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因多计多收燃气费而备受关注的重庆燃气集团,近日再被曝收费异常。2月14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该企业未深刻汲取教训、整改不力,拟给予从重处罚——处罚金共计810万元。同时,成立专项工作组入驻该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
不到一年,重庆燃气集团因燃气收费异常问题再度被通报和处罚,这一幕让人错愕。从通报的表述看,“未深刻汲取教训,落实整改责任不到位,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推进不力”,其性质相当严重。而“抄表周期混乱、违规估抄错抄问题仍然频发、抄表力量配备不足”,可谓是问题重重,严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事实上,燃气供应作为基础民生服务行业,收费的准确、计量的公正,不仅仅关系到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关乎相关企业和政府的公信力,关乎民心安稳。对这个领域的任何乱象都该坚决“零容忍”,特别是对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依然“我行我素”的顽固乱象更该加倍严惩。
相对于上一次的处理结果,此次当地相关部门除了对企业开出高达810万元的罚金,还表示将成立专项工作组进驻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应该说,这体现了绝不姑息、彻查问题的严肃态度。
不过,结合之前的用户反馈情况,此事中仍有一些疑问和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也是后期专项整治有必要予以重点关注的。
首先,之前用户反映燃气收费异常的情况大多与更换智能表相关。或者说,异常情况多是在更换智能表后出现的。而上一次和此次的通报都强调了“未发现燃气表计量失准、换表导致气费上涨”等问题,主要原因都指向了抄表工作混乱。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若收费异常问题确实多是发生在更换智能表后,为何恰好是换表之后就出现了抄表乱象?更让外界存在疑问的是,更换智能表后,到底是人工抄表,还是自动抄表?
要知道,之前不少地方在动员用户配合换表时,都强调换表的好处之一就是,物联网表能够远程自动抄表,不再需要家中留人等待工作人员上门抄表。那么,这里面的工作流程到底是怎样的?若是自动抄表出现混乱,背后的原因到底何在?为何又会出现“违规估抄错抄”“高估预收”“错抄错录”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中还提出,去年4月指出该问题后,该企业陆续增加了抄表员607人,但抄表员队伍力量仍然不足。抄表员配备不足,与更换智能表有关吗?正常情况下,难道不是更换智能表后,可以减少抄表员的配备?
对于这里面的“反常”之处,相关企业和部门需要向社会给出更详细的说明解释。如此,才能更利于外界了解燃气收费流程,并对换表与收费异常之间的联系,有更准确的认识。
其次,先后两次处理通报都是在用户大规模反馈的基础之上。如这次通报指出,相关部门督促企业受理办结投诉举报7198件,入户核查1073户,分析企业数据2.4亿余条。
对于用户集中反馈,相关部门及时介入调查体现出了重视态度。但也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异常现象已经严重到大量用户集中“吐槽”之前,企业针对用户反馈的日常回应和问题纠偏能力又在哪里?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若收费异常如此严重的问题,要靠大量用户反映到监管部门那里才能获得重视,消费者的维权门槛是不是太高了?这样的企业,又如何体现服务意识和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由此可能暴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令人深思。这方面的短板到底如何弥补,当是后续专项整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关于燃气收费异常的民生反馈,不止出现在重庆一地。而由重庆燃气企业屡犯不改的做派看,各地都该举一反三,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打好“预防针”,并以“零容忍”的态度,及时回应消费者的关切。无论如何,燃气表计量要准,企业的责任心更不能失准。
撰稿 / 重舟(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