,也有对台战略思维不断演进的因素。
笔者在《本次演习,和2022年8月的有什么不同》一文中分析“联合利剑2024A”时曾提到:
“八月大演习可以说是以登为主、以打为辅的思路,封锁是比较次要的辅助手段,反映的是速战速决、力图避免外敌介入干扰的大思路和敌强我弱的基本认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敌”包括美日台。光算台军的话,解放军早就拥有压倒性优势了。
当前大演习(“联合利剑2024A”)则不同,这是打封结合、敌弱我强的思路,直接登陆则是关键时候的补刀。”
在“联合利剑2024B”中,对台岛上主要城市、基地的针对性更强,六大演习区域直接面对台北、基隆、花莲、台南、高雄、台中。这也是打封结合、登陆补刀,但与“联合利剑2024A”又有所不同。
台岛军事战略依然有直接登陆(“登”)、火力打击(“打”)、离岸封锁(“封”)三条主要思路。
“联合利剑2024B”既可以“以登为主”,也可以“以打为主”。
“登”的要点在于直捣龙门、一击夺命。台北、高雄是岛上最大、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台中是中部重镇,基隆是北方要港,花莲和台南不仅是东海岸重要城市,也是岛上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台中、新竹的基地已经差不多等于“白送”了。
可以说,这六个城市一旦登陆占领,岛上就基本打完了,剩下的就是清剿和重建。
当然有人会指出,打是容易的,治理才是难的。
原则上说起来没错,但不宜把美国在历次战争中深陷泥潭的例子搬到这里来。
不管是越南战争还是反恐战争,美国都是在投机,试图用较小的力量剪除敌对势力对“美国治下世界秩序”(Pax Americana)的边际影响。在越南战争时代,美国要剪除的是苏联和中国“共产主义多米诺骨牌”的影响;在反恐战争时代,美国要剪除的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影响。实际上,剪除敌对影响只是扩大帝国包围圈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要将对手包围进小院深巷。
问题是,这些都是美国的次要战略方向。在越南战争时代,美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中欧,主要敌人是苏联。在反恐战争时代,美国曾经没有主要战略方向,处在拔剑四顾两茫茫的“无敌”状态,但很快发现崛起中的中国成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因此亚太成为主要战略方向。
因为是次要战略方向,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资源的投入上总是“三心二意”。但越是“三心二意”,越是久拖不决,最终成为政治、军事、经济资源的黑洞。也正是如此,导致美国在占领区永远是越治理,麻烦越大。
台湾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台湾不是中国的战略方向,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不存在“三心二意”,只有全心全意。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会以最大热情和最大资源投入。
解放台湾后,治理的挑战肯定会有,但没有治理不好的事。
但是,“联合利剑2024B”的六把利剑也可以是“打”而不是“登”,这或许是东部战区演练中“要港要域封控”的含义。
曾经有一个时候,美台热衷于计算需要多少枚东风-15才能有效封闭一条跑道。如果圆概率误差在300米级,自然需要“弹如雨下”才能保证有几枚导弹真正落在跑道上。但随着“北斗”中段修正和雷达末端制导后,命中精度已经足够打点目标,也使得这样的计算失去了意义。
巡航导弹的作用与弹道导弹相似,同样威力巨大,发射准备时间短,但拦截不易是因为利用雷达盲区的贴地机动飞行,命中精度则比弹道导弹还高,动辄达到米级。
然后出现了远火,远火既有无制导火箭弹,也有制导火箭弹,这让解放军的射程从勉强能达到“岸到岸”到足以覆盖岛上大部分面积。
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远火都曾经是解放军主要的跨海峡打击选择,但现在不同了。
歼轰-7是中国空军第一种真正有效的空中打击平台,强-5更多是有用的尝试,而不是有效的空中打击平台。但歼-16彻底改变了中国空中打击力量,不仅载弹量大、航程远,还有自护航能力,甚至在不用作空中打击的时候,用作防空制空也很给力。
歼-10也有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同级的F-16构成西方的空中打击主力,包括美国空军。与歼-16相对应的F-15E在美国和以色列空军中是作为高端战术打击力量使用的,在其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卡塔尔等)则被作为高端空优战斗机使用。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也在发威。
东部战区的消息指出,“辽宁”号航母编队正在台岛以东海空域机动,与陆海空火兵力进行舰机协同、联合制空、对海对陆打击等科目演练,重点检验内线外线一体联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只要需要,舰载战斗机甚至可以在“辽宁”号和大陆基地之间穿梭行动,往返轰炸台岛,尤其是相对远离大陆的花莲、台东。
打击需要威力够大、精度够高、吨位够量,否则敲山也震不到虎。
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可以用于第一波打击,造成广泛的节点失能;远火可以打击更大范围数量的目标;但两者都难以做到火力的持续性。远火的低成本是相对的,并非真可以量大管饱。空中打击力量可以持续地精确投送重磅炸弹,使持久火力成为可能,并最终积累起不可逆、不可修复的打击。
即使导弹、远火发达了,战斗轰炸机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出手大方”的美国空军舍得用巡航导弹炸帐篷,就是为了在第一时间突袭打掉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指挥体系。后面需要“走量”的空中打击还是靠飞机丢炸弹,打台湾更是这样。
无人机和巡飞弹是乌克兰战争中出现的新维度。
中空长航时(MALE)无人机不仅在情报收集-监视-侦察(ISR)方面有大用,还可以察打一体,对敌人冒头即打。问题是,MALE无人机起飞重量有限,只能携带少量轻型弹药,零打碎敲很有效,尤其是忽隐忽现的点目标,对大量目标或者硬目标就不大给力。
巡飞弹是另一个问题,这好比是一次性使用的自杀无人机或者说“穷人的巡航导弹”。其最大的好处是远距离、大威力、高精度、低成本,缺点则是飞行时间长、容易被拦截。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无人机超级大国,无人机和巡飞弹方面的技术和数量是不用怀疑的。
从缺乏跨越海峡打击手段,到突然拥有“太多”选择,这是“富有的烦恼”。
要解除烦恼,需要从各种手段的特点入手。比如说,战斗轰炸机适合用于打击高敏感目标;远火适合用于“补刀”高时敏性目标;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适合用于“补刀”依然高度设防的点目标;察打一体无人机适合用于分散、零星、忽隐忽现、相对不设防的点目标;巡飞弹则适合用于低敏感、低时敏的广泛打击。
根据风险、敏感度、时敏性等维度,对各种武器的使用场景进行综合分析,这也需要在演练中通过实践进一步把握。
当然,许多战争的例子都说明了光靠打击还是不能确保敌人投降,最后解决还是靠短兵相接。
在台岛,“打”可以和“登”相结合,也可以和“封”相结合。
“联合利剑2024B”没有特意演练“封”。把“八月大演习”、“联合利剑2024A”和“联合利剑2024B”的演习区连起来,基本整个台岛差不多就被封死了。解放军完全有实力把这些演习区“全要”,而不是只能从中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