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并以此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各大部委相继推出一系列的青年人才项目,其中包括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长江学者青年项目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批青年学术牛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各高校中的学术骨干。在国家双一流计划启动之际,这些顶尖青年人才必将在高校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到来之际,青塔小编对2016年各高校新增的顶尖青年人才情况进行了汇总统计,一起来看看。
代表未来的顶尖青年人才
国家优青:国家优青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设立的一种支持青年人才的科研项目,每年400名额,至今共计有约2000人入选。除了一些基本条件外,国家优青项目还要求男性申请人需在38岁以下,女性申请人在40以下。
从2015年开始,国家优青的资助强度从之前的100万/项上升到150万元/项,可见国家对这一项目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青年千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简称青年千人)是中组部牵头实施的旨在引进一批有潜力的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项目。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的申报对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而且一般应获得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或一定年限的海外工作经历。
入选青年千人后,中央财政将给予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从2011年开始实施,至今共评选8批,共有2937名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入选。
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拔尖全称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是中组部牵头实施的万人计划的第三层次人才,计划每年遴选200名左右35岁以下的具有特别优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创新前景的青年人才,到 2020 年,计划培养支持20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
与国家青年千人不同的是,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面向国内的优秀青年人才,而且除了面向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外,还面向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对于青年拔尖人才的资助上,自然科学的资助一般为120-240万,社会科学为60万。目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共产生两批,2012年公布的首批共有201人入选,2015年公布的第二批共有352人入选。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拟评选200名,评审工作正在进行。
长江学者青年项目:2015年教育部新增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该项目重点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培养引进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恪守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该项目实行岗位聘任制,面向全国高校实施。每年遴选200名左右,聘期3年。在聘期内,青年学者须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享受每人每年10万元奖金。项目入选者要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人选年龄不超过38周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超过45周岁。
2015年首批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共有211人入选,2016年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建议人选共有231人。
顶尖青年人才“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本期青塔对2016年中国高校新增的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和青年千人入选者进行了汇总统计。从统计结果上看,浙江大学共有71人次入选,超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居第一。其中青年千人入选人数居全国第一,青年长江和国家优青全国第二。北京大学共有62人次入选,总数位居第二。清华大学共有54人次入选,位列第三。近年来势头强劲的中山大学以53人次位列第四。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也有超过30人次入选位居前十。除了前30名高校外,其他高校都在10人次以下,75所高校在2人次以下。各大高校间顶尖青年人才的差距非常大。
整体来看,这些顶尖青年人才还是大量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河北、河南、江西、广西等中西部地区高校鲜有人入选,各地区顶尖青年人才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相信这也与各省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各地区高校为顶尖青年人才提供的待遇和科研经费等有一定关系。
下面来看看2016年高校新增顶尖青年人才数量统计结果(青年长江学者数据为2016年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建议人选;青年千人数据为最新公布的第十三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拟入选人员;汇总结果为入选人次,同时入选其中两个项目分开统计;统计时不考虑各高校青年人才调入调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