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是国际“拜占庭学”中后起的研究领域,同时又是中西交流史,尤其是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交流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相比以往对这一领域主要是资料性研究、专题性研究,该书堪称第一部通史性研究专著,其内容和观点至今仍属前沿,受到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颇具创新又不失严谨的学术态度、见微又宽宏的学术视野在本书中得以充分展现。
张绪山 著
2024年5月出版
本书是研究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通史性著作。
作者充分借鉴国际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从欧亚大陆交流的宏观视野,将中国与拜占庭两方面的主要史料置于共时性时空范围内互相参证,辅以相关实物与间接资料,采用校勘比对、多语言互证、音韵勘同等研究方法,打通其隔阂,在许多关键点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较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面貌;尤其是,作者重视对两帝国间中介族群角色的研究,使东西两大帝国交流关系的内涵更为丰富、充实,面目更为清晰、真切。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开拓性探索,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视野,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本次再版基本保持了第一版的原貌,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修改与补充,增补的三篇论文将有助于对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作者简介】
张绪山,1991—1998年留学希腊,先后就读于萨洛尼卡亚里士多德大学语言学院和艾奥尼纳大学历史考古学系,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人文学科)委员;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南开大学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外关系史和中世纪史的研究。著有《6—7世纪中国和拜占庭帝国关系》《史学管见集》《随缘求索录》,译有《封建社会》《国王神迹》《何为封建主义》等经典学术名著。
前言
第一编 拜占庭文献所见中国及其事物
第一章 科斯马斯中国闻纪
第二章 普罗可比和弥南德记载中的丝绸贸易
第三章 西摩卡塔所记中国历史风俗事物
第四章 拜占庭史料所见中国育蚕术之传入
第二编 中国史料所见拜占庭帝国事物
第五章 汉籍所见拜占庭帝国——名称、地理、历史与传说
第六章 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外交交往
第七章 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
第八章 我国境内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相关问题
第三编 中国-拜占庭关系中的中介族群
第九章 北方草原之路上的突厥-粟特人
第十章 中部丝绸之路上的萨珊波斯人
第十一章 南方海路上的各族群
参考文献
拜占庭帝国皇帝列表
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西摩卡塔史书所载中国风俗颇为斑驳,囊括南北朝至隋代中原诸王朝之各种风俗事物。如风俗之一是:“桃花石国从不受王位纷争之扰,因权威在国君家族中世袭。”此似指中原王朝的世袭制度,中原各代虽有王朝之兴亡更替,但某一王朝一旦建立,则为一家一姓之天下,皇位传递依血统进行。
以中国人的观点看来,此属妇孺皆知之常识,西摩卡塔提到这一点颇似怪异,但参之以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特点及他本人这一时期的经历,则不难理解。拜占庭帝国从建立之日起,就以一系列的宫廷政变而闻名。孟德斯鸠在研究罗马帝国历史时慨叹:“希腊(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不外是一连串的叛变、骚乱和背信弃义的行为而已。”黑格尔也说,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所昭示给我们的,乃是一幕幕各将领举兵造反,各皇帝被他们所迫或者中了廷臣的阴谋而致废黜去位,后妃或者和皇子篡杀,或者毒毙他们的君父……” 西摩卡塔所生活时代的政治动荡,最典型地体现了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看法:602年领兵驻守多瑙河下游防线的福卡斯(Phocas)发动兵变,杀害莫里斯皇帝;610年北非总督希拉克略又处死福卡斯,夺取皇位。这两次重大事变均为西摩卡塔所亲历,不能不对他的心灵产生影响。对于他这样身处统治阶层而对政治十分敏感的史官来说,与母邦政制迥异的他邦异族的政治风俗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其情形颇类似于近代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思想家惊讶和赞赏中国的贤人政治制度,也很类同于近代熟悉皇权制度的国人在国门开放之际敏感和惊讶于西方新异的民主政制。
西摩卡塔史书的中国风俗之二:“桃花石国盛行偶像崇拜,但有公正的法律,生活充满中庸的智慧。法律禁止男人佩戴金饰,虽然他们从规模巨大、利润丰厚的商业活动中获得大量金银财富。”这里的所谓“偶像崇拜”,是指佛教在中国的泛滥。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特别是4世纪以后,在中国境内的南北方都得到迅速发展。东晋有佛寺1768所,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侯景之乱后的陈朝有1232所。至南北朝末年,僧尼势力已蔚为大观。北齐有僧尼200万众,寺30 000所,周境内有寺10000所,僧尼100众,北方僧众达300万人;《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577年北齐亡时有20006 880人,北周大象年间(580—581年)有9009604人,北方人口总数约3000万,僧尼人数占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佛教盛行是南北朝时代的一大特色。
所谓桃花石国公正的法律和人民的哲性生活态度,是西方民族对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民族文明生活的基本认识,此前早已有类似的记载,如5世纪阿美尼亚人摩西(Moses Chorene)赞扬中国人为“富足文明之民族,性喜和平,可称为和平之友、生活之友” 。所谓桃花石国法律禁止男人佩戴金饰也符合中原实际。如南朝法令规定,纯金银器物为皇室禁物,为皇帝和后妃专用,王公大臣也不得使用;三品以下官员不得使用珍珠翡翠装饰器物;六品以下官员不得穿着绫、锦等衣物,不得以金装饰器物;八品以下官员不得穿着罗、纨、绮、縠等。
所谓桃花石国人“从规模巨大、利润丰厚的商业活动中获得大量金银财富”的报道,应系粟特人所提供。早在6世纪前期,杨衒之就在《洛阳伽蓝记》卷三中记载西域人到达洛阳经商的情况:“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南北朝末期,中原内地与西域交通重新开放,善于经商的粟特民族将活动范围拓展到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南北朝及隋代京都大邑的商业繁荣,他们是不能没有深刻印象的。在一个商业民族看来,中原王朝的强大必定与商业繁荣密不可分。
西摩卡塔记载中桃花石国的风俗之三,涉及上流社会盛行的一些习惯:“在桃花石城,国王的皇后妃子们乘金车出入,以牛挽车,饰以极昂贵的黄金、珠宝,极为奢华,牛的笼头也以镀金装饰。当朝临政的君主有700名妃子。桃花石国显贵们的妻妾乘坐银车。国王死,妃嫔剃发衣黑致哀终生;法律规定她们永远不能离开国王的墓陵。”以上诸内容涉及汉代至南北朝以来的社会风俗。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开通视频号啦!
欢迎点击下方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视频!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下设哲社、文史、政法和经管四个编辑室及威科项目组,主要承担文史哲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华当代学术辑要》、“大师文集”等为代表的多种学术译介和学术原创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