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是个热衷于列计划的人:当我们满心欢喜地在纸面上书写理想目标时,已经提前收获了实现它们的满足感。
一年之初,给自己列上10条目标。
今年要读150本书、写1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要看300部电影、要考取XXX专业证书、还要进行5次以上的长途旅行、要去美国1号公路自驾、也要去瑞士看雪山......
到最后,实际情况是一年读了20本书都不到,其中5本还是上课用的教材。
读书笔记写了两页纸就不干了。
电影看了20部,其中10部还是看过即忘的华语烂片。
美国没去成,瑞士也没去成,最后发现唯一做到的长途旅行就是去杭州瞧了一眼西湖。
和一位职场大神交流过这方面的问题,他毫不留情地说:“你列的计划就是一坨屎。”
此后的日子里,我开始研究:如何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个人计划。
我们做计划时需谨记,不!要!瞎!搞!
什么叫瞎搞,就是随便计划,从而使得计划本身不具备操作性。
确保计划可操作性的,有两项重要指标:
1.计划本身的合理性
2.执行计划后的量化标准
曾经有一学弟给我看他的寒假计划,上面赫然写着:一天之内读完《红楼梦》、三天内读完《马尔克斯全集》、一礼拜之内读完《鲁迅全集》。
我说:“你咋不上天呢,这计划本身就无法操作,就算不吃不喝你也干不完。”
很多人在列计划时有一种高估自己的心理倾向,即明知不可能也要写上,图一时的爽快。
但制定不合理的计划,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正因为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所以我有一个技巧:做计划时,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减量。
这也是增大实现的可能,毕竟完成计划永远是第一位的。
再谈量化标准,这个技巧实则来自谷歌的OKR目标管理系统,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曾经在是他的年度分享里也提及过。
当你制定完目标计划后,必须在下面列出可量化的关键结果(Key Results)。
举个例子,假设今年我给自己的个人计划里加了一项:增加个人声望并且增强品牌知名度。
这其实只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不具备任何操作性。
所以我在这个目标下加了3个关键结果:
1.开设3次中等规模的线下讲座
2.寻求5个以上的品牌方共同完成一次营销活动
3.长期维护公众号并将粉丝总量提升至20万
所谓的关键结果一定要用全面“数值化”,因为数值是使得计划衡量可测的唯一方法。
吉姆科林斯是《从优秀到卓越》和《基业长青》的作者,两本书的全球销售额已破700万。
在美国很多企业家眼里,他是最权威的商业指导专家。
柯林斯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他始终明白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掌控。
在他科罗拉多的办公室里,有一块白板,上面写着他的人生公式:
创新——53%
教学——28%
其他——19%
也就是说,他决定将人生中50%以上的时间用于创新型的工作:思考、调研、写作。
科林斯给我的一个启示是:人人生而使命不同,每个人都应该决定好自己专属的时间配比。
对计划来说也是一样,计划这种东西,绝不应该是趋同的。
你看到别人去考公务员了,你也把考公务员列在计划之内;
你看到别人在塞班岛玩儿潜水,你也把潜水列进来;
你看到别人在学日语,你也想学一个玩玩......
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再列计划。
过多参考别人计划的结果,只会让你越来越偏离真实自我的轨道。
另外,计划和时间管理其实是分不开的,在为自己量身定制计划的同时,也要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时间管理方案。
牛人的时间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你,你应该研究出一套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案。
举几个例子:
达芬奇有自己的作息方式,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多阶段睡眠法;
柳比歇夫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真实记录与定量管理,时间的每一分流逝都被他记录在册;
作家普遍深夜出灵感,但写出《长恨歌》的王安忆只在上午写作;
你们都知道的《情人》的作者杜拉斯,她更神奇,她的管理方法就是从不管理,她曾在随笔《写作》中提及过,她从来没有时间表这种概念......
所谓的稳定,指的是:你作为计划的直接制定者,有义务保证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地进行。
很多人仅是写完计划就心满意足了,好不容易定好双休日计划,刚打满鸡血,朋友电话就来了:
“双休日出去玩啊!那家日料不错的!约一个啊!”
朋友嘛,怎么舍得拒绝。于是一浪浪一天,回家后直接打回原形。
写到这里,我想提一个人:卡尔纽波特。一位MIT博士后,“学习技巧”网站的创始人。
他曾经提出过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如果你想要完成你的计划,你就必须是冷酷无情的。
你必须足够冷酷,敢于拒绝,你才可能为你的计划铺好路,留足空间。
哦,你又想玩,又想完成计划,世界上的美事怎么可能都被你占了。
本文第二部分提及的吉姆科林斯,他也是一个善于说“不”的人,堪称拒绝领域的专家。
社交酒会?不去!喊我演讲?不去!组团旅游?不去!企业培训?不去!给钱的?给钱也不去!
他还曾为《今日美国》写过一篇文章,鼓励年轻人,不要只想着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而是应该想清楚自己应该“不做”什么。
看清楚自己应该拒绝的东西,并且敢于拒绝,你才可能真正往前走,不然永远只是原地踏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外界的冷酷拒绝,其实恰好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温柔照顾。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陆JJ。一位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自律与个人成长,情绪与情感经验的分享,欢迎有趣的人类去他家做客。微信公众号陆JJ(id:tiyan818)
你怎样规划你的个人计划?
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吧,今天的值班小编春哥会及时来翻牌子哒!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7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