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友心人
有趣又专业的心理学社区,提供创新教育课程,助你自我探索与思维提升。官网:www.yoxinli.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三峡国际正式签署西班牙映界光伏电站收购协议 ·  22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新春走基层丨安徽六安:智慧赋能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友心人

这是友心人没有标题的推送04

友心人  · 公众号  ·  · 2019-06-09 21:28

正文

嘿,亲爱的老友记!

我是拖延大王K,距离上一次更新竟然默默地又过去了半年。然后期间为啥不更新我也不记得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社交,社群和社恐的故事。


最近我有点从“社交障碍”变成“过度社交”的趋势,就会抓住机会跟很多朋友聊天,当然,大部分是在线上的。然后也开始联系一些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


系好耐好耐以前,K记也曾经一度是一个社交达人,虽然跟网红大V盆友们不是一个量级,但是也很活跃,很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一些自己对心理学,社会创新,攀岩的体验以及生活工作中的芝麻绿豆事。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打开微信就会有多过999条的未读信息,然后加入的群多到连点开看看是啥的冲动都没有,因为工作和参加各种活动加的人,让朋友圈和微博出现很多陌生的名字,还有一些真的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信息。

所以最极端的时候,我很想把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清零”。


于是2017年4月1日那天,我开始陆续删除所有社交媒体(微信,微博和知乎等)中关注的人和包括自己发的内容,有些朋友以为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但那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社交连接数已经达到了上限(有时候我甚至会同时跟10-20个人在聊天)。


没有使用微信的那两个月,其实过得挺充实,也做了很多事情。反而发现跟关系比较好的朋友,还是会联系。


两个月之后,因为工作需要,所以还是厚着脸皮,又重新开始用微信,重新写公众号,重新去看一些觉得有用的公众号,重新和一些老朋友和同事联系。现在想来,那时候删掉所有人微信的想法确实是有点极端。


跟朋友Y小姐聊天,才说起,可能分分钟, 删掉了一个有最少1个亿流量以及各界KOL的社交网络 朋友觉得我这样做有点浪费,但是我现在也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虽然曾经跟这些顶级流量们在同一个群或者能看到他们的朋友圈,或者因为工作有短暂接触,但其实并不是”朋友“,也没有实质的”合作“关系,自己其实在每个领域也有一些知名度,但真的做了啥,也好像说不上。


可能,这些”认识“这些”关注“,只是证明你曾经有机会见到一些厉害的人,实际上并不能证明自己有多厉害(对,我就是那种会说”我认识XXX“的虚荣的人)。


不过这两年,反而因为社交少了很多,却跟重新加回去的老朋友和新朋友有了更深度的交流,比如会一起聊一下现在对抑郁症的基因研究的趋势,或者是对同一个喜欢的演员的角色的深度分析,或是如何懒惰带娃的技巧之类的。


前段时间,跟一个很聪明的年轻人聊关于如何做社群的事情,他有在运营一个young professional的社群,通过组织有意思的海外旅行来连接大家,然后想跟这些社群成员一起做点什么,他来问我关于社区运营的意见。我说,成功的建议我就是没有,失败的经验倒是可以跟你分享一些。


就是我觉得 任何一个”因某一个原因产生连接“的社区,一个组织或一个团体,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比如在我看来可能是超过100人+),就会开始出”问题“ :比如排外、产生分歧,开始拉小圈子,甚至出现互相攻击现象。这其实在过去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都是常见的现象。比如社会心理学中会有 ”群体极化“ 的概念,就是 当一个群体内聚性变高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对问题有更一致的看法,而听不到多元的声音,甚至排斥异己。 还有人类学上就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观点叫做 ”邓巴数字“ ,认为 一个人一生中合适的人际连接数就是150个人以内,超过这个数字,大家的连接就会变弱。 群体内部的冲突又会衍生出新的小群体,推选出新的领袖。甚至不同的小群体之间会因为各自带有的偏见逐渐行成敌对的势力。我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加入很多不同的群体(包括线上和线下的),这些常见的社群症候群可以说是在任何群体中都屡见不鲜。


所以我一直觉得 ”社群经济“ 是个很扯的概念,主要是其实只是在制造”假“的新概念,实际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一定是卖东西给一群人啊,有啥什么新知识点呢?(所以要上类似这种概念的网课还不如免费去网易公开课上上社会学,人类学或者社会心理学入门)。


如果说是制造群体极化的个人崇拜,我反而觉得很好理解。

对于这几年出现的”网红经济“和”社群经济“有很多分析,我认为跟过去对通过大众媒介(包括电视、报纸、大型公关活动以及畅销书等)来制造出的”偶像明星“实际上是同一个套路,主要的区别只是出现了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媒介,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互动和造星玩法。


那么,如果让我一定要加入一个社群,并且能够在这个社群中持续获利又持续做出贡献(所谓的互惠原则),那可能是怎样的社群呢?


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弱连接“的社群:

大家

1)基于某个契机连接

2)拥有比较一致的共同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可以持续进行短期的非深度交往

4)互惠共享行为的社区。


比如他做的是基于一次旅行(旅行=契机)建立的连接,有些人是通过参与一个会议(会议=契机),有些人是可能参加一个线上或线下的进修课程(学习=契机),去建立的社群组织。


这个组织最好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leader,不仅有人格魅力,愿意持续为社群做出贡献,并且擅长制定一些基本规则(如果是委员会那种形式,我觉得又比较复杂了,另一种架构),和团队成员都能建立一定的链接,并且产生互惠行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