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经常是拿起手机就抠字,想到哪儿算哪儿。所以,很多博文内容都是有问题的。这篇博文,就有一个关于“五季”的来源谬误——五季的来历,其实远远早于战国——或许上古就有了。因为商代出土的甲骨、青铜铭文中已经有了完备的天干历法。这个在网课中也讲过,不知道怎么,发微博的时候突然脑子就抽了,这里跟大家道个歉。就此更正,都别被我误导了
大概是前年,有学生在网课群提问:他之前在学校听课,以及在网上看某大师中医视频,加上在草民这里,关于五行对应四季时,遇到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黄帝内经》中明确讲到的“五季”之说,这个其实草民在网课中也详细讲解过,其来源是古历法之一,“纯天干历法”。
第二种,“土王于四时”;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又: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
第三种,是《内经》中提到的,一年分四季,每两季交替之间,都有十八天属于“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满不嗜食。(每两季之间取十八日,四季合计七十二日。)
其实这里的第一种,“五季之说”,它是有天文现象、历法、自然物候等等,作为证据背书的;
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时空模型,直接拿来用基本没有太大问题——比如理解五运六气的有关知识,就离不开这个模型。
但是,这个模型其实属于抽象于天文观的一种理论模型——为了对应五行学说,把上古历法“二分二至法”,强行拆分,变为五季。
这个五季,相当于在一个平面图上循环往复——它是二维的。
这种模型,如果要深究,其实是有点瑕疵的——它在同时表达季节与方位时,精确度是不够的。
但好在它足够直观,简洁明了,易于大多数人理解。
第二种理论堪称完美,因为它很好的对应了从古至今所有的历法、以及洛书河图、天文实测、物候现象;
但因为它是立体模型,所以理解它必须熟读经典,并且能够做到“心中有象”,所以它的传播严重受限,只能是小众学说。
但是能够理解这种学说的,自古都是高人——无论是在古文化的哪个领域。
第三种理论,我们明显可以从语录中看出来——这是人为设定的一种、试图通过算术来表达宇宙模型的一种说法;
因为我们在实际观测中,几乎不可能找到每两个季节中,存在十八天的这种天文现象,或者是自然物候。
第一种,是《黄帝内经》中明确讲到的“五季”之说,这个其实草民在网课中也详细讲解过,其来源是古历法之一,“纯天干历法”。
第二种,“土王于四时”;
《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又: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
第三种,是《内经》中提到的,一年分四季,每两季交替之间,都有十八天属于“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满不嗜食。(每两季之间取十八日,四季合计七十二日。)
其实这里的第一种,“五季之说”,它是有天文现象、历法、自然物候等等,作为证据背书的;
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时空模型,直接拿来用基本没有太大问题——比如理解五运六气的有关知识,就离不开这个模型。
但是,这个模型其实属于抽象于天文观的一种理论模型——为了对应五行学说,把上古历法“二分二至法”,强行拆分,变为五季。
这个五季,相当于在一个平面图上循环往复——它是二维的。
这种模型,如果要深究,其实是有点瑕疵的——它在同时表达季节与方位时,精确度是不够的。
但好在它足够直观,简洁明了,易于大多数人理解。
第二种理论堪称完美,因为它很好的对应了从古至今所有的历法、以及洛书河图、天文实测、物候现象;
但因为它是立体模型,所以理解它必须熟读经典,并且能够做到“心中有象”,所以它的传播严重受限,只能是小众学说。
但是能够理解这种学说的,自古都是高人——无论是在古文化的哪个领域。
第三种理论,我们明显可以从语录中看出来——这是人为设定的一种、试图通过算术来表达宇宙模型的一种说法;
因为我们在实际观测中,几乎不可能找到每两个季节中,存在十八天的这种天文现象,或者是自然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