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宏教授
团队联合
昆明理工大学
等高校,利用选区激光熔化(
SLM
)工艺的高冷却速率和高温度梯度特点,开发了一种含有高密度非平衡
ε-
马氏体相的细晶粒
Fe-18Mn
(
wt.%
)合金。与传统工艺如烧结、冷轧和锻造制造的大多数
Fe-30Mn
和
Fe-35Mn
合金相比,该合金具有更高的降解速率和更高的抗拉强度。另外,使用
Fe-18Mn
预合金粉末制备了无裂纹的
SLMed Fe-18Mn
合金。除
ε-
马氏体和
α-
铁素体外,还存在面心立方
γ-
奥氏体。由于
SLM
工艺的高冷却速率导致的晶粒细化(几百纳米尺度)将导致
Fe-18Mn
合金的
SFE
略有增加。研究了热处理对
SLMed Fe-18Mn
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变形机理。
650℃
退火后(表示为
HT650
试样),
γ
相在
α
相附近出现更均匀的回复,屈服强度得到提高,满足了承载骨科材料的基本力学支撑要求。此外,
HT650
的晶粒尺寸与建造样品相比变化不明显,这提供了过量的吉布斯自由能,导致
SFE
增加,从而导致多种顺序激活的变形机制。更重要的是,
TRIP
、
TWIP
和多相效应使热处理后的
Fe-18Mn
合金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率和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塑性。通过多种变形机制,证明了
SLM
制备的多相
Fe-Mn
合金具有优异的加工硬化能力,保证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力学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促进稳定植入的铁基可生物降解合金在骨科中的应用。
主要实验成果
图
1b
中的加工硬化速率(
WHR
)
-
真应变曲线显示了建造和热处理样品的加工硬化能力。
HT850
和
HT1050
样品的加工硬化能力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建造和
HT650
样品在宽的应变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加工硬化。
HT650
样品卓越的加工硬化能力保证了植入时的承载稳定性。经热处理的
SLM
成形
Fe-18Mn
合金适用于生物可降解的骨科植入物。作者揭示了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量化了其相变组织对力学强化的影响。在初始变形阶段(屈服后不久),高加工硬化率是由固有的
SFs
、退火孪晶和多相复合效应引起的。在应变为
1%
左右马氏体转变开始时,加工硬化是由转变的
ε
相和
α′-
马氏体相的硬化共同引起的。随着变形的继续,加工硬化速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相变硬相的不断形成、
DTs
的形成以及
DT
与
SFs
的相互作用。在变形的最后阶段,加工硬化速率保持较宽的应变窗口,这是由于:
1
)高密度的
SFs
和
DTs
的形成;
2
)纳米
DTs
的细化;
3
)持续的
TRIP
效应(
γ→ε→α′
);
4
)软、硬相之间的协同变形;
5
)相干界面处高密度错配位错的积累。最终,
HT650
试样通过多种顺序变形机制实现了
~1GPa
的高
UTS
。
图
1 (a)(c)
建造和热处理样品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b)
建造样品、
HT650
、
HT850
、
HT1050
试样的加工硬化曲线;
(d)
HT650
试样与同类合金、
Mg
基合金和
Zn
基合金的力学性能比较
图
2 HT650
试样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机理示意图
图
3 HT650
三个相不同应变阶段的优化的
Williamson-Hall
线性关系
图
4 (a) HT650
试样不同相微应力与真应变的关系;
(b)
不同晶格平面微应变与真应变的关系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利用预合金粉末成功制备了无裂纹
Fe-18Mn
合金。对建造样品进行了各种简单退火处理,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和固溶退火,以进一步提高拉伸性能。最终获得了具有优异加工硬化性能的
Fe-Mn
合金。主要结论如下:
(
1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
YS
从
223 MPa
增加到
305 MPa, UTS
从
911 MPa
增加到
998 MPa
。而在
650℃
以上的退火温度,
HT850
和
HT1050
中板条马氏体的形成和粗化导致合金的
UTS
从
998 MPa
急剧下降到
599 MPa
,延伸率从
16.1%
急剧下降到
7.2%
。
(
2
)
HT650
的晶粒尺寸相比建造样品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软
α
相分布更加均匀,
YS
从
176 MPa
增加到
305 MPa
。
(
3
)适度的
SFE
(
~23.9 mJ/m
2
)使
HT650
试样呈现出多种顺序激活的变形机制(即
SFs
、纳米
DTs
和马氏体相变)。
HT650
样品的拉伸强度高达
~1GPa
,伸长率高达
16.1%
。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
SLM
和适当的热处理相结合可以引入各种非平衡缺陷,晶粒细化可以略微提高低
Mn
含量
Fe-Mn
合金的
SFE
。多相复合效应和多种变形机制诱导了优异的加工硬化能力,这为开发稳定植入的可生物降解铁基合金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关研究成果以
“
Achieving
exceptional
work-hardening capability of additively-manufactured
multiphase Fe-Mn alloys
via
multipl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
为题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上(
Volume 173
,
February 2024
,
Article number 103871
),论文第一作者来自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博士生
刘佩峰
,通讯作者为
吴宏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