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旗扬时事
主要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时事和走向预判,包括政治、时事、经济、股市、楼市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别让“抱团”宰客给张家界文旅抹黑 | 新京报社论 ·  13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锚定目标任务 保持攻坚劲头 | 今日谈 ·  昨天  
人民日报评论  ·  国产大米何以高产又好吃丨人民时评 ·  2 天前  
大白话时事  ·  关税大棒如期而至,特朗普贸易战2.0正式打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旗扬时事

默克尔要置美国于何地?居然呼吁欧洲团结面对美中俄,

旗扬时事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05-23 17:00

正文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洲议会选举前夕接受了《南德意志报》的大型媒体采访,她语出惊人地说: 欧盟国家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团结起来对抗主要的国际竞争对手 — 俄罗斯,中国,美国。


默克尔还表示:欧洲需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新的位置",二战后形成一些现实已经不复存在。它们(中俄美)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共同立场。由于我们的利益不同,往往很难找到共同立场。


德国总理此次讲话涉及话题非常广泛,还有英国脱欧,俄罗斯可能干涉选举,《巴黎气候协议》,中国经济对欧洲的影响力,美国企图对互联网的垄断等等……


很多话题都可算是老生常生,但让欧洲主流媒体感到意外的是,默克尔将美国与俄罗斯相提并论,放在了欧洲的对立面。


二战之后,从来没有德国总理公开讲过这种话,上一次讲对抗美国的德国总理是那谁谁谁。

欧洲团结对抗美中俄,重点不在于中俄,基于欧洲之前的立场,这不需要呼吁,中俄更像是陪绑,美国可一向是欧洲领导者,可见特朗普现在把德国逼成什么样了?


无论冷战前,还是冷战后,欧洲与美国始终处于同一个阵营(至少表面上要保持团结),习惯用一致的政治立场发声,有时指责俄罗斯,有时批评中国。


欧洲就像一位精力不济的老年人,昏昏欲睡地坐在“民主大巴”副驾驶位置,并接受这种地位。美国是掌握方向盘的司机,闯红灯,超速,别车,乱停车,欧洲顶多微微睁开眼,惊叫两声,又假装睡着了。


自从特朗普接过了方向盘,便一路狂飚,还一边玩手机,欧洲睁开眼再看前方时,已经不是闯红灯这么简单了,它们发现“民主大巴”正在冲向悬崖边缘,而特朗普还在高叫:GO!GO!GO!


欧洲要下车,想自己弄辆小车开开,安安稳稳,不想跟着美国玩心跳。无论是自由贸易,伊朗问题,“北溪”天然气项目,耶路撒冷问题,欧洲与美国矛盾都在日益加深,早晚会有摊牌的一天。


默克尔讲话的背景:


一,欧洲议会大选即将举行


德国法国矛盾再现,默克尔力挺德国基社盟(CSU)副主席韦伯接过容克的职务,成为第一个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马克龙反对,他是通过反对“潜规则”来反对韦伯,也就是 “领衔候选人”制,如果哪个党团在欧洲议会占多数,那么领衔人就可以成为主席。


马克龙的“共和国前进党”并不是欧洲议会党团,“领衔候选人”制又没有写入欧盟法律,因此,韦伯能否成为第一位德国籍主席?成为德法私下斗法的关键问题。


默克尔讲话,第一层意图就是呼吁欧洲团结,让分歧少一些,共识多一些,否则,会被外部力量各个击破,尤其是德法要团结。


二,中美贸易战


自由贸易,是欧洲人所信奉的原则,有贸易才有共赢,但贸易战,对欧洲来说决不是好事,甚至自己也是特朗普关税大棒的目标。


呼吁欧洲团结对抗美国,将美国视为欧洲利益威胁者,表明欧洲无意在贸易战中选边站,谁支持自由贸易,就与谁一道维护贸易规则。


这也为欧洲各国在与“华为”合作建设5G网络的态度上添加了注脚,欧洲需要有一个基于欧洲利益的共同立场,而不是美国政策。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更高层面的议题,德国主张的共同立场,就是欧盟成员国一起加入,而不是各自奔跑。


三,对俄关系的转变


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与苏联时代无法同日而语,为了追随美国,2014年因为乌克兰危机,欧俄关系恶化,俄罗斯也被剥夺了在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PACE)一切权利。


5月17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呼吁: 尽快恢复俄罗斯在欧洲委员会的权利。普京方面则表示,如果恢复权利,俄罗斯将履行一切义务。


这意味着“克里米亚问题”将不再是欧俄政治关系障碍物,反而成了欧洲与美国之间的障碍物。美国决不希望看到欧俄关系缓和,它一定会再打“乌克兰牌”,就看那位喜剧总统会不会有新剧本。


再说美欧关系,在8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议员说:欧洲不怕美国出骗子,而是怕出诚实的人。


骗子往往能甜言蜜语哄骗欧洲人民,那么欧洲政客也能有个遮羞布,诚实,意味着什么?把美欧主仆关系彻底脱去外衣,内衣,“美国优先”一喊,让欧洲脸面无存,特朗普就是这样一位“诚实”的总统。


美国只有两百多年历史,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货币,同一种税收制度,同一个总统。欧洲不但没有一位共同的领导人,甚至没领导的国家,文化分化时间长得难以想象,各国历史遗产,即是财富,也是障碍。


美国取得西方世界绝对领导权后,美国一直认为:


一,美国认为对美国好的东西,对欧洲必是好的。


二,美国认为对欧洲好的东西,对美国未必就好。


简单说,政策制定权,选择权,主动权,都在美国手里,欧洲当权者从来不敢反抗。哪怕是戴高乐,反抗也是非常有限的。


为什么会这样?


一,可憎性原则。


谁是可憎者?以前是苏联,时时刻刻威胁着西欧安全,美国自然成了欧洲保护者,只有它有实力与苏联全面抗衡。苏联愈是可憎,美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愈是紧密。


苏联崩溃后,如何保持这一原则?新的可憎者必定是俄罗斯,哪怕叶利钦时代想归顺美国,美国也不敢要,否则,欧洲就不好领导了。


今天,可憎性原则又适用于中国,蓬佩奥等美国政要,只要到了欧洲,必定要抹黑中国,诋毁中国,把中国形容成一个欧洲安全威胁者,哪怕是华为这样一家通讯企业。


二,可信性原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