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财政部正式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其中,5月17日发行3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 5月24日发行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 6月14日发行5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付息方式为按半年付息。
50年超长期国债都来了,定位传家宝(虽然普通人买不了)。
之前我们在聊社融同比增速转负的时候聊,想要解决社融的问题不难,发债就行。
或许下一次见到社融同比增速转负,又要等十几年了...
现在真正值得关注的是,
债发出来的钱用到哪里去了。
如果依旧在银行金融系统里头空转,那人们的消费、企业的投资意愿还是起不来,国内经济依旧会处于‘躺平’状态。
如果这笔钱用到了能够投到未被满足的需求侧,经济能复苏,那么市场的春天也就来了。
●
Part 2.
今天和几位机构朋友讨论了下当前市场的现状。
观点较为中性的是:
把现在市场上股票分为三种,
一种是出海寻找新的增长曲线的,
一种是现金流充沛能够满足资金分红需求的,
一种是炒题材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观点较为偏激的是:
市场股票就两种,能给股东分红的和不同给股东分红的,前者会得到市场资金充分的追捧,后者会涨上去也会跌下来。
很直观了:
在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式下,最稀有的资产是分红类与成长类资产。
前者4-5%的股息率,在低利率时代当然值钱。
后者是国内成长类企业不断减少情况下,通过海外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资产。
放在5年前高股息类资产,会有人看得上吗?
放在5年前成长股遍地走的背景下,出海或许仅是一个分支罢了。
所以,当我们站在时代的视角下去看待当前的各类资产:
年化超3%的银行定期,如果真有,那必定是秒没。——高分红注定会被抱团。
成长股越来越稀少,注定也会被抱团。
往后看,如果当我们经济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
前者惧怕的是经济复苏后的加息,后者的‘竞争对手’多了,那自然就不稀缺了。
用一句话来概括:
资产是性价比是比较出来的,能理解这点,自然也就能够理解当前市场在演绎着什么了。
当然了,这里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既然资金的转向明确,为什么还需要去布局其他的资产。
这是配置的意义。
且不说那些高净值人群,在全世界各类资产的配置。
对于普通人来讲,配置意义是平衡风险的意义。
只有大概率正确的事,没有绝对正确的事。
股票类资产,终究是大波动资产。
若不去平衡其中的风险,大多数人其实是无法承担期间的波动的。
就以基金来讲,不是这几年谁知道这些公募基金能够亏得这么多呢?(这其实也是国内基金公司的问题)
当然了,我们可以选择以最稳妥的方式去保管自己的资产(银行定期)
但是在低利率时代,能不能跑赢通胀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所以,健康的资产状况一定是通过配置类的。
从上到下,皆是如此。
我一直以来,都在做一件事:
即便再确定也不会去压住一只股票,一只基金。
因为,认知有边界,风险是无边界的。
今天,我没有操作。
继续持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