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中国最出名的文青,希望重新变得生涩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上班越努力,你会变得越滂臭?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我在台湾喝过一味奇茶” ·  4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你的文章总是写不好?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顶级名校生,为了一个offer可以卷到什么程度?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1-04 18:31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令人心动的offer》已经播到了第六季,依然是观众熟悉的律师行业,八位法律专业的实习生来到律所展开新的课题和实践。不同的是新一季的节目第一次落地在香港,地域文化与职场环境的差异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奇观和体验。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综艺市场里,《令人心动的offer》第六季看起来缺少一些让节目广泛“出圈”的话题,节目热度与以往相比也显著下降。相较于第一季横空出世的2019年,现实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身处生活重压的观众而言,这档带有明显“精英”底色的职场综艺,似乎已经有些不合时宜。
另一方面,豆瓣开出的8.1分又证明了,节目质量依然收获了核心观众的认可。一档节目的好看之处未必都能剪成cut在社交短视频上被反复传播解构,对于这档经久未衰的职场“综N代”而言,平稳着陆未尝不是一种成功。


文| 魏侨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综艺里看“爽剧”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律所让实习生在短短几周的实习之后就起上庭辩护,但在节目营造的高压环境下,这一过程被高度浓缩。当实习生们穿上长袍佩戴假发,来到法官、证人、陪审团完全还原的模拟法庭进行现场庭辩时,画面像极了《毒舌大状》。正如观众在节目中反复提及,这一季的节目总有种看TVB律政剧的错觉。

在香港,大律师无疑是专业度极高,一定程度上代表“精英阶层”的职业。在节目中我们看到实习生每天身穿职业正装光鲜靓丽地出现在办公室,实习第一天就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名片,并且在之后的酒会上真正派上了用场。隔着落地窗从高楼俯瞰维港的夜景,用流利的英语在觥筹交错的酒会上社交,这样的场景几乎很难在普通人的职场生活中出现。

事实上,《令人心动的offer》所呈现的职场和现实中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无论是颇有表演痕迹的课题还是高度简化的KPI设置,都让节目中的“职场”与现实有所间离。但无论是带教大律师还是实习生都是货真价实的法律专业人士,极强的专业性有别于职场剧中的虚假与悬浮。因此节目中的“职场”,更接近于大众对职场的美好想象。

节目里实习生们的一言一行都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下来,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单人作业,每个人所做的贡献和展现出的能力都一目了然。律师的工作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观众,也很容易带入课题案件之中,对实习生的表现作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当带教大律师们给出专业的评判和剖析,在向观众科普法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营造出“凭实力说话”的理想职场环境。这对或多或少都在职场中遭遇过不公和委屈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爽剧”体验。

当下占据舆论中心的“躺平”和“松弛感”,正是因为年轻人在职场中拼尽全力却难以获得匹配的回报,所以通过消极抵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在节目所营造的理想职场环境下,当足够优秀的人努力却无法得到应有的结果时,反而会招致观众的不满。

于是,节目里最具松弛感的实习生陈重瑜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并不被观众所认可,而能力过硬却因为运气和性格屡屡受挫的罗仪涵,成为了观众好感度最高的实习生,最大程度地赢得了观众的共情。追根究底,观众所厌恶的“卷”是过度无用的努力,但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拒绝认可真正优秀和努力的人。

稀缺的“复杂性”

在前段时间“有没有二本综艺”的话题里,《令人心动的offer》第六季成为了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背景案例。但相比隔壁的恋爱观察类综艺,职场观察类综艺对于嘉宾学历的要求有其必要性。毕竟顶级律所的实习资格要名校经历匹配,节目中难度层层递进的课题,也需要有足够专业能力的实习生才能胜任,这是符合现实逻辑的。

从清华北大毕业到海外名校在读,能够成为节目中的实习生,已经是普罗大众之间万里挑一的佼佼者。但当学校中光环加身的他们走进职场,在镜头之下,就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被重新衡量。几期节目下来,实习生们不同教育背景下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能力、待人接物、思维敏捷度等更方面能力,都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比如,专业实力稳健的骆鑫和罗仪涵来自清华和北大,本科商学硕士转法学的陈重瑜在专业知识上有明显的短板,纯内地教育背景的王文瀚和尚晏子葳面对普通法系的课题相对吃力,向致远的侦查学背景和张棨乔的海外背景都显出了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毕业于悉尼大学的陈可儿则在专业能力过硬的同时,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新一季节目的实习生里并没有出现如上一季黄凯那样极致的人物,延伸的话题少了些锐度,下降的话题度和热度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

随着节目的推进,我们很难再用单一的“卷”或者“躺”来锚定节目中的实习生,或者给他们贴上明显的个人标签。这并不符合当下拼命给嘉宾制造尖锐话题、立鲜明人设的综艺逻辑。在当下猎奇与争议齐飞的综艺市场里,《令人心动的offer》第六季的表现显得中规中矩,不太突出。

但另一方面,节目中坚持呈现的个体优缺点与不同侧面,保有人性多面性和复杂性,在当下综艺市场又显得格外珍贵和稀缺。

就像被观众审判了半程的陈重瑜,直到第七期节目的调解课题,才让他的社交能力、商业思维以及亲和力真正发挥出了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口碑。而即使是一路高歌猛进的骆鑫,也会在暂时的失败里陷入迷茫无措。节目里既有在挫折里迅速成长,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的陈可儿,也有始终紧绷努力,却似乎难以突破能力局限的王文瀚。

这一季节目在短暂的实习里,用尽可能多的课题来铺垫实习生们的变化和成长,也在节奏紧张、科目繁多的考验中,挖掘出每个实习生更丰富、更真实的能力和性格。无论是他们真实的表达还是节目的刻意营造,不可否认的是,名校光环之下的实习生们经历考验发现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找到适合的领域焕发自己的光彩,这个过程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群像塑造,也让沉浸其中的观众能够在这些精英身上收获真实的共情。

 “理想主义”的互文

《令人心动的offer》做到了第六季,已经不再需要照本宣科地“普法”。节目中给出的案件课题,随着时间推进、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案情或是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曾在舆论场中引发广泛的讨论。从民事的离婚谈判、遗产分割,到涉及刑事的性骚扰案件的保释、情杀案的控辩,甚至还有宠物猫抚养权争夺这样新生的法律纠纷。

节目中这些话题提供了专业的法律视角,观众得以跟随着实习生们的脚步,在具体的细节盘问与法条梳理中,更进一步体会法律在社会运转中的作用是如何发生的。真实的法律问题比大众想象得更加琐碎、繁杂,同时包含了不同阶层的世情人心。

当观察室里刘律师抛出的经典的“洞穴奇案”,节目中对于法理的讨论也被推向更深的层面。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完善。关于法律的思考、争辩和革新,其中蕴藏着情与理、人性与规则之间更复杂的的博弈。

就像大部分综艺节目一样,《令人心动的offer》中也存在着许多显而易见的虚构情节和剧本设定,节目中或许不能事无巨细地重现律所工作里遇到的大事小情,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呈现法律问题的全貌,对于法律的尊重和敬畏,最大程度地传达了节目和主创的真诚。

这种真诚也体现在参与其中的实习生身上。比如第一季毕业的实习生何运晨,又回到了第六季的观察室里,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执业律师,上过了真正的法庭;又如上一季的朱绰盈(Kim)在第六季返场,一年时间里她已经正式成为了香港大律师。

在节目结束之后,实习生们持续在律师的道路上前行,践行着自己在节目中许下的志愿。《令人心动的offer》真的成为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入场券,而他们也成为了这个节目的延伸与续篇。节目内外形成了互文,共同构成了这个IP持续的生命力。

这或许正是《令人心动的offer》第六季作为“综N代”仍然能输出优质内容的原因。

当第六季节目里的罗仪涵,在节目中反复提到自己想要做公益律师,为女性和儿童权益而发声,这样看起来相当理想主义的目标不仅没有受到质疑,反而赢得了观众的共情和赞赏。观众的信赖来自于她本人的真实能力与人格魅力,同时也基于过去的节目里实习生们共同的努力所构建出的默契。

从这个角度来看,《令人心动的offer》在当下的就业环境里更像是一剂强心针,唤起观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也让观众看见理想主义的闪光和通过努力与才华实现梦想的通路。我们仍然需要理想主义,但观众已经不会被光鲜的外表和空洞的口号所吸引。无论对于人还是节目而言,时间都是最公正的见证者。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米花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