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杜月笙善于识人于微末,曾与一个赌徒结拜,6年 ... ·  3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云南旧影1938年,丽江古城保山腾冲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人对女人有以下4个反应,就是爱上你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蔡宇涵等:相对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来自脱贫攻坚实践的证据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7-29 12:18

正文



文章标题:

相对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来自脱贫攻坚实践的证据

作者及单位:

蔡宇涵、黄阳华、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蔡宇涵、黄阳华、郑新业,2024:《相对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来自脱贫攻坚实践的证据》,《经济研究》第4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及时把握居民幸福感的内涵及特征变化,成为探索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课题。提升居民幸福感不仅是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研究的关注重点。从西方已有研究来看,单一的收入指标难以充分度量人们的幸福感。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并未随长期经济增长而上升,这启发研究者将幸福感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诸多文献在理性人假设下,讨论个人及宏观层面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然而,按照因果识别的科学性要求,由于缺乏外生冲击,这些研究所使用的非随机实验数据或社会调查数据普遍存在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及机制解释有待深入。
本文借助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对农村居民相对收入形成的外生冲击,检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进行机制分析,深化了传统经济学研究对“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认知,为准确认识当前农村居民经济行为、拓展以理性人假说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提供了新证据,为探索更可行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全面提升全体居民幸福感提供了思路与经验参考。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借助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对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产生的外生冲击,利用中国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库的数据,在一个拓展的个体效用函数框架下探讨社会比较心理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脱贫攻坚在短时间内不仅全面提升了农村贫困群体收入水平和增收能力,而且贫困户收入增速与增长幅度高于非贫困户,为识别位置效应带来了独特的研究机会。本文借助这一相对经济地位冲击处理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控制家庭收入与区域平均收入的情形下,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从而为位置效应提供了更稳健的经验证据。第二,借鉴社会比较领域的做法,将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引入个体效用函数,发现相对位置冲击能够影响农村居民的炫耀性消费、公共物品利用和社会资本积累,构成了位置效应的三种主要机制,并进行了检验。第三,基于以上发现,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层面提升生活满意度的可行方案,提出并验证了“保障机会平等”“提升公共资源可得性”两种方式,兼具直接提升生活满意度与间接缓解位置效应不利影响的双重作用。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包括:第一,利用中国大规模脱贫攻坚实践作为外生政策冲击,有效解决了传统研究中参照组内生选择与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为位置效应提供了更准确的识别结果,呈现了农村居民之间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多重影响,丰富了关于“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认识和理解。第二,提出了一个包括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的效用函数,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证检验,不仅为位置效应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机制解释,还拓展了以理性人假说为基础的经济理论,为从经济学视角理解中国农村居民经济行为与决策提供了研究思路与事实证据,也为后续的“乡土中国”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第三,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本文关于缓解位置效应相关机制与政策含义的讨论为新时代探索从提高居民收入转向普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新启示。
//
政策启示和建议


本文为全面认识脱贫攻坚对当前农村经济的系统性影响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福祉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中国已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未来政策制定要立足长期目标,优化短期政策选择与评价体系,由提升家庭收入水平向提升家庭生活满意度转变,由经济增长的单一标准向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标准转变,并据此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改善政策效果,提升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政策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从而更高质量地促进全体人民幸福感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相对经济地位与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此,地方政府、媒体及学校等教育机构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通过信息助推等手段,以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引导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增收与消费观念,从主观上降低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家庭和个人的短期生产与消费决策效率,也可在长期内降低位置效应造成的负外部性与社会福利损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