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
获取、处理、应用知识的能力
。它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方面。简单一个比喻:一个人或许能接触到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但是在同等情况下,
拥有更强学习力的人总能从中汲取到的知识会更多
。
当学习力成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硬通货。
我们不得不正视它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力?除了学习力,我们还需要掌握什么来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了不起的学习者》作者@文婷老师或许有一些好的方法
。
她在
书中提到,要成为了不起的自己,就需要掌握
动力、学习力、品牌力
,即:
这是她总结自己 20 年求学经历和近 10 年投入教育与公益事业的经验后,提炼出这的公式。
在《了不起的学习者》中,她还从三大板块,就
动力、学习力和品牌力
展开描述,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并搭配一定的教练工具,构建
从0到1的“了不起系统”
。
她认为,一切成长活动都是有方法的,学会并掌握成长游戏的规则,就能一直玩下去。
这个迷人的问题,敦促着古今中外的学者与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去寻找答案,找到释放生命力量的按钮。心理学家将这种力量称为“动机”,这个概念看似抽象,但它其实是三种技能的集合:驱动力、目标和坚毅力。驱动力是“心灵扳机”,一旦扣动,力量迸发;目标是力量奔赴的靶心;坚毅力就是当我们倦怠、焦虑、抑郁时还能坚持下去的保障。
心理学家发现驱动力基于这样的层次:好奇心→激情→使命感→自主感→掌控感,当它们不断叠加后就会引爆最强的力量。这个过程其实只需要4步。
第3步:
召唤使命,在激情与目标的交集里发掘使命。
第4步:
活出使命,在行动中走向自主与获得掌控感。
目标是我们“安放”激情与使命的所在。它决定了你的视野,还决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你注意到什么,又如何理解注意到的信息。根据投入时间和精力,你可以将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分层级进行设定,逐步完成。不管是哪一层目标,都由许多的“待办事项”构成。需要注意的是,
成功并不是做越多事情越好,而是做最重要的事情
。
如果说时间让肉体衰老,那么放弃则让灵魂衰老。百转千回,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长久动力的秘诀之一再次回到这朴实无华,名叫“坚毅”的答案里。
生活有时就是一场比拼耐心的游戏,投入其中的人会得到最大的奖励,成功只是它的副产品。
更加幸运的是,坚毅与你的出身无关,与你的智力无关,与你开始做一件事的早晚无关。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要求多高,无论能力如何,你都可以通过坚毅和时间做朋友,最终遇见了不起的自己。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深地理解知识不再是一堆确定的、线性的说明性信息,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在观念冲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在差异上下功夫,经由不断做决策的过程,让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更新。新技术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现在是一个培养自己数字素养的时代,即学会对信息进行搜索、选择、分级,否则我们就会被信息淹没。我们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反思,分辨它们的来源与可靠程度,这超越了单纯的事实获得。我们还需重视方法,我们更
需要对信息进行解构和再创造,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迎接新技术的未来
。
知识是由概念串起的网络,学习是为了增加对这个网络的理解,从而促进有基础、有意义的创造。学习的核心就是进行关联性思考,犹如“织网”,将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最终为你的生命布下一片智识的星空。
在行动中,可以参考一个公式:
加速器 = 心流触发器 + 休息复原器 + 跃迁弹跳板 + 创造黑盒子
●
心流触发器。
如何让自己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投入当下?设置适宜的触发器需要什么条件?这就是心流触发器的作用。
●
休息复原器。
停止以时长来衡量努力程度,告别低水平努力,借助正确的小憩和游戏让自己心安又高效。我们需要休息复原器的帮助。
●
跃迁弹跳板。
了不起的学习者一定会不断精进,积累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方法就像有了弹跳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跃迁。那成为专家的路径又是什么呢?
●
创造黑盒子。
神奇的创造力令人着迷,就像黑盒子一样,它是否就是命运的随机一吻呢?这个黑盒子里有什么奥秘?我们可以一起窥见其妙。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我们不怕努力,就怕努力没有意义”。相信接下来是一段有意义的加速之旅。
品牌力 = 人品 + 能力
+ 作品 + 圈子
如果你希望塑造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就需要经营你的个人品牌。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说:“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你的存在本身,你的名字、形象、风格给人的印象犹如品牌,呈现出特定的质感,在人们心中呈现为某一种评价或是预期。它或者客观,或者偏颇,却悄无声息地决定了好运是否来敲门。个人品牌也决定了它自带商业属性,为你的商业价值服务。
圈子代表一个人在垂直领域的影响力,能力是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而特色是个人具有差异化的标签和优势。
一位资深人事伙伴曾感慨:“个体价值的放大会颠覆庞大组织架构下平庸的大多数。同时,在逼仄的‘管理’通道外,‘专家’拥有了一个更友善的价值舞台。真正有能力的人在更大的辐射圈产生影响,改变世界。
“虽然在不同时代,职业价值的元要素是类似的,但发力点却不一样。在传统体系下,凭借个人能力去找到一个与自身技能匹配的朝阳行业、头部公司和核心岗位,还需要依托组织的力量,而凭借个人能力去经营圈子所构建的非正式组织,放大了个人单兵作战的能力,发掘及打造个人特色,更关注自身这个‘品牌’。在传统职场价值的基石上再去发展新职场价值,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你问:“在经营个人品牌的过程中,一个人真正被人记住的是什么?”我会答:“是你的作品。”
提到凡·高,我们会想到《向日葵》;提到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我们会想到《星际穿越》;提到金庸先生,我们会想到《笑傲江湖》;提到投资人徐新,我们会想到京东;提到乔布斯,我们会想到苹果手机。不论是画家、电影人,还是作家、投资人、创业者,
任何一个真正拥有品牌力的人,往往都因自己的作品而被人记住。
● 最小化可行产品
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指用最少资源、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一个好的创造者应该尽快把 MVP 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形成“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循环。
● 作品思维
想要打造代表作,还需要有作品思维。带着发表作品的期望,做事的质量就会不同。因为作品体现了你的气质、品位与能力,所以它应当首先是为你自己创作的,是独特的,之后才能成为无可替代的。
作品也应当是一种交往,在作品中,你与打开作品的人产生互动,因此应该带着“倾听”创作,不断问自己:“我想表达什么?我表达过这个意思了吗?首次接触的读者、使用者、观众能明白吗?”这样的作品才有温情。
● 持续输出
持续输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已有代表作可以持续迭代,另一方面是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代表作。只有当你的代表作越来越多时,你的个人品牌才不会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