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高管会
一群浪漫的IT高管 宗旨:真诚互信 创新求实 分享互助 融合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6氪财经  ·  苹果:大模型「瘦身」,硬件成最后赢家? ·  6 小时前  
36氪财经  ·  苹果:大模型「瘦身」,硬件成最后赢家? ·  6 小时前  
涵江时讯  ·  又出现了! 涵江各小区注意! ·  23 小时前  
涵江时讯  ·  又出现了! 涵江各小区注意! ·  23 小时前  
东方电气  ·  新春走基层|我的春节“探厂”指南 ·  昨天  
Carbon Research  ·  Carbon Research恭祝大家新年快乐 ·  4 天前  
Carbon Research  ·  Carbon Research恭祝大家新年快乐 ·  4 天前  
信息时报  ·  人人人人人......这些超市爆满!有街坊调 ... ·  5 天前  
信息时报  ·  人人人人人......这些超市爆满!有街坊调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高管会

【没有退路】印度后发优势明显,中国已经没了退路!

IT高管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6-07 06:35

正文



IT高管会(ITGGH13----与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一同分享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观点和事!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事业,咱们的IT高管社区。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印度离中国到底有多远?


综合来源:港股那点事、搜狐、政商关系

 

印度:被中国光芒所掩盖的低调大国


谈中国崛起,有国际比较才有说服力,而国际比较中最有意义的大概就是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因为中印两国都是人口大国,起点比较相近。中国有13亿人口,印度是12亿人口。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印度独立于1947年。当时两个国家都很穷,但印度情况比中国略好一些,因为中国连续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战乱,印度则相对稳定。两个国家过去几十年走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半个多世纪过去,中印两国差别巨大。从世界银行等机构公布的2010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印度和中国的巨大差别大致可以概括为2、4、6、10、20和不可比。
  2就是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倍,尽管中国的可耕地少于印度。中国的网民数量是印度的2.5倍。
  4就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外贸总额、原油产量、发电量等大约是印度的4倍。
  6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钢产量、电视机数量等大约是印度的6倍,而艾滋病人数比印度低6倍。
  10就是中国吸引外资额大约是印度的10倍,中国的人均寿命也高印度10岁。
  20就是中国吸引的境外游客的数量约为印度的20倍。

不可比就是两国在高铁、高速公路、奥运会奖牌总数、妇女地位、贫民窟状况等方面,两个国家无法比,中国的情况比印度不知好多少倍。

这些还只是数字上的差异,如果你去印度实地访问,你可能会感觉这个差距更大。你可以驾车从北京或上海市中心出发,往任何方向开20个小时,你把你一路所看到的贫困现象加在一起,会少于你从印度的孟买、新德里、加尔各答市中心在城外开2个小时所看到的贫困。此外,印度的腐败程度也高于中国,环境污染也比中国严重。西方总觉得“民主”的印度应该超过“不民主”的中国,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印度要赶上中国,还真不容易。


但是,印度,在飞快的发展,我们更要努力,要不,就被追上了!

中国人低估了印度,印度必将成为强大国家一员。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西方不停的嘲笑中国,什么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没有人权,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文章和书籍西方人喜闻乐见,而事实是中国在稳定的快速崛起;  现在国内也有不少人看不起和嘲笑印度,一提起印度就是种姓制度,干了这碗恒河水,一亿人十亿畜生,火车上开外挂挂满了人,这跟西方嘲笑和看不起中国的集体心态多么的类似。

印度这些负面因素当然是事实,而且在过去的30年一直存在,而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2个:  

第一个印度也在过去的30年稳定的快速崛起。  

第二个是随着过去30年印度教育水平和富裕程度不断提高,这些负面因素已经不断改善。


1:印度是世界过去26年增长仅次于中国,中国奇迹之外还有印度奇迹  从1990年到2016年,我们只看世界经济20强国家,经济增速前两位是中国和印度,  在过去的26年,中国是这个地球上变化最快的国家,2016年相比1990年,中国的GDP总量增长了28.14倍,遥遥领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


如果在耀眼的中国奇迹之外,谁是世界上增长第二快的国家呢,就是印度,2016年相比1990年,印度的GDP总量增加了6.91倍。  没有中国的存在,印度就是过去30年这个地球上经济持续发展最成功的国家,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奇迹太过于耀眼,就开始藐视印度奇迹,一个全世界增长速度仅次于我们的国家,绝不会如此不堪。


2:印度经济增长呈现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快的局面  根据IMF数据,如果我们看最近的7年,2010年—2016年,印度经济的增长率分别为  10.26%, 6.638%,5.484%,6.64%,7.179%,7.934%,6.7%  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高速度,尤其是2012年开始,印度经济开始不断加速,从5.484%跃升到了7%以上,2015年甚至达到7.9%,接近8%的水平,2016年因为废钞运动等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然而依然达到6.7%的速度。从2015年开始,印度将像2000年的中国一样,开启经济总量赶超模式。


2011年—2014年,印度经济总量一直排在世界第10位,由于其持续稳定的增长,经济实力开始逐渐接近西方主要国家,2015年印度经济总量一举超越俄罗斯,巴西, 意大利,跃居世界第7位。  正如中国经济总量从2000年—2010年逐步从世界第七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一样,  印度经济总量的2015—2025年也将逐步从世界第七超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位。  2016年印度依然保持世界第七位,但是进一步巩固了对意大利,俄罗斯和巴西的超越,同时进一步缩小了和西方主要强国的差距, 印度经济总量已经是第6位法国的91.6%,是第5位英国的85.8%, 是第4位德国的65.1%, 是第3位日本的45.7%。


2025年的世界排位,将是中美印日德,没错中国是第一,美国是第二,印度是第三,世界将和现在不一样。  


比较中印两国的经济,通过简单、机械地把一个国家的GDP和另一个国家的GDP作比较,得出的一般共识肯定是这样的:中国的GDP增长大幅快于印度的GDP增长。很多人因此简单地认为,印度的发展似乎不那么成功。

 

但要知道,从新世纪开始,印度的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所有的主要经济体中一直屈居第二位,仅次于中国——这个情况在2015年发生了变化。当年印度经济增速已超越中国,而现在的一致预期是,未来这种经济增速差会拉得越来越大。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速,印度一枝独秀)

 

而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为了避免经济增速放缓,出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刺激计划(较之于中国的GDP而言),相比较而言,印度在几乎没有实施强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情况下,轻松保持了高于6%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增长来源于自上而下的大水漫灌,而印度的增长更多的是来源于私营企业的活力,是纯粹的由效率的提升产生的,两者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去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的显示,201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将加快至7.4%,明年达7.8%,2017年至8.0%,上升势头明显,相比之下,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今年的增速将会放缓到7%。

 

而现实告诉我们,大家都大大低估了印度的潜力,而明显高估了中国的经济弹性。




高盛曾经预测,印度要2020年才能超过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才能超过德国和英国,2035年才能超过日本。可印度今年便超过了意大利和巴西成为第七大经济体,现在看来几乎明年就会超过法国,2020年左右德国就会被印度赶超,日本最迟在2030年也必然会失去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替代者也是印度。

 

更可怕的是,印度7.9%的增长率很可能只是个开始,谁也不清楚印度在未来是不是会出现两位数的增长率,更不会清楚它的高增长会持续多少个十年——事实上,从印度人的年龄结构看,印度的这轮高速增长期,至少不会少于中国曾经历的30年。



(2015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只有印度的增长超过预期)

 

印度因何资本逆袭?


1、比当年的中国更诱人的人口红利

 

中国之前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红利有莫大的关系,而据2015年7月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统计,2022年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与中国人口同等量级的印度,目前刚刚开始享受远比当年的中国更诱人的巨大人口红利。



这意味着印度将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同时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劳动力成本最低国家的前列,印度作为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将将不可撼动。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逼近。即使中国立即放开“二胎”政策,劳动力困局依然无解。


 


2、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使用国,数十万的硅谷精英 


英语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世界上有75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给予英语十分特殊的地位,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全世界大约有3.75亿人的第一语言是英语,另外有20亿人在相当程度上懂英语。

 

当一门语言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言地位时,你掌握它,意味着沟通、交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而在印度,除了1亿左右英语使用者,印度还有2.5亿可以拿英语做简单对话的人口,总计3.5亿已经跟美国打了平手。并且随着印度英语使用人数的上升,印度英语口音已经是标准的英语口音之一了。

 

当我们还自认为东南亚是华人控制的后花园时,印度人已经在中东、非洲、欧洲、北美、中美、大洋洲四处开花落地结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印度人被欧美主流所接受的程度远非中国人能比。

 

Google的Sundar Pichai(CEO)是印度人,微软的Satya Nadella(CEO)是印度人,百事的Indra Nooyi(CEO)也是印度人、Adobe的Shantanu Narayen(CEO)还是印度人,诺基亚的、万事达卡、高知特、德意志银行、肯德基、思科这些公司的高管都是印度人。



(谷歌CEO Sundar Pichai)

 

早在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这么多印度高管的背后,有着更多的、数十万的印度白领大军还在一步步往上爬。

 

在美国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

 

3、堪比中国90年代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潜力

 

去过印度旅游的人都知道,印度基础设施不佳,“脏乱差”一直是为人诟病甚至取笑的对象。尽管印度在人均 GDP 这个维度上跟 21 世纪初的中国差不多,但是在基础设施这个维度上仅相当于中国的 90年代。

 

比如高速公路。印度的公路里程甚至要比中国更多,但是高速公路里程数仅有 200 公里,和中国的9万多公里相去甚远,甚至不如领土面积少得多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仅仅相当于中国 90 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已经发展到几乎村村通公路的的阶段,成长空间有限。而印度基础设施上的落后,则更像一个好消息:它说明印度在这方面的潜力。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互联互通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想过去中国依靠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幅度,未来印度将可以轻松复制我们走过的路。

 

4、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

 

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一桶油从中东走到印度,比走到中国要少走5/6的路程。

 

南亚地区在地形和气候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印度受其他陆上强国侵略的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地带。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地区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动摇,并且这种优势因有地理环境的保护而不易受到外来势力的挑战。一支独秀的地区环境使印度得以顺利地以南亚为依托,从地区大国的基点出发开始自己的世界大国的征程。



不同于被岛链死死围住的中国,从海权论的角度来看,印度具有自身特殊的战略优势。印度洋作为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桥梁,扼守着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当今最繁忙、最重要的海上贸易线路之一,其中印度洋上的石油贸易航线对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印度只要有不算太弱的海军,就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影响。位于印度洋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印度发展海权,走海上强国之路提供了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虽然面积广阔,但却被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大洲所包围,有三条主要海上通道使它和别的水域相连,即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和苏伊士运河。这三条险要的水道扼守了印度洋航运的咽喉,为印度加强对印度洋的控制增添了便利。

 

正如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所说:漫长的海岸线在给印度留下无限的希望。

 

 5、比小平还小平的莫迪

 

遥想当年,中国刚刚走出文革,百废待兴,是邓小平站出来振臂一呼:中国将要改革开放。中国在他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终于摆脱无聊的yisi形态之争,经济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如今,在印度,同样有这么一位意图带领印度崛起,走出持续20多年滞涨经济的人物——莫迪——他比邓小平还邓小平,因为他的改革远比邓小平更彻底,而这些动作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比如:

 

1、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了类似中国广东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打造工业园,作为推动“印度制造”支持战略。

 

3、加大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充分发挥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不断改善的产业政策等优势,废除繁杂的投资手续、加强政策和税收体制的一致性和清晰度,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4、提升政府效率,打击腐败。整顿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严惩基层腐败,鼓励女性公务员上岗。

 

5、大打经济外交牌,助力国内政策。莫迪不论出访哪个国家,都致力于宣介“印度制造”、游说外国投资者、争取当地印侨支援印度建设,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最突出的主题。

 

这种改革,远比邓公当年更彻底——结合其人口、教育、科技等优势,印度的后发优势几乎无可阻挡。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毫无疑问,现在的印度远比中国要有潜力的多,但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因为基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的惯性认识,基于印度识字率不高,还在被种姓制度牵绊、交通基础设施极度落后的表面!

 

但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似?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还在为了战后利益而勾心斗角,却不曾想到,只是配角的美苏会成为日后世界的霸主。

 

1945年,站在西德的领土上,美国不曾想到,在这片被联军的炮火摧残殆尽废墟上,会再出现一个工业强国。

 

还是在1945年,美国决定复兴日本以遇制中苏,不会想不到战败的日本会在战后短短二十年,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在日后危及到美国的利益。

 

日本人更不曾想到,在创造了半个世纪的经济的奇迹之后,突如其来的泡沫破裂,会让日本经济再也无法向前。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经济增速已经超我们的大国,有人却因为印度的种种问题,而选择性的忽略它的崛起。殊不知十几年前的中国也曾贫穷、落魄,有很多外界看来匪夷所思的地方。如今中国不一样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

 

我们一直担忧中国经济放缓,会不会步日本这样发达国家经济的后尘,却从不焦虑,身旁的印度会不会在未来悄然追赶上我们,鸠占鹊巢,以致让中国无路可退?

 

这才是最可怕的:对当今的中国来说,可能形势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境地,但如今的中国,放眼望去,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在哪里?我们凭什么有信心,一定能取得转型的成功?如果短期,甚至比较长一段时间,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方战场都没有突破,还有没有位置供我们退防?

 

或许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知道答案:我们没有退路了,因为我们身后有印度!

 

怎么办?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既然无路可退,我们唯有一路往前。

 

无论如何,不要上演“日人不暇自哀,而华人哀之,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印人而复哀华人也”的悲剧。



【评选报名】IT高管会-中国2017年度最佳互联网产品奖评选报名请发送产品信息到:[email protected]

    

【投融资项目征集】商业计划书请发送到IT高管会邮箱:[email protected],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行业分析、市场痛点、功能介绍、团队介绍、竞争对手、盈利方式、融资计划等。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主页面的菜单,加入IT高管会!

    -----------------

IT高管会:与一群浪漫而有思想的IT高管同行。

欢迎与我们一同分享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观点和事情,公众账号:ITGGH13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主页面的菜单,加入IT高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