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林小奇笔记  ·  马云再次现身 ·  10 小时前  
大江网  ·  马斯克寻求控制OpenAI?奥尔特曼:我们也 ... ·  22 小时前  
创业家  ·  卫哲: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就看两点 ·  2 天前  
创业家  ·  浙大天才,震惊全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卫视

微信变脸,数亿中国人集体刷屏,但是请别忘了他

凤凰卫视  · 公众号  ·  · 2017-09-28 17:00

正文

为了中国的科学发展,低调耕耘在科研一线;

他们用刻苦钻研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

他们不忘初心,贡献突出,撑起中国的科研脊梁。

这些人,才是我们更该去追逐的“明星”。



6年后被刷屏的开机画面

有位海归院士为它献出一生



25日打开微信,大家都被微信进入界面的变化惊艳了。

6年来,微信打开后的界面从未发生变化。

而25号这天,开机画面换成为了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画面。


非洲大陆

↓↓

中国


全球近 10亿人

打开手机微信app

看到的将是地球上的中国

而且, 这张图片的拍摄者是


“中国卫星”


当全国人民被这张图刷屏的时候

却不知道它背后的风云系列工程的奠基人


任新民


那个为这一刻奉献了一生的老人

最后一位 “航天四老”

才刚刚去世7个月


任新民,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工程奠基人。


2017年2月12日15时00分,“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中的最后一位航天巨星——任新民在北京走了,享年102岁。


(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也许,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

他的名字并不似他的 “伯乐” 钱学森

那样闻名遐迩

他的默默无闻正如他离世一样的安静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者

倾尽一生矗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丰碑


1935年,任新民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与同学合影(右二)。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15年,任新民生于安徽。 14岁秘密加入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外强侵略,社会动荡。16岁,他暗下决心,寄希望于科技救国。 然而,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都说那个年代的人生不逢时,可谁不承认乱世出英雄。

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前,一次任新民去拜访父亲的故交虞焕宗校长,却发现他已病逝。于是他去看望了老先生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女儿虞霜琴,后来,这位姑娘成为了任新民一生的妻子。


任新民和妻子虞霜琴。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 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实习结束后考取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 任新民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便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要知道,密西根大学在工程学领域拥有极强实力。2009年,美国最佳大学工程学排行中该校航空/太空/宇航工程都是位列前3位的。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留学。来源:学部工作局


1948年9月,33岁的任新民便成为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的讲师。 那是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用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

1949年他从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 毅然回国,参与中国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从运载火箭、弹道导弹,到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到如今刷屏的风云系列。他当时给出的理由是:“ 一个人只有扎根自己的祖国,才能成大事 ”。


任新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1952年,新中国首个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急需一批专家。任新民在接到电报邀请后“临危受命”,当即决定奔赴北国。



一封电报让他与航天结缘,与钱学森结识。 在谈及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的问题时,钱学森脱口而出:“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 这句话任新民记了一辈子。


1956年,钱学森着手的组建中国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调任为五院下属的六室主任。从此,任新民的一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任新民


任新民被誉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他四处奔走,上至国务院,下至国防科工委等各个部门,在中国气象局等用户的大力支持下,陈述各种支持国产化的理由,坚定要求支持我们的这支气象卫星队伍走下去,并 坚信凭国家的能力一定能够蹚出一条路来。 这是任新民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任新民在病床边为“长征五号”题写赠言。图片来源:中青在线


2003年10月15日,任新民目送着电视屏幕上“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只说了7个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那一年,他已88岁高龄。


“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他的名字不及钱学森、邓稼先甚至宇航员杨利伟般如雷贯耳。


任新民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倾尽一生矗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除了载人航天,他还领导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此后他先后担任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首颗气象卫星…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任新民的名字被一笔一划牢牢地刻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

他还有个浪漫的名字,周总理口中,他是 “中国放卫星的人”



可他却说(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向老科学家南仁东致敬!



9月25日是“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



10天前,“天眼”之父南仁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寻找外星生命,在别人眼中“当不得真”,南仁东却为此燃烧了最后20多年人生。



不是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他把一切看淡。



让我们向不懈追梦的老科学家南仁东致敬!





植物学家钟扬逝世

援藏16年收集4千万颗种子



9月25日,植物学家、复旦教授钟扬因车祸离世。



为盘点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他请缨到高原,16年间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千万颗种子。



他培养出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学博士。



他曾说" 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

让我们 送别这位“种子猎人”,向他致敬!





网红院士的最“美”办公桌



还记得那位坐高铁二等座,穿旧皮鞋聚精会神工作的78岁“高铁”院士刘先林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林小奇笔记  ·  马云再次现身
10 小时前
创业家  ·  浙大天才,震惊全球
2 天前
悦网美文日赏  ·  爱你就像爱生命
7 年前
银幕穿越者  ·  好莱坞大片如何拯救中国票房?
7 年前
冷兔  ·  一只越狱失败的小二哈!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