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20:17,雪球君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中国平安一季报出炉,听听雪球女神巴菲林奇小厄姆怎么说!
平安一季报出来了,我看到很多牛人都把数据解剖得很清晰了,寿险增长是相当强劲,很好,非常好,正常,所以我就别卖弄了,今天对平安只说3个点,银行,陆金所,平安好医生。
平安银行
现在有人说对平安银行的投资是对中国平安的拖累,就是因为最近平安银行的数据不好看吗?
可是,本着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一个保险公司,如果对外做投资,银行难道不是上上之选吗?较高的ROE,有广大的业务受众可以资源共享,银行可以推保险,保险可以帮银行,多好啊,可层叠的业务成本一下就成负的了,好过投个护肤品吧,贵的要死不说,在保险界面和代理人团队里推一个护肤品,你说尴尬不尴尬,这事,人家还就干了。
说到最近股份制银行暴露得有点大的问题,我想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早死早超生。比如现在中信银行出来数据也不好看,但是它核销得多了,后面就轻松了啊,有些遮遮掩掩的,难道最后的数就不用填了吗?大家看到最近银行的数据有一点分化,就马上认为今年是分化之年了,但是它渐进的速度往往比你的耐心还要长几千公里,招商,民生,还记得几年前大家是怎么给他们估值的吗?现在反过来了。但是,真的有差那么远吗?只是暴没暴露的问题,迟和早的问题,怎么定性的问题而已。
看到大家数据分析得很多,我也受益良多,在此说声谢谢。但是有没有想过,每家银行,各种类型的银行,对坏账的认定,还有最后的执行,有多少差别?5级认定里,每一家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些细则都在内部规定里,你年报看到的只是最终的各家数据,有些差了不是一点点,90天逾期认定,按照规则来的有多少?其中哪家松,哪家紧,这一松一紧之间,差的值,离你最后认定的估值又差多少?
我给你一个解脱的答案吧,算不清楚的。
银行业,它就是一个行业,靠服务赚钱,靠息差赚钱,风险控制是根本,管理偏差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因为政府给它的弹性,也就那么点,这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你想有多大的分化?会有这么一天,但是我认为不是现在。所以啊,估值估值估值,这是我们能够算计的,离真相最近的距离。
陆金所
陆金所还是在P2P里面很强势的,属于行业领跑者。
作为陆金所的用户,站在资金安全性和回报率去看,可能更为体悟它的成功。
目前陆金所稳赢安E的理财产品,在传统的保护下,加了个特技保险杠,就是平安直接以保险的形式,让负债端客户购买,然后陆金所再给个人贷款,这样风险性又大大降低了,其它P2P公司,根本做不到这个保障,安全安全安全,在追求固定收益的人心里,衡量的重心远远比回报率重要。
而现在陆金所可以给客户做贷款杠杆,这在回报率竞争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而平安却把利息给赚了。
其实要看陆金所风险大不大,有两点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1,陆金所赚不赚钱?
2,风险控制如何?
目前来看,陆金所放款端的利差是相当大的,可以说非常赚钱,如果除去目前增长推广期的推广成本来看,利润不是一般的诱人。
风控我想平安比任何一家P2P公司,都更有大数据资源,管理还是非常规范的,可以说陆金所不是一个行业标准,它是独立在其它P2P之外的一个独立的存在,别人没法模仿,目前已形成颇为强大的竞争壁垒了。
陆金所的用户体验也很友好,这个在传统企业里面还算是非常难得的,转账,回款的速度也很快,基本上2到3小时内就会到账,缺陷就是某些不开窍的银行(比如招商银行之类的),觉得陆金所抢占银行存款资源,给的转账限额非常恶心,但是资本都是逐利的,比如我,就果断的把钱搬到别的银行去了,马上通畅无比。
平安好医生
我觉得平安好医生的O2O创意是非常好的,很有前途,而且坐拥平安的客户资源,目前来说从他们的新闻八卦内容的浏览量和评论量来看,已经是做到了一个小分类行业的人气奇迹了,但是这个真的是因为平安好医生运营的好吗?我觉得更大的还是大的思路走对了,然后背靠平安的大流量导入,其实细节上有很多的不足。
1,平安好医生的医生里面,基本没有大牌医生,都是住院小医生,主治医生在坐诊,医生资源其实根本就没有发展好,而这是重中之重的一点,如果医生别人不认可,给患者开了药,别人还会买药吗?
还会在好医生里买药吗?
医生嘛,主要就看你给的多少利益了,如果平安好医生只能给到吸引住院医生的利益,我一个大主任医师,凭什么来你这里网络问诊?
2,就医通道和就医160比,用户体验明显不友好,资料录入太少,就诊评价太少,但是这些都是网络预订的关键啊,你产品说明和用户评价都缺少,客户挂号就挂得忐忑了。
风险提示:
雪球里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本贴为新闻和球友发言的合集,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