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对峙已经持续了接近2个月,虽然印度减少了滞留在中国领土上的军队人数,但问题仍未能解决。
中国方面,该说的“软话”、“硬话”、“特别强硬的话”,基本上都说尽了。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等着《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甩出那句著名的“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最后通牒,然后狠狠地教训一下印度人。
常有读者问我:为什么最近中国边境上这么多事?从钓鱼岛到南沙,从中缅边境到中印边境,此外还有朝鲜、蒙古和日本,似乎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接着一波。
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战略目标和自我期许发生了变化。而边境上的事端,就是这些变化的“反馈”。
一、崛起
1949年之后,中国才真正成为一个政令统一的现代国家。在1979年之前,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人口大国,但却是一个闭关自守的经济弱国。
改革开放在前30多年,中国通过“资金、产能引进来”的方式,加入世界经济链条,成为世界工厂,启动了经济发展。再后来,通过城镇化的红利,迅速改善了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积累了大量财富。
高峰时,中国钢铁产量达到世界的一半,水泥产量达到全球的60%,大量传统产业的产能出现了过剩。
也就是说,在2014年前后,中国基本上走完了“大国复兴”的第一个阶段,需要切换到第二个阶段——资金、产能走出去,实现中国利益的全球化。
“二战之前”,大国崛起进入第二阶段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战争
——因为新兴的大国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更多的生产资料来源地。这时候,就需要对殖民地进行重新瓜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更早的“英国西班牙大海战”、“北美殖民地战争”、“美西战争”都是在这个逻辑下爆发的。
“二战后”,有了联合国、WTO和IMF,以及美国为核心的“世界警察团队”(G7),各国“随便打人”的权力被美国收缴了。“打人”变成了美国或者是G7的专利,不听话的国家,比如伊拉克、利比亚都吃了大亏。
就连俄罗斯,现在也成为笼中虎,所能反抗、争夺、谈判的只有“笼子的大小”而已。至于那些脱离控制的“加盟共和国”,即便是纷纷投入北约的怀抱,俄罗斯也只能默默接受而已。
“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细细品味这句来自俄罗斯的“硬话”,你会发现其中50%是豪迈,50%是悲凉。
如何实现“中国利益的全球化”?当然只能在现有国际秩序下,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欧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高铁走出去”等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上图:中国在海外拿下的部分港口。
为此,中国在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以及马六甲海峡、红海、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交通要道,通过合作建港的方式全面布局。此前,我在专栏里多次提到,中国正在构建“全球港链”,以打破冷战时期的“多重岛链”,实现“中国利益全球化”。
中国利益全球化,必然需要改变中国的外交、军事战略。因为你的钱和人出去了,安全需要维护。从亚丁湾护航开始,中国逐步改变了小平时代“韬光养晦”的战略。其标志性事件包括:中国改造辽宁舰,开始成为航母国家;2014年前后,中国在南沙岛礁填海造地,修建了多条飞机跑道;此外,中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也日益强势。
总之,2014年是个转折点。
二、制衡
美国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将重塑全球地缘政治。但是,拉登插了“一杠子”。
等拉登被击毙,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美国回头一看,被震惊了:中国已经在GDP上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击毙拉登6个月后,奥巴马宣布美国“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出笼。
所谓“再平衡”,意思是说: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的缺位(打反恐战争),亚太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中国太强势了。现在,美国重返亚太,利用周边国家牵制中国,让亚太“恢复原有的秩序”。
2014年为什么重要?
因为在那一年,欧盟、北约的持续东扩,终于让俄罗斯忍无可忍,在乌克兰“选边站”问题上毅然出手。最后,从乌克兰拿回了历史上属于俄罗斯的、极具战略价值的克里米亚半岛。而中国,利用这个战略机会,在南沙启动了填海造地。
这两件事,都深深刺激了美国,让美国耿耿于怀。
在美国人眼中,俄罗斯是一个日益衰落的大国,10年之后将完全不是威胁,这个国家得益于资源、毁于资源。
至于中国,就完全不同。中国的经济结构、民风和人口规模,都让美国深深感到压力
。在美国眼里,中国的复兴大业,就是重现“汉唐盛世、万国来朝”的景象,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这是美国越想越害怕的。
于是,美国对中国打两手牌:一方面,通过“接纳中国”,让中国在美国建立的秩序内行事,不要轻易另起炉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敲打中国,让中国崛起得慢一些,而且“学会”尊重老大。
中国边境上的“多事之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
三、印度牌
现在就连共和党的大多数议员都相信——是俄罗斯帮助特朗普击败了希拉里。所以,俄罗斯在美国大选的押注行为基本失效了。
本来,特朗普是希望对中国打“俄罗斯牌”的。
就像当年尼克松对苏联打“中国牌”一样。拉拢“老三”对付“老二”,是全球通行的“老大定律”。但这一次,特朗普玩砸了。现在,美国参众两院已经给特朗普在“美俄关系”上加上了一道“紧箍”——把美俄关系确定为敌对关系,如果特朗普改善对俄关系,需要通过参众两院的同意。
失去了俄罗斯这张牌,特朗普颇为失落。而中美贸易不平衡仍然在加剧,虽然有了“100天对话”,但成果不大;虽然人民币不断对美元升值,但效果仍然不大。最近甚至有传闻说:特朗普在考虑对中国开启贸易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就成为一张好牌。中国过于强大,菲律宾临阵倒戈,越南踌躇不前,日本是被阉割的国家,所以只能用印度了!
更何况,印度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接近,参众两院的议员们不会反对。
此次中印军事对峙,开始于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首次会晤特朗普之前9天,这难道是巧合吗?
从莫迪之行的成果看,也非常耐人寻味:在中印对峙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美国宣布把F-16战机(见上图)生产线转移到印度,同时出售给印度大量先进的军用无人机,同时还考虑把F-18战机生产线也搬到印度。
更要命的是,印度可以借机取得美国战机引擎和雷达的技术授权。日前,印度政府同时宣布:放宽多个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规定,同意外国在印度设立国防军工企业,可拥有100%的股权,且不须政府审查自动生效。
所以,此次莫迪挑起中印军事对峙,一方面源于国内政治需要(缓解废钞、税改带来的反对声浪),另一方面是给特朗普缴“投名状”,获得入伙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