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旅游
凤凰网旅游每天为你推送资深旅游编辑,全球旅行及生活方式达人亲身体验后的旅行分享、实用指南,带你了解不同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极致旅行体验,尽在凤凰网旅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旅游

当“日光城”不再有日光 行走在雪域拉萨的人们在这些深夜食堂里寻找温暖 | 赏味

凤凰网旅游  · 公众号  · 旅游  · 2018-10-19 22: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西藏拉萨,在海拔 3650 米的雪域高原上建起的一座城,为旅行者和朝圣者开启一处天堂,打造一域魂牵梦萦的乌托邦。人们总说,沧海到了这里便化作冰峰,圣洁的雪山便在此处朝拜太阳。全年日照时间 3000 小时以上,为拉萨赢得了“日光城”的美誉,也成就了沐浴在暖阳之下的雪域明珠。


但当黑夜降临,失去了日光的“日光城”即刻便换上了另一种姿态。地处高原,拉萨昼夜温差大,太阳下山后的夜晚显得格外清冷,这里似乎比其他城市更渴望夜间的温暖吃食,往来食客也更愿意在夜幕中的食肆档铺留下一段温情回忆。 今夜,就跟随凤凰网旅游,一同赏味“日光城”里的夜间美味、品读背后的传奇故事。


文:次旦卓玛、方向的向

早餐补益身体,宵夜补益灵魂。如果早点是都市快节奏里难能可贵的仪式感,那么宵夜则解放着一日辛劳过后的疲惫。庆幸的是,每个城市的深夜里,总有几家供人安心赏味的深夜食堂,在黑黢黢的角落亮起一盏暖灯。小馆里的老板大多经历些故事,回归平淡后安心于锅灶烟火间,等待街头觅食的夜游神,用镬气的食物抚慰其肠胃、安稳其心神,见证夜色里的百味人生。


继去年冬日的城市早点故事,凤凰网旅游赏味在这个夏夜推出“宵夜里的中国”系列,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各个城市灯光摇曳、火焰飞腾的食肆排挡、街角小铺,寻找有故事的美味掌门人,在深夜食堂里畅享人间烟火,品味人生里的千滋百味。


拥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西藏,像是一块磁铁,吸引着人们前去朝圣膜拜。而在“日光城”拉萨,比起白天如织的人流,夜间的拉萨像是奔波了一天的旅人切换至休憩时刻,沉静又安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拉萨的夜晚总是来得更迟,当地的商铺餐馆却比其他省份更早结束营业。即便走到市中心繁华的大昭寺,也没了日间的喧闹。八廓街上早已不见三两游客,只有虔诚的信徒在街上一起一落地跪拜转经,木板摩擦石板路清脆的声音在夜间格外清晰,古老的巷道在煨桑炉升起的袅袅青烟里变得更加迷离。




走在这样的夜里,心下不免生出几分感慨,此时此景,若能在街边寻得一间食肆——热闹的欢乐场甚好,温馨的安乐窝亦佳——供应一口夜里落胃的吃食,便足以成就一趟完美的拉萨之行。虽没了别处夜生活的繁华,但在这座遍布着信仰、期待和传奇故事的圣域之城里,总有一些夜间营业的觅食地,不仅烹煮着美味佳肴,还深藏着往来过客的旅程和回忆。这些食肆总会在黄昏时分亮起门外一盏灯,接下来,便寻着这些光亮,一同走入高原之巅的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


2014 年,一部《深夜食堂》美食剧火遍网络,同年 8 月,一家名为“深夜食堂”的小店也在拉萨八廓街的小巷子开门营业。不起眼的店面,三张桌子填满整个厅堂,傍晚 19:00 报时钟响起,属于这家食堂的时间真正开始。与人们印象中的深夜小馆类似,食堂最早主打的招牌美食只一味鲅鱼饺子,因为食堂的主理人海怪来自山东,便把这道最拿手的家乡风味带来了高原。




早年作为“拉漂”留在了拉萨,之后与妻子小休一同经营这间小店,海怪和小休的故事几乎囊括了所有旅人心中梦想的情节。夫妻二人最早在豆瓣网站上,因一组西藏图片相识,恋爱之后曾是北漂,此后又辞职分开旅行,约定在终点冈仁波齐神山相聚。这以后,飘在拉萨的夫妻二人共同走过许多目的地,看了无数大美风光,最后决定在拉萨停留,经营起这样一间小小的深夜食肆,为同样来到拉萨的旅人送上一份夜间治愈的家常美味。




由于食堂经营着藏区外的美食,加上海怪夫妻的故事早已在“拉漂”的圈子里传开,店里的食客大多还是各地的旅人。拉萨的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闲暇时,海怪便会带着妻子,骑上摩托环球旅行。等到重回旺季,二人又返回拉萨,重新挂起店铺招牌,洒扫庭除,备酒备料,开门营业。



谈起为什么要经营一家餐厅,海怪会说:“因为拉萨的朋友需要温暖的宵夜……”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食堂里的食物虽谈不上惊艳,却是实打实的用心。夫妻二人共同寻找采买新鲜的食材,当天没用完的材料绝不留过夜。



主打的饺子是海怪妈妈的手艺,馅料实在新鲜,现调馅儿、现擀皮儿、现包煮,上桌后腾起扑鼻的热气能勾出无数馋虫。饺子撑着饱满的肚皮,个个闪着晶莹的亮光,一口咬下,紧实爽滑的鱼肉沁出鲜美的汤汁,还没来得及回味便能滑进肚里。对于来到拉萨旅行,经历了几番藏餐洗礼之后的旅人来说,这样一顿夜间美味有还魂的奇效。




不少来到深夜食堂的食客都成了店主的朋友,有时候会自己拎着食材进店,让后厨烹出一盘家常炒菜。若是碰上老板恰巧在市集采买,还能实时点单,让海怪买来想吃的食材回店里炒制。



正是因为老板特殊的经营风格和精彩的人生故事,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客人在夜间寻至此地。食客们或结伴同聚,或一人独品,抑或饶有兴致与店主攀谈。食堂门前一盏灯照亮了深夜幽静的八廓街,食物的香气在空气里环绕,在店里的袅袅暖意中,过客们来这里共享美味,也咀嚼着一出出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地址:拉萨城关区鲁固六巷五号


光明港琼甜茶馆


想要知道拉萨藏民享受生活的哲学,你应该在夜间体验一趟甜茶馆。


说起拉萨,眼前便要浮现起高原的雪山、青草,点缀于其间的喇嘛庙,纯净的天空下满腹心思都变得纯净而简单,来到拉萨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而在这座城市慢节奏的生活规律,也让当地人养成了每天必做的一件悠闲事——泡茶馆。




西藏各大城市、地区,甚至乡村,最常见的便是藏式茶馆。有人说如果八廓街是拉萨的心脏,那么茶就是拉萨的血脉,你无法想象在繁华的八廓街上,究竟开着多少间甜茶馆,更无法想象有多少人泡在甜茶馆里,因为它是拉萨最休闲,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方,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藏式茶馆如同当代的“龙门客栈”,各种身份的人汇聚于此。可以说,茶馆便是西藏最市井的地方,如果想要打探哪些新闻、八卦,首选的去处便是这里。如果你能听懂藏语,在这里泡上一天,绝对收获颇丰。


甜茶馆在西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上个世纪,茶馆以公社和合作社的形式存在 当时的茶馆大多起名为“向阳”、“跃进”、“愚公”、“光明” 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最值得一说的还是那家位于八廓街传奇的“光明港琼甜茶馆”。




它的名字是由茶客取的,由来也非常有意思,因为早期是一家两层楼茶馆,房子修得方方正正,在周围环境的衬托下,像是一只立起来的盒子,便用藏语取名为“港琼”,汉译即为小箱子。在当地藏民眼里,来这家茶馆泡至深夜也不散席,便是拉萨生活的惬意日常。


在这里工作了 17 年的经理边巴自豪地说:“从来没有哪个茶馆每天能供应近 600 壶的茶,为了回报客户,店里还特意把营业时间延长。”




谈起自己守护了十多年的茶馆,边巴就像是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我们茶馆最大的特色就是付钱方式,很有意思!”茶客一到座,就会从兜里掏出几元零钱放在桌上,倒茶的姑娘拎着热水壶来回巡视,每倒一次茶就自行从茶客的桌上收一次钱,有些记忆力好的倒茶站娘会在最后一次性“算总账”。如此一来一往的交易方式,淳朴有趣,“这是因为我们和客人之间彼此信任。”携伴而来的茶客也从不计较谁付得多或少,最后散场时,桌上剩下的钱通常会轮换着全部丢给一个人。边巴说,这样的付钱方式其实是当地茶馆的传统,只不过比起现代化的收银方式,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维系,“只有我们茶馆把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




西藏素有“圣洁雪域”的称号,生长于这片乐土,当地藏民大多有着乐天坦荡的胸怀,这方小小甜茶馆便如同一处庇护所,容纳四方来客。尤其在夜幕之下,迈进这间充满人情味的茶馆,共享一份热闹和温暖。无论是身份高低,其乐融融。除了茶客之外,时常有布施的僧人、乞讨的乞丐或是街头流浪的猫狗进店,耳边环绕着诵经或浅唱,配着杯里香醇的热饮,把整个夜晚衬得格外安详。




在西藏行走一圈,方能知道当地人究竟有多爱喝茶,无论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出行藏民们随身携着一壶热茶。可以让一众“老拉萨”在店里耗上一整晚,港琼茶馆自然也有留人的本事。店里的甜茶用红茶熬汁,加上新鲜的牛奶,调入甘甜的砂糖即成。从暖壶里倒出一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甜茶,肚子空空还能加一碗热气腾腾的藏面和饺子,便能舒坦地叫人不得不感叹:这就是生活。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藏医院路


牦牛酸奶坊


放眼九州大地,恐怕少有城市会将夜间生活寄托在一杯酸奶里。酸奶在藏地的历史已在千年之上,藏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之一“雪顿节”,就是以酸奶命名。作为藏族人每日的“桌上客”,酸奶算是全天候的美味小食,但在布达拉宫脚下这间酸奶坊,在夜中造访恐怕更有风味。




酸奶坊开在热闹的北京中路一侧,扎在众多门店之间不甚显眼,但要论起背后的故事,还颇有几分神秘的传奇色彩。酸奶坊的掌门人本是广东人,2007 年第一次来到西藏,只看了一眼,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接下来的故事像是一出编排的戏剧,老板来到布达拉宫,情不自禁地对着这座圣洁至美的宫殿许下心愿:“佛祖啊,如果可以让我一直留在拉萨该有多好啊。”话音将落,身旁便有一位藏民开口答了话:自己恰巧有一间临近的店铺想要出手,如果真心向往拉萨的生活,可以考虑接下这门生意。于是一切便顺理成章地发展,直到店主签下了店铺转让的合同,才恍然回神,确认自己经历的一切全是真实的故事,他在布达拉宫前不经意许下的愿望已然实现。




或许真是因为地处高原之上,拉近了人与天堂的距离,让上天听到了自己虔诚的心愿,店主决定用心经营这间小店,让所有来此歇脚的食客都能拥有与他同在西藏收获到的感动经历。店里主营西藏最常见的牦牛酸奶,沿袭千百年来传承下的藏式工艺,不用任何添加剂,仅用成品酸奶做为引子发酵,酿出雪域里特有的一味醇厚酸奶,随意原始的风格像极了高原特有的侠骨风范。



日夜与乳制品打交道,酸奶的味道和品质好不好,藏民只需看上一眼便知道。虽是当地的传统小食,随着时代变迁,藏式酸奶也在原生态的基础上生出许多变化。林芝人喜欢用新鲜的水果与酸奶共拌一道沙拉; 日喀则则喜欢为酸奶配上白朗熟成的青稞,成就 一道绝佳的饭后甜品; 藏北一带 ,人们会加入当地特有的人参果,红白搭配更添食欲;到了 拉萨 ,烘焙师将酸奶做成蛋糕,宴请四方客人,香飘街头巷尾……而牦牛酸奶坊则将藏区各地的变化囊括其中,还额外研发出更加多样的酸奶吃法,同时供应几道简单家常的饱肚主食,一间小小酸奶铺经营得有声有色。



酸奶坊毗邻布达拉宫,往来的食客形形色色。店主说,经营这间酸奶坊最大的幸事,便是在柜台后见证了许多故事:曾有青年男女在这里相识相恋;也有此前曾二人光顾,之后带着新添的宝宝三人重游的伴侣;当然也有人独自回到旧地,吃一份酸奶缅怀过去……




店内密密麻麻的照片墙,便是这些过客在此留下的痕迹,也成了酸奶坊独一无二的装潢。小店只在午后才开始营业,入夜之后,这些写满了故事的照片在灯光的映照下闪动着亮光,吸引夜游人走入店内共享一份舌尖上和回忆里的甜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拉萨,对于他们来说,酸奶坊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美食站,更像是这些故事的倾听者。”


地址:拉萨市城关区北京中路 41 号


觉得不错,请 点赞

转发吧! 有爱就要说出来~~


版权声明

本文由凤凰网旅游原创首发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后台,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想勾搭主页君,可以加我们私人号: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们还为你准备了更多目的地实用指南

回复以下 关键词 获取:


国内:西藏 | 北京 | 港澳 | 台湾 | 川渝 | 湖南 | 云南 | 江浙 | 东北 |内蒙古 | 新疆

| 福建 | 西沙 | 甘肃


国外:日本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新西兰 | 俄罗斯 | 东欧 | 中东 | 非洲 | 欧洲 | 大洋洲 | 南亚 | 韩国 | 朝鲜 | 南美 | 东南亚 | 以色列


编辑:向可卿

主编:许玥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凤凰网旅游

如果想获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资讯,可以下载我们客户端 凤凰新闻】 并订阅 【旅游】频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