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初代保健品巨头三株退出直销市场 ·  昨天  
罗辑思维  ·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认为创业导致死亡,这是对创业者的侮辱”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10-08 18:57

正文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016年10月5日晚,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在北京去世,享年44岁。

春雨,在面对着众多质疑,依然勇往直前,完成一轮又一轮融资,不断探索,只为改变中国目前的医疗模式。不敢相信创始人就此倒下,可见创业之路何其艰辛。有句话说的很好:这个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后发现世界变了。

究竟该如何正确反思这个时代的创业者?什么才是我们最应当警醒的?岛君梳理了创业圈人士对此事的深刻反思,希望能对你有裨益。

斯人已逝,墓地芳华,愿张锐一路走好。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槽边往事”创办人 和菜头

认为创业导致死亡,这是对创业者的侮辱


跑赢了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跑赢了也不意味着看到终点,跑赢了只是意味着赢得了继续跑的机会,你还得继续向前跑,这就是创业者的命运。 这一次,张锐在奔跑途中突然换了跑道,他跨过操场,越过围墙,掠过树梢,一路跑到白云之上和星辰之下的地方去了。

我不会因此呼吁创业者要保重身体,试图把创业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事实上, 我觉得创业正是驱散死亡阴影的方式之一。 人的一生里,总是在和生命的虚无感对抗,和逐渐逼近却又无法避免的死亡对抗。当一个人试图创造一点什么的时候,他就有机会赢取一个可以超越自己生命而存在的事物——哪怕是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大的抵抗。在每一天里,有无数人死在床上,死在街上,死在酒瓶边,死在医院里,却没有人会把寻常日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把死亡的原因归结为他们是普通人。 认为创业导致死亡,这是对创业者的侮辱,哪怕是打着关爱健康的旗号。 创业不是用健康向成功献祭,这等于是在说创业者的远见、判断、执行毫无价值。更何况创业者已经献祭了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亲情、安逸、稳定,只是为了交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生死不应该是路人可以谈论的事情。

我也不会用死亡本身为创业涂抹一层悲情,把自己扮做独向夕阳的孤胆英雄。每一个走上创业之路的人,都是自己决定如此,而且必须如此。创业和打一份工并没有多少不同,每天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上班族父母同样是生活中的英雄。用别人的不幸装扮自己,好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显露出非比寻常的气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说是鄙下,起码也算得上是冷血。创业者中有人猝死,矿工里也有人罹患职业病,等待着漫长的窒息。 死亡就是死亡,没有哪一种职业人的死亡更加高贵。职业就是职业,没有哪一种职业比另外一种职业更需要死亡作为荣耀。 无论是做什么,死亡对于亡者的亲族,亡者的同事,都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在死亡上加上再多的荣光,也无法驱散这种悲伤的万一。在每一个哀悼的时分,生者从来都不应该是主角,否则哪里有什么尊重可以言说?

万物有时,凡人皆有一死,创业者也不例外。对于生者来说,我们依然站在通往未来的黑暗海滩上,找寻着可以带着我们渡过汪洋的航船。 之所以我们能在黑暗中看到更远一点的景象,原因是有前人曾经在那个方向上做过一番探寻。这其中,包括亡者的贡献。 只是此刻,在他们曾经前进的方向上,已经空无一人,火炬坠地,人已远去。因此,我们要赞美他们曾经的努力,因为我们也因此蒙受福泽;我们更要缅怀他们远去的身影,因为我们也曾经并肩作战。

一个创业者死去,一颗流星划过夜空。

谨此悼念张锐,愿他安息。


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 童玮亮

他都有,可惜,还没越过山丘


这几年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李宗盛的《山丘》,唱出中年男人那种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

第一次和张锐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得知他刚确定第一笔融资,而且之前彼此也知道喜欢摇滚乐,就没再聊投资的事情,更多聊了他因为家庭而一直有的医疗理想,因为从业已久而略带失落的新闻理想,还有一堆曾经都喜欢的老摇滚乐手……理想这个东西是支撑创业的最基本因素,理想带来热情,能感染合伙人,同事,投资人,还有更多的用户,张锐身上就有这样强大的理想和热情。

后来去他768园子里的公司和边上他夫人开的西班牙餐厅单独聊过两次,每次都能知道创业不易,但他的坚持,对接下去规划的努力,尝试还有突破,热情但真诚,对每一步有憧憬也有对未知不确定的准备。能把公司做到这个规模,张锐的能力和执行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理想,有能力,有执行,在我看来是能成功的创业者必备条件, 他都有,可惜,还没越过山丘,壮志未酬,张锐兄弟先成为了不朽, 昨天听到消息后实在是震惊,然后放了Tom Waits和Leonard Cohen很长时间,都是第一次见面时候聊得很多的都很喜欢的老家伙……

从昨天到今天看到很多文字,关于张锐的去世以及创业,健康,甚至于投资人的逼迫……想说两点都是自己有感而发,并不是和张锐和他的投资人有什么关系:

一、其实创业真的就是挑战自我的极限,很难太难顺其自然,很多太多都是逆流而上,探索摸索厮杀出一条血路来的。 关于创业和猝死的关系和比例,我没有统计也很难有答案。但可滋泉创始人,当年被称为淘宝五虎将的吴立君,也是创业中脑血管突然出问题导致昏迷后一直没醒去世的。创业的确压力巨大,但很多职业其实也都是,包括我们投资一样。我个人对我投资的创业者建议如下,也给更多压力巨大的兄弟姐妹们参考: 1,每天保证6-7个小时以上睡眠,尽量不要超过晚上12点睡觉(最晚不要超过凌晨1点);2,每周运动2-3次(比较剧烈运动),多走路,压力太大有比较好适合自己的方式舒缓情绪(音乐,电影,阅读,倾诉...自己爱好);3,每年还是要体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创业的本钱,保重身体是创业者最基本要关注的事情。


二、创业源点和动力一定是创业者的理想去改变些什么,至少去做一些自己想去完成的事情,极少是投资人驱动的。 而拿了投资人的钱后,如果是盈利比较远的时候,估值越高后面的融资压力一定越大;除了天使投资人是用个人钱在投资,其他股权投资机构的钱都是有出资人的,大部分资金是有期限的,是对于出资人的一种理财方式,的确是利润和回报驱动的,但这个模式是可以投资出伟大的企业,美国大部分上市的互联网,IT相关的企业都是有机构投资者上市前参与投资的,比如不作恶的谷歌,CEO说善良比聪明更难的亚马逊。

创业者的压力和投资人的压力要尽量多交流沟通,大家在一个战壕,理想和现实之间一定有距离,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缩短这个距离,投资人其实往往是创业者最好的倾诉对象,是战友,兄弟。会有不同观点有摩擦都是正常的,就是需要多沟通交流,但最终基本还是创业者来决策的,投资人更多是副驾驶,是一个关键性的配角。创业者,投资者是在商业中不同的角色,我自己都参与过或参与中,美化或丑化我也能理解,都有个案可解释,但理性面对,我给身处其中的创业者建议是: 坦诚直接多沟通交流,尤其在有问题的时候,找上投资人一起来聊聊,可以是一起抗压面对问题挑战,也可以只是简单倾诉下就会好很多。

创业维艰,但风险投资支持下的创业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产物,是让创业者不用血淋淋赤裸裸的原始积累就可以利用资本去创造出改变这个世界的伟大企业,创业者投资人都是这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最后向张锐,吴立君这些战斗过的兄弟们致敬!世界因为你们而在改变着,我们会继续,世界会因为我们一起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优米网创始人 王利芬

创业真的是长跑,找自已喜欢的事慢慢做


创业是什么?是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这条路上,找了方向找需求,找了需求做产品,做产品就得找钱,找了钱得继续找人,找了人不合适还得继续再找人,人找来了产品做出来了得花钱找客户,客户来少了要再找大量客户,然后又需要找更多的钱扩大规模,然后管理又跟不上了又需要找人,然后找人然后找钱,然后找客户。如此循环往复中,创始人要回答无数来自投资人,合伙人,监管者,家人等各路人等的与业务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有聊和无聊的问题,回答到心力交瘁桑子嘶哑不想说话。 在所有的找人找钱找客户中,都是乙方,都在求人,甚至都要当孙子。

所以,各位想创业的朋友,想清楚了,你究竟要不要创业?这是一条真的难走的路,它剥夺了太多的原本应有生活的美好时刻, 特别是那些融资金额高看起来估值高的公司创始人,其内心的焦虑只有他们发绿的脸色、身体包藏着的各种疾病能丈量。 我曾经仔细地打量过一个几十人课堂的企业家,他们少有脸色正常的,他们内心的焦虑写在脸上,身体语言中,这些焦虑来自融资,来自竟争者的挖角,来自监管的恐慌,来自家庭的破裂,来自朋友和合伙人的反目,来自资金链的断裂,来自商业模式验证前的惊恐,来自巨头突然的商业合纵联横,总之,这是一批被外人羡慕的眼神包裹起来,他们以企业家的美誉出现在各个论坛和镁光灯中,但内心没有一刻安宁的人。

其实在今天,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差。 经济寒冬好像不会在近期变暖,上月某市将公司除税收之外的某某保障金突然提高并限期交完否则交滞纳金,作为民营企业的创业公司跟政府跟国企合作,人家说跟民营企业合作还是不放心,等等这些都在预示创业的环境在变坏,这个变坏中,最难过的人也就创始人,他们是一个公司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没有退路,退路就是死。

企业家是社会的脊梁,是和平时代的英雄,伟大的企业家是社会的财富,是岁月锤炼的奢侈品。普通人看他们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财富,他们实则过着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日子,他们的所谓成功和荣耀与他们内心的煎熬和翻刀尖的血泪生活完全成正比。要命的是,创业上路前其实没有一个人清楚创业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等大体知道了,其实这时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找了合伙人,因为投资人进来了,因为员工几百几千,因为无数的人在期待,创始人们只好带着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伤痛继续前行,然后在某一天心脏突然不工作,也就解脱了。

所以的所以,那些没退路的创始人们,创业真的是长跑,找自已喜欢的事慢慢做,不要让公司估值超高,不要招很多人,不要试图做出业绩给别人看证明自已有多牛,更不要让资本主宰了你,走出自已的节奏,让创业这条的确能提升自已的路走得慢一些,稍稍轻松一些。 即便这么说了,其实在产品的所谓关键时刻,在融资的所谓关键,在找大客户的所谓关键时刻,创始人一定把这些话忘记得跟没听过一样。

张锐,我的朋友,我知道你有多苦多累,我知道你上天堂休长假了。

我好感谢你曾经为我和我的团队花去的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那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好感激,因为你完全是在付出,基本上你不会从我和团队那里获取任何一点对你有用的东西,但你仍然那么认真地对待我,为了让我们听明白还拿起笔在白板上画,我为费掉你那两个小时的时间深深内疚,你那天的脸色已经很菜色了,你还不如去睡一觉呢,真的。

今天写下这些文字,悼念与我有过交集的创业者张锐,先送去我对你的祝福,对春雨医生的祝福!

让下图这朵荷花开放在你去天堂的路上,哪怕给你带去些许的愉悦。




岛君有话说

教创业者几招:如何休息?

虽说创业不等于“过劳死”,但好好爱自己,才是革命的最大本钱。没有好身体,还拿什么玩命?!

休息,并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科学的休息,更能让你在短暂的休整后重新焕发精神再出发。在焦虑不已、随时感觉前途莫测的时代,要想长久地跟这个世界死磕,休息、科学合理的休息也是一门必修课。

首先,来看看我们对休息有哪些误解。

一、脑力劳动者,补瞌睡对你没什么用

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这一天我要睡个好觉。我们的常识使得我们对疲劳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躺躺吧”。但这是一个陷阱。

睡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对睡眠不足或体力劳动者适用。

对体力劳动者来说,“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引起,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觉,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活动。

但如果你是坐办公室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连正常睡眠时间都达不到)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把神经放松下来。这样你可以理解为什么你周末两天不出门依旧无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后游泳半小时就神采奕奕。

二、不必停下来,只是换一下

既然睡觉不能帮助我们休息大脑,那什么办法才可以?

答案是不停止活动,而只是改变活动的内容。

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

所以,通过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又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这证明变换人的活动内容确实是积极的休息方式。 比如你星期五写了5个小时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们剪枝而不是睡到太阳晒屁股。

还有一点,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你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转换。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讲过他的心得:“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我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一下脑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学中充分利用我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了。” 所以,如果你有好几个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而不要处理完一个再开始第二个,那样会很快被耗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