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场跨越600公里的水上划行,依旧让卢世烜记忆深刻。「那是我划过最远的距离。」
从东江的源头江西寻乌县,
途径河源、惠州、东莞,最后到广州小蛮腰。
划了15天,一天平均40-60公里,
像鱼一样穿越东江。
埋头一直划,一直往南划,带着坚定与执着,就这样划回了家。
卢世烜回忆道,当年这场轰轰烈烈的水上活动,
最后真正完成挑战的其实只有四个人。
而他,就是其中一个。
比起这场自我挑战,另外一条“回家”路,这
个年轻人走得要艰辛且漫长多了。
祖籍东莞茶山,生于香港,长于香港,
十多年前回到东莞创业。
作为美国独木舟协会首位华人,二级独木舟、桨板、皮划艇教官,卢世烜是唯一获得这三项资格的亚洲人。
回莞创业这些年,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教练、运动员,遍布全国,
更让这项运动慢慢走向了大众。
让东莞水上运动在多个镇区遍地开花。
他将水上运动带进了大学,在一个没有水的大学建起第一个俱乐部。
他在檀香岛建立水上运动基地,到现在已经跨越东莞六大镇区,最大的一个在华阳湖。
让东莞有更完善、专业且安全,能够承载各种大小赛事的水上运动基地,是他一直在前行的目标。
-点击观看视频,认识卢世烜-
前不久,风景如画的华阳湖湿地公园,迎来了一场激情洋溢的水上运动竞赛。
来自广东不同地市的青少年,在东莞水上运动基地,自由驰骋。
比赛前一天,卢世烜站在湖边,望着宁静的湖水,一边期待着,一边畅想着。
香港最年轻
拿到最高级别的教练
在华阳湖草地上的一棵大树下,卢世烜将一个接待室的门,做成了透明的。
一面墙,一面柜,大大小小摆放着数不过来的奖杯、奖牌。
看着学生们一个又一个的战绩,这对于卢世烜来说,是对当初自己义无反顾回莞,从零开始创业的奖赏。
也总有那么两个奖牌,是意义非凡的,它们是一路成长的见证。
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卢世烜,是从13岁开始,接触并学习水上运动的。
香港的水上运动氛围很好,虽没有东莞如此便利且密布的水域环境,可人们喜欢在海里扑腾。
自由的浪,击打着,自由的灵魂。
在香港,这项运动比较普及,有一些运动基地。老人家如果想去玩,超过60岁以上的,很便宜,只要20块。
学校也比较鼓励学生们,多去尝试。
当时的少年,一上板,就喜欢上了。
“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四五个人,一辆小车,拉过去,最后啥也没拿回来。”
卢世烜并没气馁,第二年继续报名参加。
“人多了,车子也变成一台16座的”,这一次,收获两个铜牌。
第三年,铜牌变金牌,还是两枚。
后来,卢世烜进入香港代表队。
人生的轨迹,开始一路往水上运动上走,一发不可收拾。
看着奖牌,卢世烜仍会感慨,那是人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三场比赛。
再往后,人生的路,坚韧地飘向了一片又一片水域,历经风浪,翻起白水,沐浴阳光。
这条路走了16年。
他终于拿到了香港最年轻,且是最高级别的教练。
何止于香港,更是美国独木舟协会首位华人,唯一拥有二级独木舟、桨板、皮划艇教官三项资格的亚洲人。
从运动员到教练,再到教练的教练,到现在,卢世烜光是培养的教练们,已经超过1000人了。
海南、江西、浙江、广东……遍布全国各地。
老家在东莞
终是要回到这里的
桃李满了天下,许多地方都曾向卢世烜抛来橄榄枝。
“其实,当时有更好的选择,但,终是要回到这里的。”
卢世烜对东莞,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羁绊。
小时候,会偶尔在过节的时候,跟着爸妈一起回老家,端午龙舟,一声声怒吼和一阵阵水花,都深深激荡着少年的心。
“这里是老家嘛。有很好的自然环境,有四通八达的水网。”
龙舟是这片土地上,最富盛名的水上运动。
人们对龙舟那么热忱,这为这片土地的水上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能扒龙舟的地方,就能玩桨板。
说来,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牵引。
“有一次机缘巧合,就大陆的同胞来香港学习。我当时是他们的考官。接着被介绍,认识了东莞石碣的一个朋友,檀香岛的岛主。”
一来二去,檀香岛上,卢世烜在东莞的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就落成了。
后来,在城市学院又建立了一个孵化基地,用于培养学生,培养教练。
有了第一批东莞参与水上运动的年轻人。
现在的这批年轻人,有的继续在从事和推广东莞的水上运动,有的成为教练,有的将其作为还在坚持的一项兴趣爱好。
这股运动之风,从小众,走向了一座城市的潮流。
“新三板”(冲浪板、桨板、滑雪板),成为年轻人“下班划水”的主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