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空间设计
中国第一设计微刊,专注分享家居、时尚、艺术、创意设计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苏州市场监管  ·  2024年民生项目巡礼⑥|家居空气质量检测惠民行动 ·  17 小时前  
始室  ·  首发 . Jessy Van Gorp ... ·  昨天  
始室  ·  首发 . Jessy Van Gorp ... ·  昨天  
微同城本地便民  ·  英国纱窗清洁剂,免拆免水洗,污垢自动掉下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空间设计

他把自己家一点一点改成茶馆,却成了茶人的圣地,李安还在他家拍了电影

空间设计  · 公众号  · 家居  · 2017-04-16 12:13

正文

中国第一设计微刊,专注「家居、时尚、艺术、创意」设计分享

本文转自:一人一城,

ID:yirenyicheng01

紫藤花闲闲地开,

它不急,

它懂这个城市的身世。

……



门口就是川流不息的大马路,两旁是高耸的现代化大楼,一栋90多岁的日式木质老房子——


紫藤庐就这样静静地开在这里,这和想象当中隐世的茶人圣地不太一样。


即使是专程而来的人,一不小心,也会错过。



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茶饕们总是乐此不疲爱往这儿钻。


喝茶?该是风雅讲究的事儿吧。


可这位茶界的大家却说,“ 最初对茶的了解,就是玩疯了玩累了拿起爷爷在桌上的茶壶猛灌。



而摆在他面前的,却只有一把梨形紫砂壶,两只形状不一样的小白瓷杯,没有公杯,粗粝的泡法和当时的喝茶方式一样。


最简单,也最畅快。



在外人看来,他是茶家、是作家李敖口中“天才洋溢的周渝”、是 德高望重的前辈…… 但在紫藤庐,周渝只是一个茶馆主人,静静地泡着茶看着人来来往往。



没有显著的标识,雕花铁门半开着,露出一丛绿竹,一架紫藤。



这间周父留下的紫藤庐 一开始可不是茶馆,原本就是周渝自己的家。


1981年以前,这里曾是日本人兴建的总督府官舍;也是周渝发起艺文活动的场所;曾经门彻夜不关,音乐舞蹈在这里兴荣,风流人物在这里聚集激昂慷慨。


紫藤庐生于台北,与台北知识分子一道经历追求民主化的艰辛,伴随着这座城市成长。


1981年,这里还是紫藤庐,是茶馆。



爱茶如周渝,他坐在自家的客厅,望着庭院喝茶,感受这周遭的气韵一点点地设计、整理出最舒适的空间环境,一点点地开放出来。



穿过窄小的前庭,踏上石板道, 石桌上的茶壶还残留着氤氲的热气,如今的紫藤庐一切都还是旧时光的模样。



阳光洒进池塘,

映着光线仿佛透明的锦鲤滑入水池庭院,

充满灵气。


三棵老紫藤缠绕交错着,一直蔓延到屋顶,满眼望去都是一片生意盎然。


紫藤花开的季节,院子的藤架上是一条条的紫色瀑布,小石板路、池子里都是飘落的紫色花瓣。



从热闹的马路上进来,和安静的花草树木打一照面,眼睛一亮,心也随之一静。


推开油漆落尽的木门,走进茶馆。



木质的桌椅泛着老旧的光泽,踩在地板上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茶馆的姑娘素裙布衣,微笑着自然应答着。



铁壶煮着水,茶烟缓缓升起,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氤氲成落地木格窗上深深浅浅的绿。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室内,更添了一番暖意。



一张长桌旁,

放着复古木椅。


还有日式的榻榻米,

有可席地的蒲草垫。


周渝时常爱淘一些民间的普通坛子,甚至喂鸡、喂猪的瓦罐来插花,在他眼里插花本就应该是很轻松自然地事儿。


于是你会看到桌角窗边的花,不刻意也不张扬,就像自然一样流进屋内。



喝茶让无感更加灵敏,茶人与每个存在的物发生对话着,置放一个老瓮、一些枯枝、一盆花、一张桌子、一块石头、一幅画……然后欣赏光影的变化,气息的流动。


茶一壶一壶地泡, 古琴、二胡、琵琶……周渝 顺着音乐一杯一杯地喝,他挑的音乐,都能扣人心弦。



茶馆内的一角,

是一间透光的展室。

一片片半剖的竹子撑起透明的屋顶,

光线一格一格落在室内。


几十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学者出入紫藤庐,在这里接受美学熏陶。


年轻时候的李安把这儿当成《饮食男女》的片场; 龙应台为之奔走而保留下的“独此一家”;而陈文茜也说:“紫藤庐永远不属于胜利者,永远不属于喧嚣之地。”



紫藤庐是一个茶馆,但不仅是喝茶的地方,就连一本书、一个茶杯、一包茶叶甚至一个角落都在讲述着各自的故事。




在这里时光慢极了,慢得好像只有水壶里的水在慢慢流淌。



煮上一壶茶,

静静地翻阅一本书。


饿的时候,

有虽说不上精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