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中日两国对于海军建设的认知偏差?
一直以来,海军都是需要技术积累和人才底蕴的军种。
但在19世纪后期的清朝北洋舰队中,这些亘古不变的条例却遭到了严重挑战。
由于自身的傲慢,清军对于具备专业素养的外籍教官持抵触情绪,进而引发了灾难性的退化效果。以至于在战争开始之前,曾经盛气凌人的舰队就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了。
马江海战葬送了福建水师 也催生了北洋舰队
1885年,福建水师在马江海战中全军覆没。
清廷意识到自己的首阶段洋务运动遭遇挫败,转而以更大力度发展近代化的海军力量。当年10月,在李鸿章的倡议下,清廷设立海军衙门,开始操办筹建海军工作。
恰在此时,李鸿章命驻德公使李凤苞采购的定远与镇远两艘铁甲舰。两年后,随着从英国订购的致远、靖远以及在德国订购的来远、经远四舰回国,新的北洋水师正式成军。
清朝为前后7艘军舰花费800万两白银,并最终将舰队规模扩大到舰船25艘,官兵4000多人。
作为北洋舰队招牌的2艘 镇远级铁甲舰
作为当时亚洲地区数一数二的海上力量,北洋水师不仅派出大量人员留学英国,也直接招募了具备专业知识的洋教官负责维持舰队。
这也是过去的福建水师所没有的事情。在这些洋员之中,对北洋水师帮助最大的是英国人琅威理。他曾在英国海军中担任中校军官,是熟悉海军事务的干才。李鸿章聘任其为副提督北洋海军总查,负责北洋舰队的组织、教育和训练。他上任后也勤奋而治军有方,严格执行英国海军条令和操典,对早期北洋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他给北洋舰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1890年,北洋舰队南下避冻时发生的撤旗事件,就是是对琅威理的公然挑战和侮辱。决定撂了挑子走人之后,琅威理逢人便说在中国受辱经过。清朝方面也始终对这些外籍军官抱有敌意,再也找不到一位能实心任事的洋教头了。
由于没了琅威理的严格管束,骑兵军官出生的丁汝昌开始无力约束部下。
随着早先制定的条令和章程逐步作废,北洋舰队的纪律开始败坏,训练也迅速废弛。原本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除了提督本人之外,其余军官必须一律留宿船上,不允许在岸上建立公馆。但在琅威理走后,诸如方伯谦这类总兵就开始带头在岸上建设个人住宅。以至于到战争爆发前,每艘战舰上有半数船员留宿岸上。
曾经的严格训练,也变成了耍假把式的汇报演出。
为了追求效果,经常弄虚作假。舰队的炮术训练、阵法操演也全是走个过场。甚至为了浮夸自己的射击技术,更是会提前在目标位置安放炸药,让视察的上级为烟火表演而连连叫好。
北洋水师的 致远号与靖远号巡洋舰
每当舰队巡游南洋,都会停靠在香港等。
官兵竞相下船嫖妓赌博,毫无军人纪律可言。各船在航行时还不忘载客做运输生意,甚至利用军人的豁免权从高丽走私人参。
至于用来维持军舰机器运转的车油、煤炭经费,也常常被负责的管带克扣。由于机器擦拭不勤,致使零件损坏和大炮生锈。负责买煤的管带,账上记100吨煤炭,实则只买了20-30吨。在分给店里两成好处后,其余回扣的都进了自己腰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赶走琅威理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北洋舰队的惨淡结局。
作为对比,日本海军也聘请了英国军官英格斯上校培士兵。
日本皇室除了给予极高的薪酬,还封其为贵族,使洋教官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地位。在他的影响下,日本海军坚持走在英国指导下的道路。他们不仅使舰队保持着英格斯离开的面貌,而且更趋于完善了。
日本海军的出色发挥 源于日常的严格训练
在人员素质差距之外,中日两国对于军备的可持续发展态度也是截然不同。
19世纪后期,正好处于一个技术大爆炸时代,新的船型和工艺都层出不穷。很多造船技艺会在十年内就会被更新的技术取代,服役8年以上的军舰就开始面临全面落伍,超过10年的军舰也基本面临淘汰。但清朝却对于继续花钱感到没有必要。除了保持对现有军舰的维护外,基本上没有添置更新的装备。大部分人对于由欧洲引领的技术革新缺乏概念,只从单纯的吨位和火炮口径对比,幻想自身实力还非常强大。
反观对岸的日本,在海军的建设上从未有过一丝放松。
面对俄罗斯和清朝两大强敌,日本从1887年开始就竭尽财力,加速引进欧洲列强的新锐战舰。为了弥补陆海军庞大军费预算的不足,明治天皇削减宫内经费拿出内帑带头支持海军建设。在皇室的感召下,全国共计捐献海防金230万日元,倾尽财力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购买了先进的吉野号装甲巡洋舰。
由日本皇室带头捐款购买的 吉野号巡洋舰
从法国购买的 松岛号海防舰
在1889-1891年之间,又有严岛、松岛、桥立号陆续下水,大大提升了联合舰队的作战实力。
日本与清朝之间的海军实力对比,也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数年就发生了逆转。
到甲午战争爆时,联合舰队已经拥有各类舰艇52艘,吨位59106吨。至于故步自封的北洋水师,从1888年成军后就基本停止了装备的更新,在十多年时间里没有任何长进。
在后来发生的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在平均航速、舰龄、炮数上均占有优势,取得最后胜利也不应让人觉得意外。
黄海海战中的双方舰队 在各个层面都已拉开差距
甲午战争前后的双方经验对比,足以说明海军的建设存在一个漫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