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戏毕竟还是男人的天下,而位于这天下中心的,永远是人才。一个儒生,从学有所成到最终成功入仕,在当时需要三步走。
“知道”(nz_zhidao)和你谈谈司马懿入仕必要的三步走是什么。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影视剧照/图)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目前的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相比以前三国戏中的“一群长胡子老汉”只为斗智而存在,吴秀波扮演的司马懿,第一次有了些许的烟火气息。这丝烟火气让司马懿的形象显得更为丰满,不再仅仅是一味腹黑的老头子了。但三国戏毕竟还是男人的天下,而位于这天下中心的,永远是人才。
今天,就来聊聊,若身处三国时代,如何才能入仕为官。
该剧开首便提到了流行于东汉末年的“月旦评”。咱可以把它理解为当今的名家书评或推荐。连曹操当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都出自这个评价体系。东汉末宦官擅权专政,国有太学名存实亡,进身无望的士子才人们,便互相品题、共相标榜。正所谓“匹夫抗愤,处士横议”。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文人学士之间相互吹捧,有那么一丢丢不要脸的意思,不过在当时没有科举、交通拥塞,大范围的学术交流匮乏的情形下,学士才人相互提携,客观上也促进了知识和学术的流通传播。
一个儒生,从学有所成到最终成功入仕,在当时需要三步走。电视剧里,司马懿和杨修,因为论证《尚书》中一篇文是否为托伪之作,而在月旦评现场进行了辩论。看似这是他二人的初出茅庐之辩,而且台下观摩的曹操对他们还似有欣赏之意。但实际在此之前,司马懿和杨修二人,已走完了必要的前两步,月旦评现场的辩论,是他二人最终成功走上仕途的临门一脚,最重要的是,这一脚还是曹操踢的。
来看看司马懿要成才入仕,那必要的三步走是什么吧。
现如今我们说家族,说姓氏,更多是心理上认祖归宗的依托。然而在司马懿的时代,姓氏家族是在社会上立命的根基。好比提起袁绍,人们就想到了四世三公;说到杨修,嘴上念念的就是弘农杨氏。科举兴之前,一个家族几代在朝廷里任职的现象非常普遍,没有一个长效的人才晋身渠道,那些世族大家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当然在科举时代,也存在一个家族几代人都有官员的现象,可科举毕竟还给了平民百姓一丝晋级的希望,只要你有幸考中,也就晋级的可能了。
而在司马懿所处的时代,出身即彻底限定了你的高度。科举有之前是世族,出身决定一切;科举兴之后是士族,教育的投入产出决定一切。虽然士族存在久了,也容易使得阶层的固化,并再一次跟血统相结合,进而形成更牢固的利益固化体,但科举就像鲶鱼效应,理论上还是给了很多平民晋级的机会和希望。所以,如今当人们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教育投入和产出不平衡而吐槽时,你该庆幸自己没有和司马懿所处一个时代,因为他那时是真正的“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时代。
英雄,在那个时代是要问出处的。所以卖草鞋的刘备逢人便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也因为宦官家世和养子身份,时常会有自卑感。相比之下,司马懿的家族虽不是太显赫,但河内司马家族也是大家。司马懿有这样的家世,才能接受完整和系统的教育。而这,才仅仅是跨出了第一步。
在没有科举的时代,即使学富五车,若是没有品评和引荐,你也难以入仕。看看孔子的遭遇,几十岁了还在列国奔走求官,结果还是处处碰壁。这就要说到司马懿时代入仕的第二步,品评和推荐了。
电视剧里所提到的月旦评,是带有全国性质的品评,而当时的士子们想要走到这一步,得先通过家乡所在地的品评。古代因为交通以及通讯的不发达,所以最初级的品评,都局限于各地。同乡之间品评之后,因为相互熟识,之后会进一步的提携和引荐。而且一旦其中一位入仕,那么他就成为了当地士子们的实际代言人,毕竟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样一来,朝廷官员的构成,就有了明显的地域性。比如电视剧里的荀彧,就被提及他并非一人,身后站着一个颍川士子集团。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影视剧照/图)
在司马懿的家乡河内,东汉末期最具影响力的品评人是杨俊,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就得益于杨俊的评价。《三国志·杨俊转》有记载,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
当然,在家乡所在地能够出名算不得什么,要想成为天下的名士,就必须得走出地域,走向更广阔的天下。司马懿能够崭露头角,全是靠崔琰的功劳。
“聪哲明允,刚断英跱”。这是崔琰对司马懿的评价。
崔琰作为东汉大儒郑玄的弟子,而且又是名门望族,又深得曹操的信任,他品评的人,曹操不会不看重。从家乡所在地的一个儒生,逐步走向了全国,司马懿渐渐进入曹操的视野之内了。
有好的家世,还得有恰到好处的推荐,都不是寻常家的子弟能够做到的。当然,这些都还是外在施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最后的那一步,才是极为关键。
曹操的临门一脚,更像是考验司马懿和杨修的投名状。
正因为曹操的身世不好,所以他才提出要唯才是举,因为他明白英雄和身世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英雄不应该问出处。当然,有才只是基础,这个“才”能不能为己所用更重要。于是,通过影视剧的艺术化,曹操既要立威,又要选才,抓了司马懿和杨修的父亲,等于给他俩出了同样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