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富还在吗?提起信而富,很多从业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如此。
作为曾经上互金上市第二股,信而富现状如何了呢?
正为多款贷款产品导流
自2019年中旬宣布止步P2P业务,信而富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目前,信而富的微信公众号只推送购物商城相关的内容,信而富App则显示为信业帮、芝麻分期、小牛分期、阳光借呗等十几款第三方借款产品导流。
同时,在信而富的消费商城页面,目前仅有“宠物会所抵用券”产品,但点击进去页面仍是第三方导流贷款产品的页面。
信而富App完全变为一个引流App。
信而富的消费商城页面底部显示,由前海数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前海数量)提供支持。
企查查显示,2020年11月,前海数量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已经正式变更为王征宇,也就是信而富的创始人。
前海数量此前曾运营贷款产品“花无尽”,但已于2019年5月停止运营,同时“花无尽APP”公众号公开发文表示——所有还款客户将款统一还至官方指定账号,账户号:上海信而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可见,前海数量与信而富之间的关系早有来之。
从未盈利过的上市公司
作为国内起步最早、上市最早的P2P平台之一,让人意外的是,在那个很多人赚的盆满钵满的时期,信而富却甚少盈利。
2017年,是互金行业的上市高潮年。信而富成为了这一年首家上市的互金公司,当年美股上市的互金公司还包括趣店、和信贷等。
信而富抢先上市,成为了继宜人贷之后第二家上市互金企业,一时间风光无两。
但这次上市也被称为“流血上市”。
上市之前,信而富的亏损正在逐年扩大,2014年-2016年,其税前利润情况分别为13.1万美元、-3002万美元、 -3337万美元;从2014年到2016年信而富的促成的
贷款
金额分别为3.36亿美元、7.41亿美元和10.62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0%和43%。
可以对比的是,宜人贷2014年亏损450万美元,但2015年净利润为3亿元人民币,2016年更是猛增到11亿元人民币;
宜人贷
从2014年到2016年促成的贷款金额分别为3.5亿美元、15亿美元和29.2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26%和112%。
信而富CEO在上市之初曾解释到,信而富选择的是一种先投入、后盈利的策略,平台目前仍处于获客阶段。
除了投入外,有从业者认为,信而富亏损也与其产品有关。
从信而富前几年的产品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信而富确实与当时众多的P2P企业风格不同。
招股书显示,2016年,信而富借款期限小于3个月的消费信贷的综合借款成本(利率+交易费和服务费)为22.35%-23.35%,生活类借款的综合成本为27.6%。考虑到信而富的贷款绝大部分为短期消费信贷,平台实际加权利率接近于23%左右的水平。
这在当时的行业中确实属于较低水平。
在王征宇看来,消费信贷领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再给信而富几年的时间,在低利率和面向优质客户的理念下,信而富后续或许会在同行中走得更远。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信而富上市的那一年,2017年12月,监管颁布141号文,自此P2P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退潮来袭。
2019年4月,信而富股价跌破1美元,被业内认为或面临退市的风险。
2019年6月,信而富宣布止步P2P。
再也没有了初上市时的风光,而这不过仅两年的光景。
现实很骨感:转型路艰难
P2P转型成功者,屈指可数。
在宣布停止P2P业务的同时,信而富表示将加速向新的助贷业务模式转型。
但助贷业务并不容易做,尤其是在当时助贷市场的竞争形势非常激烈,还需要助贷机构具备兜底坏账的能力,简言之,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本支撑,很难玩得转。
转型中的信而富还推出了线上商城,分别是针对借款人的“易家商城”和面向出借人的“信涌商城”。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信而富平台所有出借人的待收在投余额为38亿元。而据信而富在互金协会官网的披露,截至2019年4月底,信而富借贷余额47.83亿元。
信而富强调,在这两年时间里,一直试图通过征信报送的方式促使逾期借款人还款、提高出借人回款,也一直在努力开展司法催收,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合作的方式增加平台出借人债权的流动性,为出借人提供多渠道的退出方式。
但是,受限于信而富在中金支付的借款人还款通道的关闭,法院冻结出借人还款资金以及随着正常借款人绝大部分已经还清,平台总体债权质量进一步降低以及受到部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信而富的催收工作由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回款不断减少,未来回款面临巨大压力。
举步维艰之下,去年3月,信而富宣布与世界上最大的卫生救援服务提供商之一的SOS达成投资和合作意向书,信而富将被SOS收购。
同年5月,信而富与SOS母公司的永保集团完成“资产注入”和股权交易,SOS获得了信而富的控制权,未来将进入消费者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相关的金融服务领域。
同年7月,信而富宣布其在纽交所股票代码由“XRF”更改为“SOS”。同时,该公司名由“信而富有限公司”更改为“SOS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