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术新闻中文版
《艺术新闻/中文版》每月带来第一手全球艺术资讯和专业声音,也是国内第一份数字版和印刷版同步上市的艺术媒体。数字版“艺术新闻”已被App Store主力推荐,并迅速成为下载量排名第一的艺术类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产权界  ·  国知局依法驳回抢注“DEEPSEEK”等相关 ... ·  18 小时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协商交流 共促知识产权保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术新闻中文版

ArtCalendar | 从普罗旺斯到蔚蓝海岸的夏日艺术之旅(上)

艺术新闻中文版  · 公众号  ·  · 2017-07-16 23:38

正文

夏日的普罗旺斯,不止有薰衣草的芳香、地中海的蔚蓝、灿烂的阳光、罗马建筑斑驳的石壁,这里更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夏季节日的海洋。不仅今天的巴黎人夏日度假会首选这里,历史上梵高、高更、毕加索、塞尚等艺术家的足迹也曾遍布这一地区。ArtCalendar 特别推出“普罗旺斯-蔚蓝海岸”的夏日特辑,带你从阿尔勒出发,一直经过阿维尼翁、艾可斯和马赛,一路领略古老的城市遗迹与鲜活的艺术盛会。摄影、戏剧、音乐、美食、美酒——热情的普罗旺斯将打开你所有的感官,呈现一席流动的夏日盛宴。




第一站 阿尔勒


阿尔勒在古罗马时代就已经是法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它在凯撒大帝统治下成为退休军人定居城市,被誉为“高卢人的小罗马”,继而在基督教发展初期成为重要的宗教中心。整座城市的古罗马遗迹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阿尔勒城


阿尔勒古罗马竞技场

Arènes d’Arles

1 Rond-Point des Arènes, 13200 Arles


阿尔勒古罗马竞技场


梵高的城市

- ▬ -


对艺术爱好者来说,阿尔勒与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名字是不可分割的。1988年2月,35岁的文森特·梵高离开巴黎来到南方城市阿尔勒,在这里展开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也在这里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时间。

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梵高来说,阿尔勒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气候,蔚蓝的大海天空,以及颜色明快的建筑,都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刺激。这一时期的画作使用了更多的蓝色、黄色等原色,更加大胆的对比色,笔法也比巴黎时期更加自由不羁。

文森特·梵高《黄房子》(The Yellow House),1888年

短短的15个月,他在阿尔勒地区先后创作了200多幅作品,包括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星夜》《夜晚露天咖啡馆》《向日葵》等名作。1988年10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也南下投奔梵高,并与梵高共同居住在他的寓所“黄房子”里。而这段同居生活也在两个月后,以梵高著名的“割耳”事件告终。

梵高咖啡馆

Le Café Van Gogh

11 Place du Forum, 13200 Arles

梵高咖啡馆


文森特·梵高《夜晚露天咖啡座》(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1888年


文森特· 梵高《夜晚的咖啡馆》(Le Café Terrace de nuit),1888年


在这之后,梵高也因为精神状况不稳定而被多次送入阿尔勒医院。在医院期间,他创作了多幅素描和油画,描绘了医院的花园、病房以及医护人员。如今这座医院改造为旅游景点,以梵高的名字命名,并保持了他住院时花园的样貌。

梵高空间(原阿尔勒医院)


Espace Van Gogh

Place Félix Rey 13200 Arles, France

原为阿尔勒医院的梵高空间


文森特·梵高《阿尔勒医院中的花园》(Le Jardin de la Maison de Santé a Arles),1889年


文森特·梵高《医院的病房》(Dortoir à l'hôpital),1889年


随着追随梵高足迹的游客越来越多,阿尔勒旅游局在与梵高相关的景色旁都立起了黄色的指示牌。看着这些出现在梵高画面的景色也仿佛回到了艺术家所在的时空之中。

梵高曾到过的地方现在都立有黄色的指示牌


阿尔勒梵高艺术基金会

Fo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

35 ter Rue du Dr Fanton, 13200 Arles, France


阿尔勒梵高基金会

阿尔勒基金会内部

创建与1983年的阿尔勒梵高艺术基金会位于世界文化遗产雷欧多·德·多尼府邸(Hôtel Léautaud de Donines)内。2014年,艺术中心 重新修整开幕 ,这一机构以发现梵高的创作对当今艺术的影响为己任。基金会立足于阿尔勒,以最为贴近的视角展现梵高的创作和生活的参照。现任艺术总监、瑞士艺术史学家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是《Parkett》杂志的联合创始人和主编,曾于2011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在她的领导下,基金会不仅定期展出梵高的作品,而且积极与当代艺术发生联系。

爱丽丝·尼尔:现代生活的画家

Alice Neel:Painter of Modern Life

梵高艺术基金会 展至9月17日


此次在梵高艺术基金会举办的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回顾展是多个欧洲美术馆的合作成果。这位在生前不曾受到重视的画家,如今是北美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尼尔画的肖像画见证了20世纪人们对性别与种族的态度变化。从人文主义出发,爱丽丝·尼尔的画描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她使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彩,为其所生活的时代创造了一段独特的视觉历史。此次在梵高艺术基金会的展览之后,回顾展将巡回至德国汉堡的堤坝之门美术馆(Deichtorhallen)。

爱丽丝·尼尔 《母亲与孩子》[ Mother and Child (Nancy and Olivia) ] 1967年

丽贝卡·沃伦

Re becca Warren

梵高艺术基金会 展至9月17日


丽贝卡·沃伦(Rebecca Warren)是一位来自英国的雕塑艺术家。 沃伦于 1993年在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 Design)获得艺术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作为驻地艺术家在牛津大学拉斯金学院(Ruskin School, Oxford University)进行创作。她的作品多运用黏土、铜与焊接钢铁来呈现半人物半抽象的雕塑形态。沃伦形容自己的雕塑为链接三维与二维的矛盾统一体。观众在展览空间当中可以从作品本身的质感、作品的放置,以及雕塑与周围空间关系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震撼与共鸣。

丽贝卡·沃伦展览现场


平静与欣喜:布尔勒的梵高收藏

Calm and Exaltation. Van Gogh in the Bührle Collection

梵高艺术基金 会| 展至9月17日


此次展览将展出梵高的8幅油画,全部来自瑞士实业家与收藏家埃米尔·布尔勒( Emil Georg Bührle )。其中《老塔楼》(The Old Tower)和《农妇》(Peasant Woman, Head)是梵高早期在荷兰小镇纽南创作的作品,而《在阿涅尔穿过塞纳河的桥》(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还有《自画像》(Self-Portrait)则创作于梵高在巴黎受印象派和点画派影响的时期。最后,《除草者》(The Weeders)还有《盛开的板栗花枝干》(Blossoming Chestnut Branches)体现出梵高个人风格已经逐渐成熟。

文森特·梵高《盛开的板栗花枝 干》(Blossoming Chestnut Branches) 1890年


摄影的节日

- ▬ -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

Les Rencontres d'Arles 2017

阿尔勒市内多处地点 展至9月24日


创建于1970年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迎来了第48届,为期3个月的摄影节将世界的目光引向阿尔勒这座南法小城。今年摄影节依然有40多个展览组成,展出来自世界各地250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的主题涵盖拉丁美洲、土地规划、城市生活、达达主义、绘画与摄影、虚拟现实等多个层面。继去年以非洲为关注点之后,今年阿尔勒摄影节将目光移向南美,重点推出哥伦比亚的摄影作品展览。

阿尔勒摄影节展览现场图


城市里遍布摄影节的海报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不仅旨在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发现新的摄影师,也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发现阿尔勒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市内每年都有新的公共建筑成为摄影节的展览场地,从罗马时代建造的教堂,到20世纪的工业遗迹——本届摄影节共在25个场馆展出,不同的场馆带来的策展新挑战也赋予了摄影作品全新的生命。

阿尔勒鲁玛艺术基金会

Fondation LUMA Arles

Grande Halle, Parc des Ateliers


作为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长期的合作伙伴,鲁玛基金会的车间公园(Parc des Ateliers)今年继续作为年轻摄影师和摄影出版物展出的重要场馆。机械车间(Atelier de la Mécanique)作为“发现奖”提名摄影师和众多出版物奖项提名作品的展览空间。同期,大展厅(Grande Halle)还将呈现美国女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早期作品的档案展。


安妮·莱博维茨早年时期:1970-1983文档项目#1

Annie Leibovitz The Early Years:1970-1983. Archive Project#1

阿尔勒鲁玛艺术基金会 展至9月24日

莱博维茨在过去的50年间都在进行肖像摄影创作,作品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展览由3000幅莱博维茨在1968到1983年创作的摄影作品组成,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莱博维茨从一位年轻艺术家到1970年代走向成功的艺术事业道路。此次展览也是阿尔勒摄影展的一部分。

“安妮·莱博维茨早年时期:1970-1983. 文档项目#1”展览现场,图片来源:luma-arle.org


“安妮·莱博维茨早年时期:1970-19 83. 文档项目#1”展览现场,图片来源:luma-arle.org


阿尔勒鲁玛基金会由玛雅·霍夫曼(Maja Hoffmann)成立于2004年,旨在促进艺术项目,尤其是摄影出版、摄影档案及多媒体的发展。车间公园(Parc des Ateliers)位于阿尔勒的东南角,原为法国铁路工厂区。鲁玛基金会与安娜贝尔·塞尔多夫(Annabelle Selldorf)建筑工作室合作,将原有的5座厂房转换为展览空间和艺术家工作坊。开幕以来,这个空间展出过乔丹·沃尔夫森(Jordan Wolfson)、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等艺术家的作品。

正在建设的塔楼


2018年,一座全新的,由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设计新建筑也将在园区内竣工。届时,这座高56米的塔楼将承担展览、艺术家驻地、研究与教育项目等多种功能,成为阿尔勒当代艺术的新地标。


阿尔勒美食

- ▬ -



Lou Marquès 餐厅食物


普罗望斯地区独享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生产草莓、杏、哈密瓜等多种水果,也是玫瑰酒的产地。当地种植的农作物采摘后直接送到普罗旺斯人的餐桌上,尤为鲜美。薰衣草、罗勒、迷迭香等多种香草也被应用到烹饪之中,创造出普罗旺斯的香气。阿尔勒所在的卡玛尔格(Camargue)地区以斗牛闻名,因此牛肉制品也别有特色。


Lou Marquès

9 Boulevard des Lices, 13200 Arles

(Jules César酒店内)

特色:普罗旺斯菜


坐落于阿尔勒市中心的凯撒酒店(Hôtel Jules César Arles)建于1664年,曾经是一座修女院。1929年改造为酒店后曾接待海明威、毕加索等名人。酒店邀请设计师克里斯汀·拉克鲁瓦(Christian Lacroix)重新设计酒店。出生于阿尔勒的拉克鲁瓦将明快的色彩、古朴的建筑与阿尔勒地租各个时期的装饰花纹混搭,创造出一种活泼多变的装饰风格。


Lou Marquès 餐厅内部


Lou Marquès 餐厅外部


凯撒酒店的餐厅 Lou Marquès 以普罗旺斯料理见长,享有米其林“3把叉子”推荐。餐厅中庭的花园种植着多种可食用的香草和花朵,常常被采摘后直接加入菜肴。

Lou Marquès 餐厅美食


Grand H ô tel Nord-Pinus

14 Place du Forum, 13200 Arles


这家酒店无疑是阿尔勒人心中共同的记忆。位于阿尔勒市中心的集市广场,斜对面就是梵高咖啡馆。城市的英雄——最著名的斗牛士比赛前都来这里餐饮。酒店的墙壁上装饰着各个时期斗牛比赛的宣传海报。这里也是热爱斗牛文化的毕加索常常光顾的餐厅。


Grand Hôtel Nord-Pinus 外部

Grand Hôtel Nord-Pinus 内部


由阿尔勒城向北,沿着罗讷河(Rhône)前往阿维尼翁的主干道路旁,你可能邂逅大片的向日葵田。在前往下一个古城之前,不妨去欣赏下这燃烧着梵高热烈精神的太阳之花。

阿维尼翁的主干道路旁的向日葵


第二站 阿维尼翁

建于14世纪的阿维尼翁前后有7位教皇在这里居住了近一百年之久。教皇的统治也让城市的规划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伯努瓦十二世(Benoît XII)和克莱芒六世(Clément VI)命人建造的教皇宫成为阿维尼翁的中心。这座欧洲规模最大的哥特式宫殿包括礼仪厅、礼拜堂、教皇私人寝宫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其中仍保留的由马泰奥·乔瓦内蒂(Matteo Giovanetti)创作的精美壁画,对于14世纪的建筑绘画研究而言,无疑是无与伦比的瑰宝。1995年,阿维尼翁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阿维尼翁教皇宫(Le Palais des Papes)



建造于13世纪的阿维尼翁桥(Le Pont d’Avignon)


至今仍保留完好的阿维尼翁城墙


世界的舞台

- ▬ -


第71届阿维尼翁戏剧节

Festival d'Avignon

至7月26日 分布城内各个剧场


每年7月,阿维尼翁就会变成一座世界舞台,吸引全球各地顶尖的戏剧人到这里相聚。阿维尼翁戏剧节1947年由让·维拉(Jean Vilar)等人创办,旨在推进战后文艺的复苏与发展,以艺术平复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如今戏剧节分为“IN”和“OFF”两个部分:“IN”部分由戏剧节组委精选出欧洲乃至世界最优秀的剧目呈现给观众;“OFF”则秉承了“五月风暴”自由表达的精神,开放给所有想要参与这一盛会的戏剧、舞蹈、马戏等表演团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